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2020年11月初,一位江苏家长的退群宣言受到了广泛关注,他在视频里愤怒地表达了自己对老师的不满。教育部随即作出公开回应,明确表示:“对于违反有关规定,特别是布置惩罚性作业、要求家长完成或批改作业等明令禁止的行为,发现一起,严处一起。”

对于此事件,民革上海市委认为,该家长对家长群的意见,仅仅涉及了“家校共育”问题的冰山一角。究竟应如何规范家校共育?即将召开的2021年“上海两会”期间,民革上海市委拟提交一份大会书面发言,建议制订家校共育规范,并推进教师事务减负。

家校共育缺乏规范,教师行政负担过重

“从我国教育体系看,家校共育无疑是儿童教育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大力发展家校共育的初衷无疑是好的。”这份书面发言指出,家长群仅仅属于“家校共育”的一小部分。而当前家校共育中的问题,远不止家长“苦家长群久矣”,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亟待引起高度关注和全面规范。

一方面,家校共育缺乏规范。2020年,全国妇联与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印发〈家长家庭教育基本行为规范〉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家校定位:积极参与家校合作和社区活动,尊重教师和社区工作者,理性表达合理诉求,用好各类教育资源,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中发挥作用。然而总体来说,已在我国全面推行多年的“家校共育”,目前尚无专门政策文件加以规范。

另一方面,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也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近年来,由于缺乏规范指导,家校矛盾逐渐暴露。从对本市家长的调研看,在学校减负的背景下,家长们正在不断增负,需要承担各种学校事务。

“我们调研发现,老师布置学生作业,要求家长批改的情况在本市较为普遍,甚至家长还要负责打印作业,辅导孩子完成,根据老师发布的答案批改。”这份书面发言称,这些原本都由老师完成的工作,转移给了家长。在学生入校时,学校要求家长填写社会资源表,承诺为学校提供服务,已经成为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学校的公开做法。

此外,教师行政负担过重。随着新课改、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特色学校建设等工作的推进,教师工作量不断增加,尤其是非教学工作不断增加。一些教师的工作重心不在课堂,而在论文撰写、各类竞赛、特色创新等方面。由于现有绩效管理的要求,教师需要完成诸多填表等行政性事务,占据大量工作时间。在各方面压力下,将部分教学工作推向家长成为一种选择,家校共育成为转接教师工作的途径。

活动偏离教学目的、校外教学平台泛滥等也成为当下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一些教学活动明显超过学生能力范围,如要求幼儿园小朋友在元宵节制作兔子灯,于是家长做手工不仅成为默认家长代劳的作业,还直接催生了庞大的产业链等。

建议制订家校共育规范,明确负面清单

“家校共育问题的根源在于学校教育主战场的丧失,教育的重点不再是校内教育,‘校内主业校外学’的乱象导致教育教学不是以学校为主。”这份书面发言认为,家校共育施行多年,已经到了应该制订明确规则的时候。为此,民革上海市委在这份大会书面发言中,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具体建议:

第一,制订家校共育规范。

建议本市教育部门加紧制定系统完整的规范家校共育行为的规定。明确家校共育中的负面清单,禁止向家长布置作业、要求家长打印作业、要求家长批改作业等不规范行为。要求所有中小学无论公办民办学校,制订本校家校共育章程,并向社会公开。出台相应的家校共育行为指南,尽快规范这一涉及广大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的事务。

第二,推进教师事务减负。

希望教育行政部门切实调查中小学教师的真实工作量,切实解决中小学教师负担重、压力大的问题。帮助教师回归教学的主轴,切实、大幅度减少教师的非教学工作,原则上教师不得抽调参与地区行政事务。全面压缩各类非教学活动,尤其是取消区级非教育部门举办的学生竞赛活动。全面减少学校间非教学内容评比,如教室布置评比等。确保基层教师非教学内容工作时间不超过标准工时的10%。

第三,纳入教育督导范围。

在完善家校共育制度建设的同时,建议将家校共育纳入教育督导范围。教学督导目前还不涉及家校领域,但家校共育实际上已经成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且是一个监管盲区,应考虑将其纳入督导范围。依据家校共育规范,各学校家校共育章程对家校共育行为展开督导,通过加大外部监督,促进家校共育的良性发展。

第四,管制校外教学平台。

对直接参与学校教学的校外教学平台,应由学校向教育主管部门申请,制订完整的使用方案,经教育部门审批后使用。教育部门对允许学校采用的教学平台应形成常态化监管。学校应严格落实《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确保学生在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每天不超过30分钟。杜绝校内控制电子产品,校外长时间使用,危害青少年健康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