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重视整合和执行力的阿里,像是一台独角兽 " 绞肉机 "。它用重金买下这些创业公司,把它们塞进这台机器,吞噬它们的灵魂,过滤掉不符合阿里标准的独特性,以获得更高的效率。

独立 IPO 之路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曾几何时,卖身 BAT 几乎成了互联网创业公司最好的归宿。

随着时间的推移,被 BAT 投资的独角兽们却踏入了不同的河流。百度掉队,自顾不暇;腾讯偏爱联营,投一家旺一家;阿里最喜欢并购,玩废的独角兽也最多。

2 月 5 日,虾米音乐即将停服。社交网络上,人们纷纷高呼 " 爷青结 ",像是突然记起了虾米。他们痛骂阿里,仿佛阿里是一个毁掉 " 虾米女神 " 的渣男友。

而被遗忘的角落里,还有一群被 " 阿里并购魔咒 " 锁定的独角兽,非死即残,一个比一个惨。

最早遭遇阿里收购魔咒的是雅虎中国。

2005 年 10 月,阿里巴巴集团与美国雅虎达成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互换股份的形式,获得后者在中国的全部资产,并获得雅虎中国的运营权。

阿里在雅虎中国的运营上展现出极强的控制欲。

曾鸣

2006 年 11 月,时任阿里巴巴集团参谋部资深副总裁的曾鸣就任雅虎中国新总裁。甫一上任,便将雅虎中国改名为中国雅虎,强调 " 中国人对中国雅虎负责 "。

在曾鸣的主导下,雅虎中国开启了几轮转型。从门户网站到单一搜索框,再改回门户网站,其后在社区消费服务平台火热时,合并口碑网,转型本地生活服务领域搜索。一年后,放弃本地生活,回归门户搜索。

虽然当时的互联网飞速发展,但摇摆不定的打法,让雅虎中国偏离了最初的定位,在核心业务上毫无建树。有媒体文章曾评价,当时的雅虎中国,就像是阿里的提线木偶,需要什么做什么。

2013 年 9 月,雅虎中国宣布停止邮箱服务,原有团队转向阿里公益传播,雅虎中国就此终结。

口碑网是继雅虎中国后,阿里在 Web2.0 领域盯上的第二块肥肉。

2004 年,这家生活消费类平台由阿里第 46 号员工李治国创办。2006 年获得阿里的战略投资,日均访问用户一度超过 200 万,当时几乎能和大众点评平分秋色。

拐点出现在 2008 年,阿里全资收购口碑网,并将雅虎中国和口碑网整合为雅虎口碑。被马云比喻为 " 上半身与下半身的结合 " 的这次收购,不仅没能打造出理想中的搜索生活服务平台,整合消化带来的内耗,反而生生拖垮口碑网。

李治国曾向媒体吐槽,公司内部当时有三派做事风格:淘宝人是典型的阿里文化代表,自信满满,总是冲在最前面;老口碑人则略欠信心,需要看到希望才会勇往直前;而雅虎人则是大公司范儿,做事按着流程一板一眼,一副路人甲的样子。

与雅虎中国的合并,没给口碑网带来任何爆发式增长。2009 年,口碑被并入淘宝。频繁的战略调整,给口碑网造成了极大的消耗,直至2011年被阿里关停。

随着雅虎中国和口碑网的销声匿迹,它们跟阿里的恩恩怨怨,也逐渐往事随风。但 2015 年,阿里重金收购优酷土豆,这桩中国互联网式 " 第一并购案 " 还近在眼前。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土豆网,这个中国互联网最早的视频网站在 2017 年转型短视频平台,用户暴跌。优酷也在爱优腾的战争逐渐掉队。据 QuestMobile 数据,截至 2020 年 8 月,芒果 TV 日活用户达 5355 万人,已超越优酷的 4481 万人,跃居行业第三。据深燃《阿里不懂优酷》一文,有接近优酷的资深业内人士称,2020 年优酷日活最低一度跌至 1400 万,甚至不及二线视频平台。优酷高管否定这一数据,但承认排名第三的事实。

也是在 2015 年,为遏制美团,阿里与蚂蚁金服联合宣布,复活口碑网。随后又拉来一个新玩家——饿了么。2018 年 4 月,阿里以 95 亿美元全资收购饿了么。6 个月后,阿里宣布合并饿了么和口碑,组成本地生活平台。

时至今日,昔日龙头饿了么市场份额不及美团三分之一。脉脉上,口碑员工和饿了么员工还在为了阿里本地生活近期的职级调整互相内涵。

此外,中国万网、天天动听、豌豆荚等昔日红红火火、风光无限的 " 明星产品 ",也在被阿里并购后江河日下、逐渐没落。成立于 1996 年的中国万网,2013 年与阿里云合并后销声匿迹;1000 万 DAU 的天天动听在 2016 年初转型阿里星球,只活了半年多;累积用户数量 5 亿的一代 " 搞机神器 " 豌豆荚 PC 版在 2020 年被阿里关停。

久而久之," 阿里并购魔咒 " 成了一个梗,时常被业内人士拿来调侃," 但凡觉得自己尚有前途的企业,都不会愿意被阿里收购 "。

养不大独角兽,这与阿里的基因和文化有很大关系。

从基因上看,以淘宝起家的阿里自带电商基因,独角兽们一旦卖身阿里,就必须给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导流,逃不掉被 " 吸血 " 的命运。2014 年,虾米以 3000 万元买下了《中国好声音》第三季的音乐版权,阿里立马就在天猫开设了 " 中国好声音旗舰店 ",鼓励有意愿的网店用 5 千元到 3 万元不等的价格,邀请人气学员为自己的店铺代言。

