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大选的瓜吃了快俩月,还没有吃完。

特朗普的支持者指责选举存在大规模舞弊,质疑选举结果。特朗普及其法律团队随即发起多项诉讼程序,法律挑战选举结果,均告无疾而终。要不到说法的支持者于1月6日齐聚美国首都华盛顿,冲击国会大厦,使整个事件达到最高潮。

特朗普所发起的法律挑战,从技术上讲注定是徒劳无功的。要想挑战选举结果,只有证明选举存在全局性、系统性问题,达到足以否定选举结果的程序,这在司法程序中是不可能完成的举证任务。无论老川找出多少废票、死人票,对方都可以轻描淡写一句“个别现象,不影响选举程序整体的可靠性”。

对整个大选发起“审计”,而非“诉讼”,再借由审计结论推进诉讼进程,或是更合理路径。与诉讼程序只关注“已经发生的错误”相比,风险导向型的审计程序更关注“可能引发错误的风险”,尤其是“程序性及控制性风险”(事实上,内部控制审计在现代审计业务中的地位早已超过传统鉴证业务)。当一套程序无法通过“控制测试”时,这套程序所输出的任何结果都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将只能获得保留甚至否定意见的审计结论。

漏洞百出(甚至违宪)的邮寄选票制度,身份验证机制的缺乏,无法自证清白的Dominion投票系统。这场选举能够通过审计控制测试的可能性相当之低。

拿到持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后,再进一步提起诉讼,就变相完成了诉讼程序中的举证。阶梯渐进,或许结果会不一样(当然,这仅是从纯技术角度讲。川普现在事实上被政变,更可能的结果是任何建制内手段都无济于事)。

特朗普在最后时刻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网传在他原本的计划中,于1月6日国会认证日对几个关键摇摆州选举结果发起挑战后,要求进行为期十天的紧急审计。

突如其来的暴力改变了这一切。保守主义回流,民粹主义抬头,全球化下新形态的劳资矛盾,可以为这场暴力找到无数种解释,但都有点远。

无法被信任的程序不可能输出可以被接受的实体。程序的终极追求是结果的“可被接受”。当一个程序无法通往一个具备安定性的结果,这样的程序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紊乱的程序与不被接受的结果或许是这场暴力最直接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