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在央视热播节目《国家宝藏》中的各文物修复工作者无不让人钦佩。在重庆,则有一位修复“时光碎片”的人,经过他的一双巧手,拼接、喷水、修补、上色……能将几十张大小不一的古老画碎片还原成一幅完整的画。13日,记者在三峡古玩城见到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廖记传统装裱技艺第五代传人廖炳德,带你见证他是如何“化腐朽为神奇”。

让老字画残片重获新生

廖炳德1973年出生,14岁时在四川省邻水县跟姐夫吴仰喜学习裱画,两年后又跟随姐夫来到重庆,进入重庆国画院进一步学习书画装裱技艺,后来又前往广东在惠州市惠阳区书法家高木香的提点下,装裱技艺进一步提升,并摸索总结出一套独特的装裱技艺。回到重庆后,廖炳德在大石坝芳芳画框厂姐夫手下工作了两年。2003年,能力突出的他接过老人装裱技艺的衣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廖炳德正在修复画

老旧书画作品,经过岁月的沉淀,难免会出现虫蛀、脆裂、发黄等。廖炳德的手艺,除了装裱新书画还装裱修复书画作品。13日上午十点过,三峡古玩城2楼的芳芳画框厂里,他正在修复一幅前不久从网上买来的山水画残画。记者看到,这幅画明显发黄,表面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破洞,这也能修好复原?廖炳德笑着说:“那是肯定!十来天后就可以看结果。”

此时,放在角落里的一幅阎松父所画的老虎图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画中的一只小老虎在大老虎面前嬉戏的场景栩栩如生。

▲修复后的阎松父作品《虎》

“这幅画也是我从客人手里买来的,买来时几乎成了一堆碎渣子。”廖炳德告诉记者,当初客人拿着这幅画来店里时,破损非常严重,只有下面部分的老虎能够看清模样,上面部分已经碎成几十张大小不一的碎纸屑,几乎没有收藏价值,但经过一个多月的细心修补,这幅老旧国画终于再获新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修复前的阎松父作品《虎》

▲修复中的阎松父作品《虎》

修复装裱这件作品,是廖炳德和他的团队职业生涯中难度较高的一次挑战。记者看到,现在这幅画几乎看不出曾被严重破损过。

书画修复工序复杂繁琐

廖炳德翻开手机里修复这些古老书画作品的过程照片,好比是在玩一场没有原图参照的“拼图游戏”,而书画修复并不是像拼图游戏那样拼好就完事,其工序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十分复杂繁琐,过程如同一场外科手术,每一个细节都要小心翼翼。

书画修复的步骤很多,“大致是先是把碎片拼凑,然后洗干净,再揭后面的腹背纸,再补纸、接笔和上色。”廖炳德说,在拼凑的过程中,每一条缝隙都需要细看,每一个角都要细致对比,粘合时特别讲究手法和技术。

记者看到,廖炳德的工作台上放着喷水壶、毛巾、骨刀、浆糊刷等十余种工具。他正修复手里的这幅山水画,首先将破损的残画碎片展平,然后小心地喷上水,“我们一般用水的力量尽最大可能把残画的缝隙拼拢。”

▲廖炳德正在修复画

拼凑完毕后就需要揭裱,即把原本画作装裱的所有不是画本身的东西全部去掉,再换上高强度且适合原画的纸张。“因残画芯本身已较脆弱,主要靠命纸和腹背纸来维持其‘生命’。揭裱是比较难的一步,粗心大意或技术不过关都会对原画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揭裱之后,如果原画有破洞的地方还要找相同类型的纸来进行补,补的过程也很讲究,首先是纸性要相同,还有注意经纬度,还原度才高。补纸之后,作品还可能存在画意不全,和新旧纸张的颜色差异,这时还要补笔和补色。

教学带徒传授精湛技艺

“书画修复是一门手艺,是一门艺术,更是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廖炳德说,一个好的装裱师,不仅要掌握书法、美术等方面知识,还需要在材料、裁剪比例等领域有一定研究。

“一个技艺高超的装裱师,往往都要潜心学习十来年,这一工作枯燥又繁琐,收入也不高,要不是真心喜欢,很多人都坚持不下来。” 廖炳德告诉记者,随着机械装裱技术的出现,如今从事手工装裱的人越来越少。

为了让将这门技艺传给后人,廖炳德收了几位徒弟,并受重庆文化职业艺术学院的邀请,成为文物修复专业的老师。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操作水平,他时常会自费在网上买一些古旧字画带到课堂上,手把手地教学生尝试修复。如今,他已经带了两届毕业生。

▲抖音扫码观看修复“时光碎片”视频

都市热报-厢遇记者 张春莲 摄影报道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戴林

校审:周圆

总值班:严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