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姜思达,脑海中出现的第一反应就是“敢”,站在《奇葩说》的舞台,他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在节目《仅三天可见》里,他敢于突破传统的访谈形式,呈现真实的“社交实验”;在FIRST 影展上,他敢于挑战自己,用十多天的时间策划拍摄了九支短片。从自我观点输出到影像创作,用不同形式的载体实现自我表达是姜思达一直在坚持的事。他喜欢追求事物的新鲜感,勇敢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拼尽全力完成每一次蜕变。

他时常给人一种特立独行的神秘感,像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每一面都值得去探究。通过他的表达,你能感受到真实坦然的一面,迸发着一股当代青年的积极与果敢;也能感受到敏感真性情的一面,有着人生历练后的通透与睿智。

他是姜思达。在中国传媒大学的一场线下活动中,离校5年的姜思达再次回到校园,与我们一同回顾了自己的成长历程。

如果用三个词回顾自己的学生时代,在姜思达看来,有初到大城市的新鲜,有校园成名后的累,有不期收获的友谊,却没有对未来的梦想或者憧憬—— 这是姜思达一路成长的常态,也或许就是他最独特的智慧。在采访中,姜思达的身上展现出一种二元性,充分的认识,并且接纳真实的自我,同时,并不吝于面向世界呈现这种真实。

从校园到社会的名利场,有很多标签伴随着他,穿衣大胆也好、个性张扬也好,常人对他的看法更多是“这个人应该对自己特别自信吧,才会在公众面前不顾任何眼光做自己”,但他把这一切都总结为“只是我敢于展示我的不自信”,他从不吝啬展示自己所有情绪,无论好的坏的,只要保持真实,哪怕是无趣也自有其价值,他的真诚直率从不掩饰自我的个性,或许就是会让人不断对他投去目光的原因。

在社交网络脱颖而出的姜思达,并没有因此把自己定义为红人,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里获取短暂的红利。从公众号作者、节目制作人、到短片导演,不断变换的身份背后,不变的是他一直在维护和锻炼自己表达的权利和能力。他始终在观察社会,感知人性,拥抱变化,探索表达的新形式。当他发现传统访谈节目的规整已经不能够再引起观众强烈的好奇与关注时,在求新求变的过程中制作出极具个人特色的作品而包括其中诞生出的两档创新型节目《透明人》和《仅三天可见》。

姜思达作为一个表达者,带着主观视角深入其中,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不再只是机械式地输出信息,他通过自己切身的感受与思考从而对一些人事物有了新的认知。通过节目,时常会从他的语言中得到启发,那些可能并不是什么冠冕堂皇的哲理,只是他的真实流露,能与观众建立起心灵上的触碰,真实与真诚是他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而成为一名创作者,更像是一场对于自我呈现方式的升华。创作对姜思达来说,是表达真实自我的一种新型媒介,他认为创作是人生的核心,而在他心目中,电影是这个创作的终极形态。

今年他首次导演的《边缘》系列短片在FIRST 青年电影展期间亮相,通过自己对当下社会的观察与思考,将其赋予到影像的创作中,无形之中建立起与观看者在心灵上的交流,他说当看到大家因为这个短片而引发一些对社会现象的讨论,内心就已经非常欣慰了,从而这件事就具有了特别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边缘》是姜思达一次纯粹的影像创作的尝试,他其实很早就萌生了影像创作的念头,影像无疑在未来会成为更加主流的表达形式,但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大学时期的姜思达学习的是新闻专业,对于拍片的涉猎非常少,但筹备《边缘》系列的九部短片,只用了短短十几天的时间,从策划、拍摄、表演、剪辑,每一个步骤他都亲力亲为,最后呈现出完成度很高的作品。这一次的创作,姜思达的完成方式也是很“个人”的:对于他来说,这只是在某一个时间,把自己此时此刻的感受表达出来时自然而生的作品。

而对于未来,姜思达的回答也很真实:如果问他能不能拍出一个电影,他的回答是不能,但以他的个性,只要想做的事一定都会在计划之中,靠不停地学习、吸收、尝试、进步而去尽可能地完成。

