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这首流行歌曾在80年代红遍中国,演唱者是著名的甜歌王后——邓丽君。

每当我听到这首歌,就会想起那生我养我的小县城,想起了那里的一草一木。如今,世事变迁,现在的县城早已扩大,除了中心城区外,周围也盖起了一座座楼房,原来充满淤泥的河滩早就被笔直的水泥堤坝取代,人们在踏春的时候站在新建的木桥上眺望远方的江景,别有一番风味。

每到夏天的夜晚,河边经常聚起了帐篷,有三三两两各种卖零食的商贩们在吆喝着,这是一个小县城充满活力的象征,现今,不少混迹县城的人都说:只有混在县城,才能读懂中国。究竟背后有何缘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村人大量迁移是县城蓬勃发展源泉

在中国,城市扩建,新农村人不断涌入城镇,在县城里购买商品房,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独特现象。

现在农村结婚有三大件,就是县城有一套房子,家里有一辆车子,婚礼聘金10万票子,这种结婚风俗逐渐在农村和城镇流行起来,成为城镇生活的一部分。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外出打工,每个家庭的收入也在逐步提高。

这些收入的提高,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推动高消费水平,人们把赚到的钱用来购买商品或者购买当地的房产,促进了当地的房地产发展,带动了城镇化进程。每当春节的时候,中国大地往往有几十亿次人口流动,大多是县城和城镇、农村之间的人口迁徙。

人口迁徙一般出现两种情况:当人口流入大于流出时,该地区人口正在增长,该地区经济会出现向好的趋势。比如现在各大省份的省会,基本是人口净流入。当人口流入比流出小的时候,该地区人口出现负增长,意味着该地区经济发展前景堪忧。比如现在东北地区,近几年基本都是人口流出状态。

人口流动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现在农村除了老年人外,几乎看不到年轻人。农村的常住人口不断减少,虽然房子盖得比原来漂亮了,但是田野的荒草也多了。县城里不断出现的新区,显示出城镇发展的强劲动力。

一座座别墅和洋房环绕起来的富人居住地带,宽敞明亮的商场,笔直的马路,无疑显示出县城正处在发展的"青年时代"。

记忆中的县城是让人向往的地方,曾经在农村人眼里,谁和住在县城里并有一份工作的人一起生活,那未来便无忧无虑。追求城里人生活成为绝大多数农村年轻一代的梦想。

记得路遥在《人生》小说中描写了刘巧珍与高加林一起骑自行车逛县城惹得当地人非议的事情。如今县城和农村的距离不再遥远,县城的生活方式已经不再神秘,人们可以在县城和大城市之间流动,县城介入城市和农村之间,混在县城,才能真正了解中国人平凡而真实的生活,才能真正地看懂中国。

中国最为复杂的关系圈

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县镇地区,这里的人口都是不愿意出去的人们。无论普通民众,还是政府官员、事业单位人员,或者商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有一份可靠的收入,一份早已成熟的关系网。

生活在县城的人按部就班,节奏慢,不会有大城市匆忙赶路的身影,一个县城地方不大,开车一个小时,便能从东走到西,从县城中心走到城乡结合处的田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县城小,自然认识的人就多,大家经常碰面打招呼,甚至会聚在一起下棋喝酒、谈天说地、打打麻将,于是县城附近里有什么新鲜事会很快知晓,比如某某的孩子考上大学了,某某人儿子在县城最豪华的酒店结婚摆酒席等等琐事。

当然这些不同阶层的人自然聚的"圈子"都不一样,县城里有很多圈子,比如商人圈、官员圈、教育圈和行业圈。每个圈子都有潜规则,不是圈子的人,根本进不去,在县城不是光看你的资产有多少,而是看你认识的人有多少,加入的圈子有多高级。

这种不同阶层的圈子文化极大地阻碍了一些有抱负有理想的人才,他们在家乡屡次碰壁后便南迁或者北漂。特定的县城文化构筑一道道"圈"文化,一层层关系网。这里人与人之间不像城市那样简单透明,而是办事都要讲究"到位"。