而腾讯和阿里恰好相反,QQ 和微信这两个社交软件,几乎为腾讯霸占了国内全部的流量。被腾讯投资的公司,可以同时获得流量和资金的双重 buff,拼多多、京东、美团这三个让阿里头疼的巨头,当年就是借此飞升。

反观阿里,每当阿里并购一个公司,就会被讽刺:你以为阿里看中的是 XX 平台吗?不,你错了。值钱的不是平台,而是平台的用户。

从文化上看,阿里希望用可控化的制度,维系庞大生态链的健康运转。因此,在收购创业公司后,阿里习惯空降高管,打碎创业公司的灵魂,强行在被购公司内部植入阿里文化。据深燃报道,樊路远 2018 年刚到优酷,就试图用考勤约束老优酷人,要求员工在 9 点半前打卡,迟到则内部公示,主管扣钱。但在强调自由、灵感和创造力的影视行业,显然会遭遇水土不服。

虾米官宣停服当日,网友总结的《阿里收购某公司后的 7 个标配步骤》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络流传的《阿里收购某公司后的 7 个标配步骤》截图

阿里强大的文化体系,往往会在虾米和豌豆荚这样小而美的产品上失灵。

创业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创业公司,其气质必然与创始人一脉相承。虾米的创始人王皓本身就是乐手,对音乐本身的热爱是他创业的起点。

2015 年 3 月,阿里将虾米和天天动听整合为阿里音乐,请到高晓松、宋柯、何炅三人组站台。王皓则在 2016 年离开虾米入职钉钉。在版权大战最激烈的时候,阿里音乐未对版权做更多投入,而是把天天动听强制升级为阿里星球,一个类似淘宝的音乐服务交易平台。7 个月后,阿里星球宣布关闭,天天动听不复存在,虾米在音乐版权上也彻底失去了竞争力。

阿里文化与豌豆荚气质之间的冲突更加明显。

2018 年,用户 " 早见 Hayami" 在知乎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从豌豆荚出来的员工都自带「豌豆荚气质」?他们最后都去哪了?现在过得怎么样?

早见 Hayami 告诉 ZAKER 新闻,当时她刚毕业在字节跳动担任产品经理,发现很多有趣的产品经理和管理者,都是豌豆荚出来的,于是就跑到知乎上去提问。

前豌豆荚资深战略分析师曹婷婷将豌豆荚气质定义为:聪明、发现更大更美好的世界、高品质内容的追求、创业的精神。前豌豆荚客户端工程师 EdHuang 则向 ZAKER 新闻表示,豌豆荚气质就是理想主义和精神洁癖。

他们共同认可,豌豆荚致力于帮助用户找到那些除了耳熟能详的应用外,其他各种有趣、好玩的应用和内容。这是豌豆荚的产品理念,豌豆荚的员工也都是这样的人。公司从内部到外部都有着如何找到这世界更好玩的一切的理念。这也跟早前 Hayami 对豌豆荚气质的 " 有趣 " 印象不谋而合。

" 阿里的收购,直接打散了这种豌豆荚气质。" 一位豌豆荚前产品经理向 ZAKER 新闻表示:" 我们也是觉得很可惜,没有做得更好,或者更早一点卖掉。"

2016 年 12 月,豌豆荚并入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新移动事业群,与 PP 助手、UC 应用商店组成了阿里应用分发矩阵,豌豆荚联合创始人王俊煜等创始团队出局。2020 年 2 月,豌豆荚 PC 版停服。

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向 ZAKER 新闻分析称,重视整合和执行力的阿里,像是一台独角兽 " 绞肉机 "。它用重金买下这些创业公司,把它们塞进这台机器,吞噬它们的灵魂,过滤掉不符合阿里标准的独特性,以获得更高的效率。

天眼查专业版显示,阿里公开的投资行为多达近 500 次,项目超过 400 个,除了菜鸟网络等与淘宝主营业务相关的项目获得很大发展,绝大部分项目都寂寂无名;而腾讯刘炽平公布的投资清单中,过去一段时间,投资近 700 家企业,有超过 122 家成为市值超过 10 亿美元的独角兽,成为腾讯资本的半壁江山。

2019 年底,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勇在出席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时曾表示:数字化时代的新商业文明,是以合作为基石的发展新模式。阿里巴巴积极创造生态,既帮助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发展,也鼓励支持新的独角兽、小巨人的发展,让大树下面既能长小草,同时也让更多的小草能长成参天大树。

据天眼查专业版显示,自 2016 年起,阿里巴巴公开投资事件共 268 笔,并购了 28 家公司,覆盖文娱、物流、医疗等众多行业,几乎每年都有大型并购项目,其中不乏考拉海购、饿了么、大麦网、豌豆荚等明星产品。

阿里巴巴并购项目(2016-2020)

过去一年,阿里的资本运作策略已经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2020 年,阿里巴巴共 28 笔公开投资事件,其中并购事件共 3 笔,占比 12.5%,而 2019 年这个比例是 18%,并购比例明显下降。

正如张勇所说,传统竞争是此消彼长、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数字化时代的竞争正在向正和博弈、共赢发展、增量发展的大趋势上演进。在下一个虾米倒下之前,阿里需要重新思考资本运作的方式。

2021 年,或许会是阿里挣脱魔咒的转变之年。

ZAKER 新闻出品

文 / 李彤欣 实习生 刘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