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何

苏州,一个独特的存在,拥有厚重的人文气质、靓丽的天堂容颜,“文化+风景”镶嵌为秀外慧中的双面绣,为苏南模式夯基垒台,给“苏州堵车,全球缺货”打上高光。但眼见着外资外贸承压的隐痛不时袭来、产业基础不够高级让人忧心、兄弟城市触网上云好是热闹,作为老牌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哪能甘心坐视?

于是外界看到,苏州继1月4日以“新年第一会”的方式召开全市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推进大会之后,1月12日,再次召开力度空前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志在全面打响“江南文化”品牌,重塑江南文化的核心地位,重筑苏州人的精神家园,重现文化高地的灿烂辉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搭上数字列车,远方不远

据统计,苏州全市各类文创企业法人单位近4万家,从业人员70万人,年度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可达1094.9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预计为5.37%。太仓复星复游城、昆山花桥梦世界等大体量文化产业项目纷纷落地,大禹网络科技被评为“全国文化企业30强”提名企业,蓝海彤翔公司构建了国内文创垂直领域首屈一指的创意云平台。

动漫游戏产业发展也可圈可点,来自苏州的欧瑞动漫、十月猛犸等中坚力量,承担了国产动漫近3成的产量;友谊时光首度上榜中国游戏产业30强,蜗牛公司多次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

不过,抢眼成绩的背后,其实苏州也清醒地看到,自身文化产业上大而不强、结构不优的现实痛点。

文化产业占比仅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比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国内标杆城市落后一大截,产业布局的创新性、上升性不强,对城市产业版图的改良作用不明显。“双12苏州购物节”之所以取得不错战绩,既有数字人民币消费红包的引流推介,也有文化赋能的全面助力,其实更是“数字+文化”强大能量的生动体现。

不光数字经济誓言三年内实现接近倍增的目标,苏州的文化产业同样立下flag:五年内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翻一番!事实上,这两者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有协同并进,才能共铸辉煌。

在“数字苏州”的背景下,有华为、阿里、腾讯、京东等大力襄助,加快部署VR/AR、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正逢其时,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让文化消费体验感更好、文化产业链条更现代。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中,做大做强动漫游戏、网络内容生产产业,培育一批数字文化产业领军企业和头部文化企业,全国数字文化产业集聚区和引领区将清晰可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植根江南文化,腔调在哪

苏意、苏样、苏式曾引领明清潮流数百年,如今仍闪烁于洋洋大观的苏作工艺中,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苏城的风土人情、品位风韵。

在吴文化、大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及新时代“苏州精神”滋养下,传统技艺的传承振兴,无疑要体现江南风骨、符合国潮趋势,使雕刻、宋锦、苏绣、木作等传统“绝活”成为现代带货能手与流量担当。比如上久楷公司活化传承宋锦非遗技艺,使宋锦服饰频频成为国礼重器,也成为时尚高端的潮流尖货。

再比如,去年第二届中国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推出叫好叫座的“江南小剧场”,持续彰显“三朵金花”(苏州评弹和苏剧、昆曲)的现代魅力,创新讲好“新三朵金花”(苏州交响乐团、苏州民族管弦乐团、苏州芭蕾舞团)的苏州故事。

演艺、影视产业是大型的造梦工厂,也为拓展文旅产业边界、打造文化消费热点,提供了新的可能。打造更加宽广的“百戏之城”舞台,支持电影频道等基地做大做强,在沉浸式戏剧感受中,在江南影视剧的画面里,凸显“江南文化”产品的高品位、深内涵,为城市发展贡献文化软实力、产业硬支撑。

背靠实体经济,基业长青

文化产业与实体经济天然相依,一方面文化产业中有制造业等实体、是血缘亲属,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以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的姿态与制造业不离不弃。文化产业本身包含了文化辅助、装备、终端消费等生产领域,苏城这部分业态还停留于劳动密集型的加工或代工,亟需迈向先进文化制造业。

在万亿级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总盘子中,智能视听、柔性显示、可穿戴设备、工业应用软件等细分领域的发展,苏州还很不充分,但该领域“脚踏两边”,与科技自立自强、文化自信自觉都密切相关,生而不凡、大有可为,假以时日,苏州的瞪羚、独角兽、小巨人将崭露头角。文化企业苏大维格公司在印材、印刷、平板显示等领域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去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科创板第一股华兴源创,是本领域软件研发的“隐形冠军”,正致力于成为全球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检测解决方案提供商,他们都展现出后生可畏的蓬勃姿态。

文化创意设计与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农业等领域跨界融合趋势愈发明显,设计有助于摆脱制造业的低附加值困境,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

苏州在创意设计产业方面具有良好基础,打造了和氏设计、启迪设计、中衡设计集团军,兴起了金浦九号设计小镇为代表的创意设计产业集聚区,创办了“苏州创博会”“苏州国际设计周”等富有影响力的平台载体。

对标学习上海“全球创意设计之都”的方略,广告和视觉设计、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要全面发力,城市更新、产业转型、民生改善、可持续发展,处处皆可设计。相信在重大项目扶持、人才引进和培育、文化金融浇灌之下,创意设计力量将成为城市发展新动能。

蓝海浩大,只有不迷茫,才能踏浪弄潮,抵达胜利的彼岸。

眼下的苏州,正紧握“苏州制造”“江南文化”两张王牌,亮出数字化引领存量转型的高级打法,塑造文化产业增量突围的强力动能,布下高水平人文之城的新格局,迎接着文化产业大发展变局的加速发生。

这把文化的破浪,产业的崛起,着实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