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8日,周恩来病逝。消息很快传遍全世界。

一位英国女人听到消息后,伏案痛哭。多年后,她写道:

一提到周总理我就想哭,他是1976年病逝的,很多年了,可是一提到他,我还是哭。我写这本书(《周恩来和他的世纪》)可以说是流了不少的泪。邓大姐,她也对我好得不得了,所以这两个人,我心里头一想起来他们,就想哭。

这位对总理饱含深情的女士叫韩素音,一个身份有点特殊的女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脸部轮廓硬朗,身材高大,虽然穿着中国的旗袍,但很明显有外国血统。

她这一生,被西方痛骂,但对中国爱得深沉。

韩素音的乳名叫周月宾,父亲周映彤是四川成都人,中国第一代庚子赔款留学生中的一员。

周映彤年轻时飘洋过海到比利时留学,邂逅了一名贵族小姐——玛格丽特。

两人堕入爱河,结成连理。后来,对东方神之向往的玛格丽特,不惜告别家人,随丈夫回到中国。

她为周家开枝散叶,生了四个子女,韩素音为长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世纪初,因为西方入侵,中国人普遍对洋人怀有敌意,混血儿在中国自然是不好过的。韩素音和兄弟姐妹们经常受到同龄人的欺辱。

自己明明说的是中国话,还能背出一箩筐的古典诗词,她打心底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可周围的人总是把她当异类。

小孩子不懂其中的缘由,她时常很委屈。即便是这样,她依然善良,立志要当医生,治病救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童年的韩素音(左)

燕京大学预科出来后,她走上父亲的老路,也拿到了庚子赔款奖学金,远赴母亲的娘家——比利时留学。

留学期间,她受到外公的精心照料。留了一笔财产准备要她继承,还给她安排了一个未婚夫。看起来,她就要在比利时落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20岁的韩素音看到战事的报道,担心中国家人的安危,急得团团转。她将愤怒全部诉诸笔端,写抗日宣传文章,向报社投稿,上街头游行演讲,揭露日本侵华的丑恶行径。

她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切,始终解不了对祖国和家人的牵挂。最终,她干脆辍学,外公的产财不要了,未婚夫也不管了,她要回家!

虽然我只是一个“半吊子”的中国人,但是没有了中国我就活不下去。

就在回国的路上,她邂逅了一位名叫唐保黄的年轻军官,他跟她一样,此行便是要奔赴战斗。

两个年轻人同样对报国慷慨激昂,一拍即合,在战火纷飞的武汉迅速成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刚办完婚礼,唐保黄就接到命令,要撤离武汉。

夫妻俩还来不及道别,就被战火拆散。可是几天后,唐保黄竟然违抗军令返回武汉。他舍不下新婚妻子,要来救她。

那时候的韩素音,看着丈夫穿越重重炮火而来,泪流满面,她相信自己嫁给了一个英雄。

然而,现实很快就抽了她一巴掌。

两人的结合,源于特殊时期一瞬间迸发的激情,日子一天天过,激情慢慢褪去,才发现两人性格如此格格不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韩素音学过医,她一心想投身战争,去当一名战地医护。

唐保黄极其传统,认为女人应该守在家里,不该抛头露面去战场。

两人争吵不休,性格火爆的唐保黄甚至动手家暴韩素音。她依然不肯妥协,他便动用军权,将她软禁在家,逼她学习“女德”。

韩素音武力上干不过一个军人,但她还有一个犀利武器——文字。

被软禁的日子里,她写下了处女作《目的地:重庆》,讲述她所见到的抗战。

罗素读过这本书之后说:

花一小时阅读她的小说,所获得对中国的认识,比在那儿住上几年还要多。

可见,韩素音对中国问题的分析是多么的睿智和透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保黄把妻子的成绩当成是极大的羞辱。人都困住了,心还不老实!他把她看得更严了。