语言与影像创作的不同之处在于,语言更为直接有力,而影像的力量在于巨大的想象空间,姜思达在影像表达的探索中找到了新的方式,基于对日常生活的记录,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同时结合自身的创造力,创作出更为触动人心的内容。同时他对短片创作也有了更深层的探讨,很多时候影像创作的出发点更着重在剧情的完整性上,从剧情出发去展示一个道理,但他会思考为什么很少有人把注意力聚焦在情绪表达上,他认为短片特别适合来承载人类多变的情绪,他也在试图通过影像建立起个人情绪与公众情感的连接。

在vivo 举办的“影像+青年计划”校园沙龙活动上,姜思达以一个全新的身份—— 制作人,带着自己的《边缘》系列短片回到了母校,与学弟学妹们一起交流了影像创作的心得。

在活动现场,姜思达分享了《边缘》系列之《双羊》,短片播放结束,学弟学妹们纷纷发表自己对于这段影像所表达的概念的理解,从而有了各种各样不同的解读,这个在姜思达看来是非常有趣的,每个人都能用自己独特的见解来丰富这段影像所表达的含义,这让创作本身变得更加丰富了。

在影像化的时代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尝试用影像来表达和创作,而手机的便捷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进而承载了影像表达的更多可能性。这也是vivo作为一个手机品牌,与姜思达和中国传媒大学的师生们在沙龙中共同探讨的主题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vivo 于今年9 月启动全球影像IP “vivo影像+”,就是为了鼓励当下的青年尝试手机影像创作,实现自我表达。就如自我的表达不应被媒介所限制一样,影像创作也不该被设备所束缚,而应回归自我,传递真实、自然的情绪。

此次的“vivo影像+青年计划”首站在中国传媒大学举办,借由这次机会,尼龙也有幸与姜思达就成长、创作等话题进行了更多对话。

QUESTION = NYLON

ANSWER = 姜思达

Q:如果让你用三个词来形容自己的学生时代,会是什么?

A: 第一个是新鲜;我是从东北小城市来的,所以说上大学的第一感觉就是新鲜,所有的一切都给我带来新鲜感。

第二个感觉就是;从大一到大三一直在打辩论,直到后来上节目,也算是给咱们学校带来了一些荣誉吧。

第三个词应该是友谊,比如说现在坐在我身边的就是同寝的室友,同班同学,2012 年入学到现在,我们还能坐在这聊,这个东西就很珍贵。

Q: 作为年轻的创业者,在离开校园的这几年间,你的心态有着怎样的转变,哪个时刻让你意识到自己真成长了?

A:当我知道什么东西是好的时候,就是当我有标准的时候。你要入一行,你对这个东西就是有标准的,它会给你的工作带来什么问题,可能一段时间你不知道该干什么,你不知道这15 分钟应该干A 这个事,还是干B 这个事,但是我现在有了标准就能很好作战,甚至也能教别人。

但我当时没有标准的时候,就是靠练、靠学,我现在对很多事情也没有标准,比如说我现在也在筹备自己的艺术展览,对于一些细节的部分,我真的是没有标准的,但我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所以我觉得标准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东西。

Q:在你的职业生涯里,哪个时期是你最迷茫,感到压力最大的阶段?你都是如何克服的

A:说实话我每一天压力都很大, 这个世界有很多人能够从A 到B ,比如说这个职位不适合我,我想换的话,努努力就能摆脱。但我作为创业者,我要带领我的团队,所以我只能就在这个坑里,我要把它刨得更大更深,只能朝这两个维度去做发掘,很难说到另外一边再打个洞,但你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只能加倍努力去做,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Q:关于影像创作,你的创作灵感来源通常都来自哪里?

A:其实我觉得灵感的汲取是一种本能和天分,它是不需要任何的方法,我其实最近才有这个爱好,别人说什么,我是真的会用本子记下来,而且喝大的时候,我会变得更加勤劳,会打扫卫生,会写东西,会记素材和发微博。

我觉得灵感还是不用刻意,而且当你特别钻研的时候,一定是错的。我在想很多的主题,可能就是突然间来的。但如果说今天咱们10 个人开会,一定要得出一个的答案,我们需要的就是这个灵感,如果会上没有灵感,不过大家讨论出来的东西也能过得去,但是就不是那么好,所以还是你要寄希望于偶然。

Q:会有灵感枯竭的时候吗,通常怎么去调节?

