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坚守半个世纪的浙江“一元村医”吴光潮 看病拿药只需一块钱 中新社记者 张茵 摄

文/李晓喻

看病贵、药价贵,多年来都是不少家庭迈不过去的坎,也是公众焦虑的根源之一。那些使用量越来越大的药品、医用耗材,是否可以便宜点?经常飙到天价的救命药,能不能别太贵?民生诉求和药企利益之间,怎样达到“最佳平衡点”?每一个问题,都承载着沉甸甸的社会期待。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推进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改革。可以说,这是打在了药价贵的“七寸”上。

“降价神器”

药品、医用耗材价格为什么贵?

个中原因之一,就是单个医院进行公开招标采购,由于“势单力薄”、使用量有限,很难说服厂家降价。而且,医院本来就是高价格的受益者。药品和耗材价格越高,医院按比例获得的加成也就水涨船高。在此情况下,价格虚高也就在所难免。

而集中带量采购,正是斩断一些厂家、医院与医生形成的灰色利益链,挤出药价中包含的“水分”,从根本上解决药价贵的有效手段之一。

推行集中带量采购,相当于搞“大团购”,药品和医用耗材的采购权限从医院收归到了国家医保局。这么一来,国家医保局就成了全国药品、耗材的最大买家,没有之一。对药企来说,如果能和医保局这个大买家做成生意,其巨大的采购量足以让企业订单爆棚,还省掉了和一家一家医院谈业务的麻烦;反之,要是生意做不成,那就等于失去了庞大的中国市场,损失绝对是不能承受之重。

如此强势的买家地位,使国家医保局拥有了相当强大的价格谈判能力。近年来,网上流传的医保局专家“灵魂砍价”视频,就是生动的例子。由医保局出面与药企谈判、集中采购,很多常用药直接降成了“白菜价”,不少知名的“贵族药”和昂贵医用耗材也被砍到了“平民价”,给不少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

一个例子是,今年1月1日,首批国家组织心脏支架集中带量采购结果在厦门落地。根据新政策,心脏支架的均价从1.3万元直接降到700元左右,最低仅需要469元,平均降幅高达93%。目前,厦门已有70多位患者用上了千元以内的支架。

不仅亿万患者,国家也从集中带量采购中受益。据官方数据,截至去年底三批集中采购覆盖的药品平均降价54%,每年节约费用530多亿元。

防止医保目录中的药品和医用耗材价格虚高,使价格回归合理水平,有助于提高医保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

扩围!扩围!

利国利民的“降价神器”已经找到,要让更多患者享受到“团购价”,当务之急就是进一步发挥“神器”的功能。

早在2019年底,国家医保局就印发了《关于做好当前药品价格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深化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制度改革,坚持“带量采购、量价挂钩、招采合一”的方向。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要全面实行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并提出要推进构建区域性、全国性联盟采购机制,形成竞争充分、价格合理、规范有序的供应保障体系。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在提升集中带量采购的“战斗力”上做出了更加具体的部署。会议明确,要按照保基本、保临床原则,重点将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内用量大、采购金额高的药品纳入采购范围,逐步覆盖国内上市的临床必需、质量可靠的各类药品和耗材。

会议还专门提出,集中带量采购要在为患者减负的同时,兼顾企业合理利润。推动药品、耗材行业在竞争中提高集中度,促进产品创新升级,对节约的医保费用按规定给予医疗机构结余留用激励,努力使这项改革实现患者和企业、医疗机构都受益。

这些措施,既重点突出,又做到了统筹兼顾。

用量大、采购金额高的药品,或是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常备药,或是重大疾病用药。把这些药品纳入采购范围,降低这些药品的价格,不仅能够更好满足民众基本医疗需求,也有助于提高癌症、罕见病、慢性疾病用药、儿童用药的保障能力。

同时,兼顾企业合理利润,将使这一改革达到“双赢”乃至“多赢”效果,更具可持续性。

分析人士认为,集中带量采购谈判价格主要受采购量影响,采购量越大,价格通常也越低。这既能让患者用上好用不贵的药,也能让企业尽快收回成本,获得经济效益,对研发能力强、经营管理规范、药品质量高的企业来说更有利。考虑到中国医药生产企业存在中小企业多、销售金额少、行业集中度低等问题,集中带量采购对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加强药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行业集中度是“关键一招”。

来自:国是直通车

编辑:陈昊星

责编:周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