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历史中走来的中国武术是几千年来中国先民对身体文化的高度凝结,是中国古代体育的典型代表。

近些年来,关于中国武术的书籍和研究可谓丰富,但在繁花似锦的表象后面,却存在重复性研究、浅表性研究、研究深度不足、研究广度不够等现实困境,其中既有研究者自身的问题,汲汲于学术成果产量的提高,而不及于研究自身的提高;也有武术文化的客观问题存在,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和社会存在的武术,其自身却宛若一种迷一般的存在,由于历史文本记忆和文化记忆的不足,武术的本体论认识一直是武术研究者必须面对的难题。

难题面前,总要有破题之局。郭玉成先生经十二年主编完成的《武术谚语辞典》,于2020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就成为这样一种破题之作。

武术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有关于武术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反映了武术人的习武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以口语形式呈现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作为中国第一部全面概括武术谚语的工具书,该书从武术修身、武术技法、武术防身、武术健身、武术教学、武术训练以及其他拳种等七个层面对武术的传统从谚语层面实现了一个全面的建构。

众所周知,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存在的中国武术,在历史的长河中并未引起当时代人们的过多关注,武术历史资料的点滴既零散,又不系统,而且不同历史时期的呈现也有不同的状态,这样的武术形象就像风一样倏忽来去而不可捉摸,吉光片羽的武术材料使得武术研究过多地呈现出逻辑演绎和推理,我们在解构一个个历史谜团的同时又在建构新的谜团。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武术谚语辞典》对流传于民间的武术谚语进行了一次比较完整的总结,完成了一项武术文化整理工程,从而实现民间历史话语层面的武术文化表达。

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历史的书写正从“大写历史”向“小写历史”转变,历史的关注也从以往的对于政治、军事、经济等层面的宏阔关注转向于对社会、文化历史表达的关注。武术在其历史进程中由于自身发展的特定因素,所以也就无法与宏阔的历史进程形成合理的逻辑对应而形成自身特定的发展逻辑,因此,我们以往研究进程中对于武术历史与大历史的逻辑对应就显得十分苍白,从而使以往的武术历史表述呈现出割裂和机械的表现样态。

对于武术谚语的深入表达,从表象上看是对以往的武术发展进程中的一些语汇进行梳理和总结,但从根本意义而言则更是对以往的武术文化、武术技术、武术思想等武术知识的总结。究而言之,则是对宏阔武术历史的一次微观层面的建构。当然,这里所说的建构并不是指习惯意义中的基本历史状况的呈现,而是对武术发展进程中的一些关键因素和内在因素的深入探讨,这种探讨的开展与深入无疑是对武术历史进程的一次深入的廓清。由此,《武术谚语辞典》对于武术历史进程中流传下来的谚语的总结与阐释就具有了历史的意义与价值,使其在作为武术研究工具书的同时成为武术历史的一种另类表达。由此,我们探讨这本书的出版也就有了从历史学层面探讨的意义和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武术文化的一次全面总结

“中国文明之所以始终以历史为本,在于把历史变成了方法。方法不是教义,而是不断生长的开放经验。在方法中存在,就是不断化历史为方法,这是一种在‘日新’中持续变在的方法论,正应《周易》的变易即生生之义。”赵汀阳先生对中国文明的这一精辟论述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中国武术也符合这样的基本逻辑,无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在思想层面,武术都是不断地化历史为方法,使武术在技术进步的同时更具有了文化的韵味。

众所周知,中国武术作为技术与思想的二元统一,其中既有形而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的存在,也有形而下的技术意义的存在。正是在这样的基本学术背景之下,中国武术既是中国历史前进的推动者:武术作为军事技术的长期存在对于中国社会进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甚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也是中国历史前进的参与者:武术作为中国特定的文化系统本身就是中华文明前进的重要组成,其关乎于中国人对身体的理解和超载,关乎于中国先民对健康的追求和身体表达。