比如北方的酒文化,讲究一个尽兴,求别人办事,那得把别人伺候得舒舒服服,在酒桌把别人喝得痛快才行,只要对方高兴了,什么事情都好办。不仅仅求人办事如此,就是亲戚朋友交际往来,也是喝酒送礼。君不见,每年春节的时候,经常看到喝醉的行人在路上摇摇晃晃。

生活的富裕化与信仰的严重缺失

中国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确实增加了县城的活力。小县城的汽车越来越多,商场也越盖越气派,就连结婚礼金也水涨船高,人们开始比富,以富为美。

前不久,新闻媒体报道广东有一个县城一位新娘出嫁,脖子上佩戴100多个金手镯,一个个串连起来,金灿灿一大串,就是不怕累坏人,明显是显富心态作怪。而且结婚摆酒席,也得比几星级饭店,比一桌花了多少钱,有多少桌,谁的排场大,谁的够气派。

漫步在县城里,街道两边的按摩店卡拉OK店鳞次栉比,不会比城市少。每当夜晚的时候,你会恍惚感觉自己就是在一二线城市:闪烁的霓虹灯,摇曳的灯光,强劲的音乐以及灯下摇曳的人影。这里确实是富人的生活天堂:悠闲而不紧张,浪漫而不罪恶。

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并不能同步。有钱人开着新买的宝马在马路横冲直撞,不会礼让过斑马线的行人;老太太晕倒在路边,没人敢去扶起来,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互帮互助精神在金钱的冲击下开始坍塌。

县城的攀比心态开始盛行,比如比车子,比礼金,比关系。在此心理下,每年礼金越送越大,送礼次数越来越多,结婚、亲人过世、生病都要送礼,你不送礼金会被别人骂不懂人情世故,那么小的县城,低头不见抬头见,谁以后没有个事,不求人办事么。

没人不敢不送礼,勒紧裤腰带也要送礼,普通人苦不堪言却无能为力。

县城里,曾经图书馆人们排着队进入,现在已经很少人光顾,有了手机,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太方便了。

曾经的县城,人们爱看书籍和杂志,然而现在,《故事会》《读者》《文摘》这些都消失不见了,取代的是低头看手机的朋友。我不知道这是福还是祸,或是祸福相依。

这一切的背后,现实就是年轻人文化底蕴少了,优秀的文章也少了,再也没有什么经典文学巨著面世,这大概就是经济繁荣与文化繁荣矛盾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逐步上升的县城消费水平

与大城市相比,县城消费显示出自己的特色。一是大饭馆比小饭馆生意好做。由于在县城里在外面吃饭人不多,所以饭馆也大多数集中在火车站附近或者主要交通干线附近,其他地方的小饭店其实生意不太好做。

县城的大酒店生意反而更好做些,由于房租比大城市低,圈子内相对有固定的消费人群,比如商人圈、单位圈子的人,他们会去这些大饭馆消费,而小饭馆缺少太多的消费群体,除了早餐店外,其他的并不好做。

县城物价处于缓慢上涨周期。每年春节,县城的车都会多很多,不管是老板们,还是打工仔,每年都要回去看望父母和亲戚朋友。他们也会在当地县城购房,都会推动当地房价和整体消费水平的上涨。实际上县城已经处于物价上涨周期。特别是肉类、生活用品,价格其实有的已经超过一二线城市。

县城的商场和小卖铺并存,农贸市场与周边的小摊小贩并存。每个县城总有几家比较大型的商场,人们在商场购买打折商品,或者一起采购每周的零食。多个小区地带总有一些大型的农贸市场,当然农贸市场附近的路边摊贩也有很多,他们物价便宜,菜也新鲜,虽然品种单一,但是总能满足一部分顾客的需求。

县城是新与旧碰撞,是过去与未来交融的缩影。在这里不仅仅有权贵的嚣张,还有体制禁锢的无奈。这里似乎正演绎着中国过去与未来,在这里,不仅看到旧时的迂腐和执着,也看到新时代的奔放和发展。不拘泥一格的人从这里走出去,在外面漂泊很久累了的人又回来,混透了县城,才能真正地读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