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特别重要
今天早上打太极拳的时候,一位50多岁的胖大姐特意找我当面感谢,感谢我前几天帮她纠正动作。大姐其实并不学拳,只是偶尔早起路过的时候,看到我跟老师打拳,就跟在后面比划比划。那天老师有事提前走了,把大姐安排给我,说是大姐要学气功。
大姐说的气功,原来是鼎鼎大名的八段锦
因为大姐说的是北京土话,并非普通话,我听她解释了好久。而且我也给她解释说,我并不会气功。后来才理解,原来她要学的是八段锦,因为八段锦在民间流传的说法是“健身气功八段锦”。大姐她们在小区里练八段锦,用的那个配乐就叫这个名字。
八段锦可谓鼎鼎大名,但我还是比较有把握的,因为很多年前曾经有老师手把手教过。于是一式一式地教她做,每做一式,大姐都会浑身大汗淋漓。开始的时候,她自己都不相信,一个劲儿说,我每天走1万步都不出汗,怎么一练这个就这么多汗,可真舒服。
大概20多分钟,大姐可以说是已经汗流浃背,要知道,现在已经是初秋的北京,早起天气还是很凉的。周大姐的身材,属于很普通的北京大妈,梨形身材。按她自己的说法,气血不通,怎么锻炼都没用。但是她仍然希望通过锻炼来改善一下,可是无论活动多长时间,单就走路来说,把腿都溜细了,也很难出点儿汗。
自己练的八段锦,为什么没有用
大姐说,她看新闻说八段锦非常好,于是自己跟着网上学了很久的八段锦,然而并没有什么用。她看我和老师每天打太极拳,一定懂得其中的门道,于是特别希望能够请教请教八段锦应当怎么练才有效果,果真让她找对了人!
大姐自己练为什么没用,其实就是动作姿势不对,就算跟着电脑,照着镜子,也无法理解准确的要求到底是什么。比如放松,大姐做动作的时候,肩膀一直耸着,或者一只高一只低,很难放松,高的那只,拍都拍不动,身体需要正直的时候,不是前后歪,就是侧歪,总之,一直用常人最省力和最习惯的动作来做这些动作。从头到脚,都不对。
比如“两手托天理三焦”,对于日常习武的人来说,一定是掌心朝上,尽力上举,但大姐却做着做着就变成了掌心朝下。我问大姐为什么?大姐说,这样省力。本来是直立的腿,大姐做着做着就曲腿上举了。再过一会儿,尽力上举的手,就软塌塌的仅仅在脑瓜顶的位置了。关键是,她自己还不知道,还觉得自己做得挺好的。
我一一纠正的时候,她才发现,哦,原来我自己在偷懒自己不知道哇。
再比如“左右开弓似射雕”,我让大姐自己先做,身体斜着腿直立着,两个肩膀都耸着,两只手都平举着。我告诉她一定要正马步,也就是身体正立,然后伸出的一只手要竖直,只要脑袋扭过去看伸出去的那只手,然后肩膀要放松。我一一纠正之后,她才发现,原来跟着电脑做的全错了。
八段锦具体怎么练,可以参考我的这两篇文章:
八段锦——宅家“必备神器”,仅需方寸之地,即可为健康保驾护航
八段锦,传统文化送给伏案工作者的最好礼物,杨绛百岁时仍在习练
武汉方舱医院,练习的“八段锦”,对症下药,真是太酷了
这几天,她回家又仔细看了电脑的视频。今天特别来当面致谢,她终于能看懂视频了,而且她每次练八段锦都能出汗了,很高兴。
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需要面对面的交流
类似周大姐这样的朋友,其实我遇到过很多。曾经有朋友说,真传一句话,假言万卷书。在李秀笔记看来,很多的智慧,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文字、视频可能都不够,很多内容,面对面讲的时候,可能就是一句话的事儿。
尤其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表现得特别明显。记得我很多年前跟老师学拳,单一个起脚挂趾,电话问了无数遍。最后老师说,你还是过来吧,我演示给你看。到了之后,看了一眼就明白了,原来指的是这么简单的一个动作——虽然做起来难度不小。
虽然,今天遇到的只是一件小事,却挺值得思考的。我也突然明白了,我的老师特别强调师承的原因,有老师手把手教,面对面交流真的是特别重要。虽然教师节过去几天了,在此特别感谢曾经指导过我,给予我帮助的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