武术谚语作为几千年武术文化发展进程中重要的话语凝结,其不仅蕴含了中国武术自身的技理、技法,更蕴含有中国武者对道德的无限追求。“尚武崇德”“武以德立,德为艺先”,从道德层面对中国武术进行了最直接的文化归依,在这样的语境中,失去了道德的武术就失去了其社会表达的根本,仅存的武术技术显然无法单独存在。道德的诉求使中国武术这一身体文化的表达从历史时期就超越了简单的对抗而具备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天人合一、致中和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都在谚语中得到了极为完美的表达。由此,《武术谚语辞典》就从武术文化的总结方面独辟蹊径,具有了更为广泛的文化史意义。

“中国古人特有的体育文化,作为他们须臾不可离身的生活方式,作为同古代思想相交融的体验宇宙与人生奥秘的实践功夫,乃是整个文明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仅仅镶嵌于中国文化的总体背景中,具有不可归纳为外来体育观念的特殊境界。所以,如果认识不到贯穿于这种活动中的内在精神,即使我们把它们的全部细节都再现出来,仍然算不得把握了它的真谛。”作为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武术谚语显然就使我们有可能实现上述中的对于细节的呈现的可能,其中,关于修身、防身、健身的谚语无疑是对中国古代先民对于身体认识的一次最好的总结。

作为技术、技法的谚语则对中国武术的身体思维进行了有效概括。“式贵于简”“一开一合,拳术尽矣”对中国武术简单直接的技法原则进行了最为合理的概括。时至今日,我们依然为中国传统武术当代发展的技术感到困惑,传统武术不能打似乎成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殊不知,“拳兵同源,理存于一”,早在几千年前,先民们就对武术的技术表达形成了最为直接的理念:与军事斗争同存同发展的武术显然具有技击的本质存在。

事实上,传统武术的套路化、表演化从其本身而言是武术在人类社会从野蛮到文明发展进程中自我调适的结果,是对社会变化的一种出于文化本能的适应,明代已有武者将套路称之为“满篇花草”,而事实上中国武术在明末清初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迸发。

在历史中形成的武术博大精深,乱花渐欲迷人眼,但并非无径可循,谚语在某种层面上就为我们探讨中国武术提供了一种文化的思考,这些穿越历史而来的话语就成为我们阐释武术发展、武术技术、武术文化最为重要的基因所在。由此,《武术谚语辞典》对武术发展进程中的历史话语的总结与阐释,就成为对武术文化基因的一次全面表述,从而在文化史层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认识武术社会的一条全新路径

武术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产物,与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逻辑关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武术由于其作为社会文化的典型存在,在其历史进程中大多处于社会底层的中国武者们与中国历史中的秘密社会形成了特定的联系。所以,我们探究中国武术的发展就不可能回避其作为社会存在的文化本质。

传统的中国社会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具有突出的宗法制特征。师徒传承是中国武术传统传承中的主要方式,即令是在当下,师徒传承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由此师与徒就形成了中国武术最为重要的一对社会关系,师徒关系的社会表达就成为中国武术社会关系的典型外现,师徒关系受传统宗法制度的影响颇深。师父要“爱徒如爱子”“爱徒要像鸟哺雏”,徒弟作为师徒社会关系表达中的另一端则要“尊师如尊父”“尊师要像长流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徒之间的这种宗法关系的客观存在既是对传统师徒关系的最好注脚,也是传统师徒关系的客观映射。师父不仅作为技术传授的存在,更作为道德传授的存在,“为武师,须教礼;德不贤,不可传”“教拳要严,授拳要慎”都清晰地表达了师父作为武术传承者的重要性和社会义务。在长期的发展当中,师徒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就成为我们考察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视角,这一关系的解构对于理解中国武术、中国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武术谚语辞典》关于师徒之间道德关系和修身的论述由此成为我们认识中国武术社会的一条全新途径,从而对以往简单关注于正史等基本史料的研究实现突破,使武术宗法社会的思考走向田野,走向更为广阔的历史空间。