爱情早就烟消云散,韩素音不止一次提出离婚,唐保黄不但坚决不肯离,还将她带到英国(他曾被驻派到英国大使馆)。

在英国,她总算争取到了小小自由,继续学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5年内战打响,唐保黄奉命回国参战。韩素音以完成学业为由,坚持留在英国。

1947年,她收到噩耗,唐保黄战死。

她痛哭一夜,却以学业为由,拒绝回国追悼。

她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那是结婚10年的丈夫,也是控制了她10年的恶魔。从此以后,她解脱了,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一年后,她终于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可是因为战争,她已无法回大陆,便辗转到香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历史惊人地相似,她又遇到一个让她激情澎湃的男人。

英国记者伊恩,与韩素音一样,自小在中国长大,一样是深爱中国,却无法被中国人接受的“异类”。

只不过这一次,他们没有闪婚。

伊恩去了前线,韩素音在香港从医,两人靠书信互诉衷肠。

战火中的爱情格外让人动容,可是老天实在太残忍。伊恩在炮火中不停穿梭,不曾被子弹击中,却被一个雷劈中,当场身亡。

他去世后,他在战场上给她写的21封情意绵绵的信,才一封封抵达香港。

爱人已逝,爱意被绵绵不绝,这该是什么样的欣喜与绝望啊……

她痛彻心扉。何以解忧?唯有写书。

她自己关闭起来,愤笔疾书,创作出第二部作品,带有自传色彩的《瑰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说《瑰宝》外文版书封

小说一出版就成为爆款,抢售一空,后来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一版再版。

据说,这本书在上世纪50年代的英国,妇女们几乎人手一本。

后来,小说被福克斯公司拍成了电影,名叫《生死恋》,韩素音亲自亲自参与编剧,影片还拿过奥斯卡大奖。小菠菜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她还写下了《吾宅双门》、《再生凤凰》、《青山青》、《等到早晨来临》,传记《周恩来与他的世纪》等作品。

在西方,韩素音的作品已成为西方读者认识中国、理解中国的经典读本。

1952年,韩素音嫁与出版商康柏(L.F.Comber),随夫加入英国国籍。但是,这段婚姻在两年后还是结束了。

韩素音始终没有放弃回中国的想法,可是她又担心,自己曾经是国民党军官太太的身份,中国会对她拒之门外。

我必须回来,必须看看我深爱的土地,我要用我自己的眼睛,凝视在这里发生的一切。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好友兼女外交家龚澎的帮助下,1956年6月,韩素音终于被批准回到大陆。周总理夫妇还请她到家里做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短短几个小时的交谈,她被周总理的人格魅力深深折服,从此改变了她的人生走向。

新中国刚成立,外交举步维艰,中国被西方妖魔化成愚昧、顽固、不可救药的民族。韩素音觉得,自己有责任真相传达出去,让世界看见一个真实的中国。

她决定弃医从文。

她书写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为毛主席和周总理写过传记。这些作品,成为西方世界窥见那个时期中国的重要窗口。

与此同时,漂泊半生的韩素音,终于找到了一个知她、懂她、理解她的丈夫,一名热爱中国的印度军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生总是一步佳,一步难。中国的崛起,让西方世界如芒在背,韩素音对中国描绘,不是所有西方人愿意看到的。

一群激进的西方人,便将怒火发泄在韩素音身上,意思大概就是骂她是中国的舔狗。在她的后半生,西方文坛对她充满敌意。

但韩素音根本不在乎,她依然坦坦荡荡地书写中国,穿着中国的旗袍,大大方方地出入,向世界宣布她就是中国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她老了,写不动了,家里还悬挂着的周恩来画像,至死都未取下。在她心里,周恩来的魅力,就代表中国的魅力。

2012年11月2日,韩素音在瑞士去世,享年95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曾这样概括自己的一生:

我的一生将永远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之间跑来跑去:离开爱,奔向爱;离开中国,奔向中国。

或许我们可以说,韩素音的一生只活两个字:中国。

一个人心中的归属,不会因为面容的不同而改变,也不会因为国籍的变更而动摇。

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