A:如果你很长时间什么都没有偶然的情况之下,你就会很抑郁,但你要学会与这种难过的情绪自处,因为它很有可能是你的常态。

我可能会有个过程,也许别人不会有,我要把它分享出来,就是当你很长时间没有灵感,你完全不想操作你的机器,你完全不想提笔写字,你要容忍自己有这个时间,因为你创作的时间对应的,这就是你的代价,你一定要学会。

然后你要寻求帮助,你要和朋友去玩,如果你没有灵感的时候你就去玩,你就去每天吃吃喝喝的,你去看剧,你去看小说,说白了就是生活,只有认真生活,才能给你带来创作灵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Q:从公众号作者、到节目制作人,再到尝试做导演,你的风格一直都是从自我出发,将个人的主观情绪感受展现在观众面前,你觉得这个特质给你的职业发展带来哪些好处?

A: 它对我的帮助就是,因为表达这个事,成为大家认识我的第一个原因,也感谢有这样的节目,它给了我表达的机会,大家知道唱歌是才艺,跳舞是才艺,讲相声是才艺,但你会觉得说我能把一个道理讲得很好,这也可以是所谓的才艺,第一次有很多这样的认识,我也沾了这个光,捡了一个便宜。

Q: 这三种自我表达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你尝试过后觉得哪个是自己最擅长的,或者你如何看待这三种形式?

A:我觉得因时因地,我都挺擅长的,但它们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我逐渐更往艺术化的方向去走,而不是往那种快销的模式去走,这是我选择的一个路径。

然后它们对我来说,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现在有决定自己表达哪一部分的权力和能力,所以你很清楚你的缺点在哪,你要把它藏起来,这意味着只要你认清了自己的缺点是什么,并把它藏起来之后,你的结果可能就不会特别差。

也就是说我更懂得如何在某一个时间,把自己此时此刻最大的优势拿出来,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以至于结果看起来我还行,只要我能够控制的我都可以做,所以这还是在找在练的过程。

Q:作为学长的身份回到传媒大学,你有哪些经验和建议给到大学生们?

A: 很直白地说,我觉得以我看到的现状是,现在很多年轻人都过于盲目自信了,我自己是一个很不自信的人,我从不自信里收获了很多好处,所以我希望大家某种程度上能掌握到不自信之美。

我觉得学习当然是有必要的,静下来是有必要的,当所有人都告诉你说你是年轻一代,有资本的时候,你也别太信以为真。你要做的事情就是得沉稳,不要拿自己的年龄当回事,你要特别清楚自己在这个年龄里是有非常多局限性的。

因为我那时候不是这样,我完全就没认为年轻是有多了不起的资本,因为你自己的理解范围是有限的,你掌握的空间也是有限的,这意味着你的腿再长也迈不出这个圈,当然这个会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去拓宽,你在这个年龄要做的就是要摆正心态,要谦虚,要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吧。

Q:分享下你对手机影像创作的理解,你觉得手机影像创作会成为未来更加主流的表达方式吗?

A:我觉得手机摄影在当下已经是很主流的事情了,手机摄影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如果谈“创作”的话,多多少少是有些门槛的,首先大家用手机拍照,但能不能认为说拍出来的这个东西就是创作,我觉得还得看你怎么定义“创作”这件事,大家从感知力上的东西是之前没有的,这件事就是有要求的,它需要这个创作的主体,要么天赋异禀,要么有自己有非常多的见识和理解,当然是以他的学习和观看过的东西为前提。

我也非常鼓励现在的学生们大家多去尝试手机影像创作,影像创作不该被设备所束缚,而应回归真实,传递真实、自然的情绪,就尽情地去发挥自己的创意,要敢于表达自己,未来也更加需要他们这些新生力量。

姜思达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一点,他对于创作的热情永远是无穷无尽的,他始终带着坚持和无畏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前进,在创作中探索自我表达的更多可能性,用真诚和努力施展才华、绽放光芒。

就如同vivo 期望通过“影像+青年计划”传递的理念一样,致力于搭建高校青年影像人学习,交流、创作与实践的平台,希望让年轻人的创意和才华不断注入到影像的价值探索和产品创新当中。

目前正火热进行中的“vivo影像+手机摄影大赛”,是vivo 和国家地理联合打造的全球性专业手机摄影比赛。vivo 也向全球青年人发出邀请,鼓励大家踊跃参与,用手机影像记录生活,察觉每个发生在光影里的故事,分享自己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