传统社会中,武术与秘密社会一直有着十分紧密的逻辑关联。“侠以武犯禁”,武者从先秦时代即成为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当然,这种侠义行为在传统社会有客观上反抗统治阶级的所在,但对于社会秩序的挑战无疑存在有根本意义上的不合理性。明清以降,中国武术的习练者们由于在明清鼎革之际对于满族人以少数族群入主中原的不满而大量投身于秘密社会当中,天地会、小刀会等民间组织的形成发展都有大量武术人的存在,武术与秘密社会的这种紧密关系使武术在社会底层化的同时呈现出与主流社会不同的非主流特征,同时也直接影响了中国武术的发展道路。许多武者由此丧失了对道德的追求,龙蛇混杂,泥沙俱下,抗日战争时期,在许多武术家投身于抗日大业而流血牺牲的同时也有一些武术人置民族大义于不顾而投身于日本人的怀抱成为历史的罪人。为何如此,我们显然也可以通过武术谚语来探究其存在的社会根源。由此,《武术谚语辞典》对于探讨中国武术社会的发展历史,对于中国武术社会史甚至于中国社会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武术精神表达的重要呈现

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要坚持深入地对传统文化进行完整、全面的研究,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文化自信。所以,我们对武术的研究,应实现对武术研究的中国话语建构。

“中国有个以历史为本的精神世界,或者说,历史乃中国精神世界之根基。”武术历史的客观性决定了其精神世界的客观存在,武术精神的客观存在为我们从整体论层面认识武术提供了基本的认识论基础。“一个可持续的精神能力解释生活所有事情的意义,而一个精神世界以何种意识为本,决定着一切意义如何被解释。”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而且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其认识论的基础,武术精神由此成为武术重要的内在表达,武术精神既有其意识层面的文化精神、道德精神,也有其技术层面的技术精神,作为一个复合的文化构成,武术精神是对武术精神层面的总结,也是对武术历史形成进程的重要意识表述。

谚语作为中国武术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总结,包含了重要的中国文化精神。“文以评心,武以观德”“文以德馨,武以德显”“武德比山重,名利草芥轻”都体现了武术中的核心精神所在。文化精神和道德精神的存在使武者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高尚的精神世界,在给武术习练者提出道德要求的同时,也为武术习练者提供了精神层面的自我追求。事实上,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关于武术习练者们的文本著作无一不散发着这种来自于传统文化的人文光辉,成为中国武术前行的精神内核。而且,武术精神的表达对于提升武术的文化韵味,提升武术习练者的人生追求的重要作用,在当代武术的发展进程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而且,技术是武术的本源,谚语在技术层面的表达更为细腻,技术精神层面的武术谚语使我们可以从更高的认识角度来观察武术,实现对武术的全面认知,真正实现技术与精神的二元结合,使我们对武术的研究实现整体观认识。《武术谚语辞典》中大量有关武术精神的表述使我们有可能回到历史中的武术精神世界,使我们能够在武术精神世界中体认中国武术这一文化瑰宝。

对武术技术的全面总结

就武术的本体而言,技术无疑是最为关键的存在。武术技术的演变既体现了中国先民对身体认识的演进,也体现了作为身体文化的武术发展的本质。在对武术的所有研究中,技术都应作为核心主体所在。所以,从《武术谚语辞典》的谚语总结中占最高比例的是有关于技术的谚语,心法、气法、劲法、肘法、眼法、身法、步法、腿法、腰法、桩法、打法,不一而足。就当下的武术研究而言,技术研究的比例尽管很高但却缺乏高水平的研究,这其中既有因文化断裂而导致的技术传播的断裂,还有因门户之见所致的研究藩篱的客观存在。谚语的集中呈现 不仅为我们探究中国武术技术提供了材料方面的支持,也为武术技术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路径。所以,《武术谚语辞典》作为对中国武术谚语的总结和概括,对于我们探讨中国武术的技术本体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使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研究探讨中国武术的技术发展,正本清源,将武术历史进程中的迷雾驱散,还武术以历史的真实。

必须承认的是,任何研究、任何表达都存在时代的局限,《武术谚语辞典》对武术的表达尽管是开创性的,但同时也是阶段性的研究成果,随着对武术研究的深入总结,更多的武术谚语也会呈现在我们面前。由此,对历史进程中武术的话语表达可以更全面,但是就目前而言,该书对于武术谚语的总结无疑是武术研究的一种新的表达范式,是对中国武术研究的一个重大的促进。

作者:文/田文波 图/上体

编辑:谢笑添

责任编辑:谷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