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提到:温柔几许缘何散,爱恨声声怨。在大部分的文人墨客眼中,女子的形象多半都是那种温柔如水,美丽俏皮的形象。但是再反观男性的形象,可能就会和女性的温柔形象背道相驰了。比如说用粗犷、用人高马大,甚至用魁梧这些形容词来形容男性,都显得非常的恰当,好像没什么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两种形容,也就凸显出来了一种差异。也就是说男性和女性之间本身就有着不同,而在文学表达方式中,人们会发现中国文学比较灵活。但是也有一些小细节如果不注意的话,很有可能会混淆视听。比如说在1918年之前,文学表达中所运用到的第3人称他,全部都是单人旁的他。

但是大家都知道,单人旁的他所特指的就是男性的第三人称的意思。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已经潜移默化的接受了这种教育,觉得男性的他,应该用单人旁的他。介绍女性的第三人称时,应该要用女字旁的她。

这虽然说起来有一些绕口,但是很明确的分辨了男性和女性在第三人称表述时的差距。这也从侧面体现了中国文学的灵活性,也展现了中国文学的魅力。但是在1918年时,或者说1918年之前,国人对于两种称呼其实并没有概念。也就是统称为单人旁的他。

这时候刘半农就出现了。那么刘半农到底是谁呢?他出生于1891年,去世于1934年,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在1918年时就提出了:人们在文学表达过程中运用到第3人称时,应该要明确男性他,和女性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刘半农在当时就发明了一个字,也就是现在人们所写到的女字旁的她。可是这样的提议,在当时却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女性认为:为什么一定要把男性和女性的表达方式明确的区分开?这明显是贬低女性的社会地位。

这样的争议,在当下看来好像让人理解不了。那是因为现代人从小就接受了教育,觉得男性他和女性她应该明确分开来,这样才无伤大雅,没有任何争议。但是在当时,人们还受不了这样的文学冲击,觉得分开来就是贬低女性的身份。把男性和女性之间分开来了,既然分开就会造成差距,那明显是在贬低女性的身份。而这样的负面社会舆论,自然也对于刘半农造成了影响。众人给刘半农扣上了复辟的帽子,可是这并没有阻碍刘半农提倡使用女字旁她的决心。

虽然在当时,刘半农遭遇了三年被女性痛骂的经历。可是1949年新中国之后,人们却发现新华字典中明确就记录了这个字,而且除了女字旁的她之外,还出现了另一个宝盖头的它。越是详细分明的去介绍某一个方向,其实越能够表达作者阐述时想体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如果从这样的角度来看的话,刘半农当初所提出来要多加一个字的选择,并没有任何不妥,反而还有贡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