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世界总是在困难之中向前发展,人也是如此。古今中外从来没有哪个人是在一帆风顺的情况下获得成功,逆境造就英雄。前路漫漫,我们依旧勇往直前。古人就说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们的国家正是有许许多多的逆境英雄才造就了今天的辉煌,其中就有许多的科技人才凭借这种坚毅的精神取得瞩目的成就

逆境造就不平凡的人物

在这些众多的科学家中有我们熟悉的两弹元勋们,他们是钱学森先生,于敏先生;他们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他们有"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先生在这些璀璨的群星中大部分都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中国的莘莘学子的心目中有三个最想去的地方,一个是清华,一个是北大,最后一个是中科院

中科院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我国现在最顶尖的科学技术,申请加入中科院是极其严格的。有这样一位优秀的科学家,一生当中成就无数,四次申请成为中科院的院士都没有成功,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成为了美国外籍院士,她就是——李爱珍女士

李爱珍的人生经历

李爱珍女士出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福建省,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毕业之后李爱珍被分配到了一个研究所当研究员。她从在大学读书的时候就开始新型材料的研究,还是目前最热门的半导体材料的研究。李爱珍女士从毕业开始一直在自己的岗位上研究了十几年,在这十几年间她发表了论文两三百篇,申请通过的国家科学专利近三十项;在这十几年间,李爱珍女士将自己的青春大半辈子奉献给了她最心爱的祖国;在这几十年间,李爱珍女士,对待工作向来是一丝不苟,不惧困难,坚毅不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爱珍女士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的现代科学技术才处于一个刚刚兴起的地步,我们都知道当时中国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很多方面还是明显的落后不足,知识文化体系我们还有许多要去钻研去探索的地方。李爱珍研究的半导体科学属于前沿科技,在专业领域的技术实施上还是非常吃亏的

特别是在专业技术设备的短缺比如当时举全国之力进行的两弹一星的项目,连一台计算机都没有,所有计算还是依靠原始的算盘来完成,研究设备的欠缺这让很多科技研究项目无法继续下去,束外延设备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分子束外延设备,这是一件科学重器,对我国科技,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直到今天,我们可以在网上搜索这项尖端的科学技术设备系统,它的主要技术依然是德国等发达国家独占技术的鳌头。那么在李爱珍女士那个科技国力弱小的年代,就更不要说当时中国面临着怎样的高端技术封锁局面。

偏偏就是在那个没钱,没技术,没设备的艰难时代李爱珍女士和她的团队研制出了分子束外延设备。要知道,别说在上世纪,就是今天这种半导体激光器在全世界依旧是属于稀缺的战略设备,只有几个科技实力强大的国家才拥有。这一次,李爱珍又用自己的实力换来了国家的世界影响力。这就等同于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垄断。它不仅促进了国内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摆脱了我国在相关领域完全被发达国家压制的被动状态,更是有力的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四次申请中科院院士无果成为美国外籍院士

成绩如此优异,时局弄人啊。李爱珍前前后后四次遗憾落选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年等到二零零五年,李爱珍女士都没能等到"应得的"属于她的荣誉。这件事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让李爱珍女士心情郁闷,被拒绝了四次中科院申请的李爱珍还是想要证明自己的科技实力和专业能力。

在这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李爱珍她选择来到了美国继续申请院士资格。美国的国家科学院在收到李爱珍的申请后立马展开研究判断,一次辩答就通过了她的申请。就这样,李爱珍心心念念的科学院士的梦想在她不放弃的情况下实现了,真是有点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只可惜的是她成为了一名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外籍院士。许多人好奇后来李爱珍女士是否在美国定居生活,请看下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毅然选择回国,报效祖国

当时的李爱珍是派出去的交流学者,经过时间的沉淀她明白自己的初心为这个生她,养她的祖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几年的交流结束之后,李爱珍毅然放弃了在这里的一切,义无反顾的选择回到祖国。她说:"自己是祖国培养出来的,是祖国给了我留学深造的机会,我不能抛弃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她也明确表示已经不在乎那些虚无缥缈的光环了,只希望自己可以用余生全部的精力为祖国的未来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相比之下,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有些人天真的以为外国的月亮比自己国家的月亮要大要圆,一个劲的往外跑。为了一张绿卡,不惜违背自己的良心。很多知道李爱珍女士的人都表示,对于这样一位不忘初心,始终如一,异常优秀的科学家就应当予以相应的荣誉表彰,以此激励后人更加奋斗向前。也有不同的意见,他们说李爱珍教授走到今这一步,所谓的荣誉和院士的头衔早就已经不重要了。

确实,对于李爱珍女士本人而言,更加珍贵的或许是那些年奋斗在科研第一线拼搏岁月的宝贵回忆;或许是那些研制出新的成果的喜悦之情,最珍贵的或许是她看见祖国不断进步心中产生的由衷的自豪感。那些俗不可耐的名利头衔在这样的胸怀与情操对比之下,真的显得尤其微不足道了。若干年后人们不会记得她是否是院士,只会记得她优异的成绩和高尚的精神。

一颗赤子之心,一腔报国热血。正是有许许多多和李爱珍一样的科学家才有了今日的繁荣昌盛,他们的贡献他们的精神会随着时间的冲洗越加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