1923年8月16日,蒋介石全权代表孙中山,率领代表团前往苏俄考察,这对于极力推崇苏俄革命的蒋介石而言,可谓是一个值得欣喜的差事。然而访问期间,有一件事却让蒋介石“大发雷霆”,由此苏俄给他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本期内容就跟您聊一聊,蒋介石为何对苏俄由推崇转为不满。

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随之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浪潮,而蒋介石也在日记中不止一次的,流露出对俄国革命的向往之情,为此还专门学习了俄语,可以说苏俄是蒋介石十分向往的一个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3年,孙中山经历了陈炯明的叛变后,也意识到党直属军队的重要性,决定与苏联进行合作。为了获得苏联的援助,孙中山派遣对苏俄向往已久的蒋介石,全权代表自己前往苏联考察。8月16日,蒋介石满怀期待地,率领代表团,前往莫斯科考察学习军事、政治和党务等。旅途过程中蒋介石还专门阅读了,数本介绍马克思学说及其生平的书籍,对于此行蒋介石心中说不出的愉悦。然而蒋介石不知道的是,这次出访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如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月2日,经过半个多月的舟车劳顿后,蒋介石一行人抵达莫斯科,开始了他们为期四个多月的访问。此次蒋介石前往苏俄,除了考察、学习外还有三大任务,分别是获得经济援助、武器援助,还有最重要的就是,落实孙中山的“西北军事计划”,也就是在今外蒙古南部,建立一支军事力量,以便向北洋军阀政府发动进攻,与南方军合作将北洋军合围,从而完成对中国的统一。

9月5日,他们访问了苏俄外交人民委员契切林,得到了苏方将尽快提供第一批援款的满意答复。7日,俄共中央书记鲁祖塔克,又百忙之中抽出2个多小时,亲自接见蒋介石一行人,给他们讲述了大量苏俄革命经验,以及俄共政策的一些介绍。这两次活动,让蒋介石等人感到,苏俄人之亲切,对接下来的访问他们充满了期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日下午,蒋介石等人抵达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拜会了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斯克良斯基,以及苏军总司令加米涅夫,探讨了此行最重要的使命——西北军事计划的落实。蒋介石将中国的情形以及革命的形势告知了他们。总之,我们现在处境艰难。南方部队武器破旧,训练简陋,难以战胜北方部队。希望在你们的协助下,遵循苏联红军模式建立一支全新的部队,将战场迁移到西北地区,扭转南北对峙的态势。对此,苏方提议,“西北军事计划”应以书面形式撰写,详尽阐述作战和部队部署的细节。这时,蒋介石认为苏方释放了比较好的信号,他认为会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回到住处后,立即集中精力制定“意见书”。蒋介石为了把自己的观点表达清楚,使苏联能快速接纳,就千方百计地把每一个字反复琢磨。历经一个多月的起草和修改,他多次征询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建议。最终版本直到10月12日才定稿。这封厚厚的“意见书”中,详细规划了军事基地选址、军事学校建设、军官训练、士兵招募,甚至于各种人员和武器装备。可以说,蒋介石和他的党付出了很大的努力。13日,蒋介石满怀信心,亲自把这一“意见”送交苏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提交了意见书后,苏方为代表团,安排了相当丰富的参观访问活动,如参观了红军各兵种学校及军队、舰队,乃至红场阅兵等重要活动,享受了极高的待遇安排。然而此时蒋介石和代表团成员,始终心绪不宁忐忑不安,那就是“意见书”提交以后怎么还没有回复?

10月21日,蒋介石为了摸清苏方态度,决定再次访问苏俄外交人民委员契切林,试图弄清楚究竟存在什么障碍。这期间蒋介石也有了自己的猜测,那就是“意见书”提出,在库伦建立军事基地,这里在当时属于我国的外蒙古地区。然而,由于北洋军阀控制的北京政府软弱无力,导致苏俄以“民族自治”的名义,实际控制了外蒙古地区。在会谈中,蒋介石刻意提到了“蒙古问题”,果然契切林对于在库伦建基地有异议,还给出了一个蹩脚的理由“蒙古人怕中国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时,蒋介石试图说服对方,但没有取得任何效果。随后,蒋介石又回住处给孙中山电报,在获得孙中山的赞同后,蒋介石于26日致信给契切林,指出其在库伦建立军事基地的立场。蒋介石在信中说:“蒙古人害怕的是北洋军阀,而不是国民党”,“正是因为蒙古人害怕,才应该帮助他们摆脱恐惧的局面”,“国民党要做的,就是真正消除他们因历史原因,而产生的‘恐惧’”。然而,蒋介石的这些话,却被契切林等俄国官员置之不理。

这让蒋介石非常不高兴,认为苏方“完全藐视他”,于是“大发雷霆”。当契切林得知蒋介石“大发雷霆”时,立即向斯大林等人报告了情况。但是,他们只强调对蒋介石“多加安抚”,对“意见”仍然不予答复。那么,蒋介石应该如何处理与苏联的分歧呢?我们将在下一期讨论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