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思是人生来的本性都差不多,随着后天的变化而大家渐行渐远,人与人之间拉开了距离。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人出生之初,无知混沌状态是一样的,除了本能的吃喝拉撒,笑是单纯地笑,哭是单纯地哭,基本上差不多,人与人之间在本性上没有善恶贤愚之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与人之间出现了差别,这差别是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的本性原本是相近的,然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社会环境、所结交的人群、所受的教育、品德修养等因素而发生变化,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在品性上的较大差异。

家庭的环境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很重要,不只是指富裕的家庭可以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为请最好的老师,这固然很重要,最重要的是父母的言传身教最重要,自私的父母一般教不出无私的孩子。

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环节。无论富有还是贫困的家庭,都想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从小就上这样那样的辅导班,就是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好的学校,不只是师资力量强,还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学校学习,不只是为了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做人。孔子办的私学,就是把学做人放在第一位,知道正确做人,就会正确做事,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不用家长强调学习,他也知道自己应该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社会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不良环境的影响不警惕,就会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受到侵蚀。受到污染则会下沉,接受教化可以升华。

孟子虽然幼小丧父,但他的母亲对他要求很高,也很严格。他小的时候,居住在墓地附近,他就跟着学祭拜之类的事,孟母就把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就跟着学买卖,孟母就业把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孟子学有所成,成为亚圣,是孟母教化和环境影响的结果。

结交朋友对人的影响也是十分大的。常言说,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学跳神。孔子强调,有益的朋友有3 种,有害的朋友也有3种,要与正直的人、诚信的人、学识广博的人交朋友,要远离谄媚逢迎的人、巧言令色的人花言巧语的人。结交益友,会使自己不断进步;结交损友,就会使自己不进则退。所以,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

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但是,人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的浸染,人也在改善着自身的生存环境。家庭背景对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但不是决定因素。有好的资源,不一定就有好的发展,走上歪门邪道的大有人在。比如,李某的父母都是歌唱家,得天独厚的音乐环境培养了他艺术的天分,父母为他创造了许多出名的机会,比普通家庭的孩子不知要好多少倍,他却不珍惜,走上了犯罪道路,自毁前程。

发展机会的不平等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做人的原则是一样的要求,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黎民百姓,修身是根本,做一个良善的人,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人生的成就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生的最终结果取决于个人的努力。一个人向善还是向恶,个人是关键因素。习善则善,可以成为君子;习恶则恶,可以成为小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个人的选择,造成了各有各的造化。但是无论做什么,第一步是最为重要的。第一步走错了,一直错下去,人走得越远,远离了良善之道就越远,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在这里不是强调前者,而是强调后者,强调学习对人们完成社会化的重要性,个人是改变品质命运关键的因素,只有不断地修行,不断地改造自我,才能使自己不断完善,才会有更好地发展。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删)

我读《论语》之《阳货篇》:

【原文】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孔子说:“人们的本性是相近的,后天的习染使人们之间相差甚远了。”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悟典 ,与你一起领悟传统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