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陶 江

作者陶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平手》《一朵芙蓉出水来》《陶姓史话》《轿谱》《水边的仙茅草》《幽夜听雨》《银的镇》等著作。

回溯1600多年历史风云,万寿宫留给世界一个清晰的背影,古驿道上的辙印成为历史的最好见证,而生生不息的万寿宫香火,是对过往荣光的最好延续。

说到万寿宫的肇始,民间有个传说,讲的是许逊和其哥哥许大为了救民于水火,经常用独轮车推着大米前往各地布施,有一次,米袋被坎坷不平的道路戳破,大米撒了一地。这些大米随即遍地飞扬,将许逊的布施意念撒向人寰,于是全国各地的信众处处为其立生祠,家家为其塑画像。这个故事虽然是个神话,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许逊在百姓中的威望和影响。

万寿宫走出祖庭的第一步,就是在省内遍地开花。据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章文焕先生考证:“先哲许逊离世后的东晋后期45年间(375-422年),在所居的逍遥山住所,由许氏家族后裔建起许仙祠,在省城南昌和邻近一些县乡,士民同时建起相应的祠庙。”

南昌铁柱万寿宫始建于东晋,初始名旌阳祠。说到其由来,民间有个故事传说,许逊自四川回江西治水时,眼见蛟龙兴风作乱,即率众弟子赶蛟除害。相传许逊与弟子将孽龙精擒拿后,将斩蛟剑埋藏在高明殿前的“瘗剑柏”下,将孽龙精锁在宫前的八角井中,后来这井便叫锁蛟井。又在广润门建起铁柱万寿宫,并立下了偈文:“铁柱镇洪州,万年永不收。”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南昌游历万寿宫后曾形容:“铁柱宫是供奉许真君的道教寺观,院里有根巨大的铁柱,上缚毒龙,传说是许真君用法术降伏了为害百姓的毒龙,给江西人带来幸福和吉祥。”还说:“庙建设宏伟,里外都是做生意的,好像天天开展会似的,极为热闹。”随着万寿宫这种乡谊场所功用的效应显现,省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建起会馆性质的万寿宫近600所。几乎每县都有万寿宫。

万寿宫声名远播,名扬天下,自晋代始很快便向省外延展。历史上几次大的移民潮,“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将“万寿宫”带出了江西,成为江西人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精神图腾,万寿宫因此在全国遍地开花,呈放异彩。

不过,各地万寿宫依地域的不同,功用也有异同。历史上京城的万寿宫多以交际形式存在。而在江南、湖广、浙皖一带,多以商贸为主,云贵川等地以经贸与祭祀相互结合。

江西人在北京创建万寿宫(会馆)始于宋代。明代中期,新建籍部分京官以赁租房为寒门士子提供庇护;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宰相张位因有感自我孑然一身赴京科第而萌发捐建万寿宫;清乾隆年间江南河道总督周学健对明代万寿宫的兴起有过很深的感慨:“锌绅科第鹊起蝉联,维时计偕遏选之士,络绎都门,创建兹馆得住足焉。”

据考证,仅清一代江西在北京建的会馆,高峰时多达60多座。万寿宫在北京的成功存在,成了全国各地效仿的对象,一时间,在各地城市建万寿宫成为时尚。万寿宫也随着江西人口的外迁及江右商帮的强势外延而落脚生根,遍及于全国诸多城市乡镇。

有江西人居住的地方,就有江西人兴建的万寿宫。漫长的岁月里,万寿宫成为江西商品经济外延的成功标志,成了江西人文精神走向世界的经典符号。民间有句俗语形容万寿宫:路上不断人,灶间不断火。散布在全国各地的万寿宫活动频繁,络绎不绝,万寿宫因此在五洲四海发声唱响。

回望历史,万寿宫的星罗棋布,成就了江右商帮经济活跃的网络构图,也使本埠乡土文化的根脉找到了传承的依附。 “九州通省有会馆,江西只认万寿宫。”万寿宫成为赣文化的标志和省外同乡联谊的纽带。如今,正在打造的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即将对外开放,而再现厚重文化遗产、再续千年文化根脉的愿望,也必将在传承万寿宫历史文化的努力中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