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很多人都会认为经过十年寒窗苦读上了大学,一直以来的高压都已宣告结束。在接下来的四年里,可以轻松地完成自己的学业,获得一纸文凭;或是找一两个适合自己的社团,发挥一下自己的特长;要么就是谈谈情,说说爱,舒缓一下备战高考时的压力。

但凡有以上这些想法的高考生,奉劝你们不要报考我国的天下第一校—北京大学。人在北大,比起荣誉更要承受压力,从北大出来的人都说在北大的压力比起高中三年有过之而无不及。

严进严出的毕业管理制度

在我国20世纪时高校严进宽出是一直以来普遍的状况,即考大学难,考上大学只要不犯大错误,毕业却很容易。在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至今高校本专录取率已达八成以上,严进宽出的状况变为了宽进宽出。

就拿考试挂科的事来说,高校也算是普遍存在的。对挂科的学生都会安排补考,如果补考仍然不过就会安排重修。

对于大多数院校来说,为了提高合格率,补考的的难度不会太大,一般人只要稍稍努力都可以过关。

更有院校规定某些科目有不允许重修,就会在毕业季针对有科目补考仍不合格的学生安排一场“清考”,清考的难度比补考还要低。

而在北大,情况则大不相同。学校规定,但凡有三个科目考试不及格的,便安排退学,直接打发回家。

这种制度倒很像法国的高校教育,在法国也是推行宽进严出的政策,进入高校的难度不大,考试合格则不容易,只要有两科不合格且补考也不过的话,就安排重修。

重修仍不合格者取消其在全国所有高校学习这一专业的资格,但可以另行选择其他专业再学。

北大作为国内第一流的学府,每年都有推荐毕业生免试读研的名额。但学生在校期间,只要有一门科目不及格,则不会获得推研资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大选才本来就是万里挑一,加上严格的毕业制度让这里成为严进严出的教育机构。这里的学生虽然是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但如果想偷懒不努力而能够顺利毕业,还是有很大难度的。

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方式

在高中阶段学生们的学习有很强的目的性,学什么、怎么学、使用什么方法可以快速提分这些问题都有一个个定式般的套路可以参考。

而到了高校,学习内容变得既多又深且更为专业;学习方法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没有定式;在教学方式上,可是一般会采用引导方式起个头,具体落实则需要学生依托图书馆、实验室或者社会实践展开自学。

在北大,老师的教学方式更加偏重思维引导而非具体内容,教学进度飞快,只拣重点难点来讲,将大多数时间留给学生自己讨论和探索。

考试方法多元化,主要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曾有一个的老师给他的学生布置了一个课题,要求使用某一款3D软件完成某个课题的设计,而这款软件是同学们以前未尝涉足的,为了按规定时间完成课题,大家必须先花大力气去了解、熟悉这款软件的操作和应用。

对于那些靠刷题提分进入北大的学生而言,这里的教学方式定然会有诸多的不适应,困惑也在所难免,如不及早改变学习方法,提升自己的能力,半途打道回府也就不足为奇了。

催人奋进的学风

在严格的制度以及新的教学方式双重压力的作用之下,即便是以出类拔萃著称的北大学生,也不敢拒绝努力。

某一届物理院系共有本科生200余人入学,可是四年间有退学的、有转系的、有延迟的,最终只有160多名同学能够顺利毕业。

看来北大的规矩真真是不留情面。这些在中学时期就雄踞一方的学霸们来到北大后就发现,当年所拥有的优势在这里荡然无存,比自己优秀的人无处不在,而且更加努力上进。

为了避免被扫地出门的的局面,他们除了努力,别无选择。

学风建设是中国高校的一个特点,作为中国首席高校,北大的学风建设自然是走在全国前列。在北大的学生宿舍,从早上六点至晚上十点,除了饭点时分就罕有人迹。

学生们不是在学习,就是在去学习的路上。在路上,无论是步行还是骑车,同学们大多都是行色匆匆,颇有日韩的风气。

在这种学习氛围的烘托之下,一旦有人偷懒懈怠,就会显得相当扎眼。有位孟姓的学友介绍说,在北大自修室、图书馆是最受学生青睐的两个地方,即便是在节假日,去晚了都会没位子。他本人就常常因为找不到位而要骑个车去隔壁清华的自修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大的良好学风有着深厚的传统,首先因为这里是五四精神的发祥地,北大的校庆日也是选在了5月4日,拥有光辉的历史令此地长年澎湃着激昂的青春活力与激情。

其次从这里走出了上千名共和国的学院院士,以及数以万计如邓稼先、屠呦呦、李克强等栋梁之材,前辈们的光环与事迹,让后生们汲取了满满的正能量;

再者,北大经常请来中外学术各界大师进行开坛演讲,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的“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交融的文化令北大人文内涵越发丰富饱满。在以上多重因素的作用之下,北大的学风呈现出勤奋、严谨、求实。身处这种催人奋进的风气之中的莘莘学子,自然而然巩固了发奋图强的理念。

合格的身体素质是学业的基础

管理制度、教学方式以及学风,上述讲的这些方面带给学生的不过是头脑和精神上的压力,对于一个读了十几年书的人来说,适应起来也不会太难。

但如果你是一个弱不禁风、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上北大可有苦头吃了。体育科目不及格,在北大也属于挂科,一样无法毕业。

体育科目当中有一项是体能测试,在体育科目中占了20分。然而北大的体测竟然是要跑3000米(男生),而其他高校的体测标准只是跑1500米,凭什么北大就要比普通高校翻一倍?

虽说北大以3000米跑作为体测标准难度很大,但却很少有人因此而不达标。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早上在自修室和图书馆开门之前,以及晚上闭门之后依然有很多同学没有回到宿舍,原来都跑到体育场操练去了。

前两年北大就开始流行了一款名为“悦跑圈”的社交型跑步APP,它的功能为社交加跑步,深受北大学生喜爱,甚至被北大的体育官网所推荐。

每年的北京马拉松国际邀请赛都能看到北大学子的身影,他们当中虽然有些不是体育专长生,但成绩照样不俗。

看来北大对人才的培养可是全方位推进的,只有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及坚持塑造良好身体素质的习惯的人才能扛得住日后加在肩上的重担。纵观现在很多年纪轻轻的90后过劳死的报道,北大的做法还是值得推荐的。

结语

有北大学霸坦言:“我的北大四年比高中还拼命!” 。没错,在进入北大前,每个学生都必须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然而来到这里并非努力的终点,而是开启另一重艰辛的起点。北大的教学过程中,人为地给学生设置障碍、制造困难,使其得到磨练。

这些做法对学生们日后的成长及事业发展都大有裨益。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能吃苦耐劳的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才能挺得过去,也只有这样的人,才堪当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