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斯拉降价了,

国产的突破还远吗?

—文/大娃(勾图福来) —

(鸿思学社公众号:hongsixueshe)

1.新年的重磅消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老勾的浏览器和所在群,都在刷一个消息——特斯拉降价16万。

即便是对车辆价格不敏感的鄙人,也惊讶于马斯克的狠劲儿。从前燃油车降价都是几千几万,而特斯拉这一下就小二十万的降,意欲何为?

再仔细看消息,嗯,仅国内生产的“毛豆”Y,俗称国产行货版。毫无疑问,针对的就是国内市场,换言之,针对的是国内新能源车企。

据称,特斯拉宣布降价以后,10个小时网站订单就超10万台,金额超340亿,导致特斯拉官网瘫痪。

几项数据加起来,重磅的不能再重磅。

更有自媒体发文助推的同时,发起了“贵十万的国产某品牌VS降价后的特斯拉,你选哪一个”的投票,话里话外把“民族主义”丢在地上用鞋底摩擦。

一时间,特斯拉看似赢定了。

2.新能源汽车的痛点

这几年,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可谓不长足。外观越来越好看,内饰越来越精致,性能也越来越强。而售价从几万到十几万到二三十万,发展也挺迅猛。

从大街小巷越来越多的绿色牌照就能看出来,在中低端车型上,新能源汽车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除了车企的研发和生产,同时也得益于国家电网在充电桩方面的投入。国家扶持新能源汽车的力度不可谓不大。

但从消费者角度来看,作为代步工具,续航和充电时间一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续航能力强的,充电时间也长。充电速度短的,续航里程也短。

而在耗电方面,除了正常的电机运行耗电,如果夏天开冷风,冬天开暖风,耗电量更是如牛饮水,咕咚咕咚。更别说越来越大的显示屏和性能越来越强的车载电脑,以及寒冷天气对于电量储存的影响。网上有俗话说,东北对电动汽车不友好,可见一斑。

所以第一个痛点,电力补充就显现出来。

现在城市小区,停车位越来越紧张。不管是自购的停车位,还是先到先停的公共停车位,拉线充电都非常不方便。只有配有车库的老旧小区和别墅才能趁晚上睡觉的时候慢慢充电。

而大多数车主只能去充电桩,插上充电枪慢慢等。相对于燃油车加油几分钟,就能跑几百公里的能源补充效率,新能源汽车充电的效率只能说是煎熬。赶上电压低、电流弱的时段,两个小时都充不满的效率直让人想摔手机。别说跑长途,就是去一趟县区,遇到路上充电也十分不方便。

特别在寒冷的冬夜,蜷缩在车里发抖,看着几分钟才增加1%的充电进度,是何等的生活感悟。

在电池快充技术没有颠覆性突破的情况下,充电时间将永远都是新能源汽车电池的痛。甚至也是限制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天花板。

第二个痛点,是续航里程。

很多新能源汽车标注的续航里程二百多、三百多公里,但实际上都是理论值。空调开不开?中控显示屏要不要看?行车记录仪要不要装?手机没电了还要着急去见客户,要不要给手机充充电?所有的涓涓细流,都会增加每公里的耗电量。

两三天充一次电是正常操作,跑的多了说不定一天就要充一次。然后,又回到上面第一个痛点的生活感悟。

3.借商业行为鼓吹价格战的舆论陷阱

即使有短板,新能源汽车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动力足,加速快。比如维护方便。比如环保无排放。比如驾驶体验与燃油车没有多大区别,甚至更胜之。比如国产车企增加的很多奇思妙想。

不可否认,国产新能源汽车对比国际一哥特斯拉还是有差距的。对于消费者来说当然是性价比高的商品是最好的,消费者的订单就是最好的投票。

那么特斯拉来者不善,要乖乖认输吗?

要是认输了,这些进步和成就,如果放弃掉,等未来要重新拿起来,付出的成本将会是几十倍几百倍于现在的坚持。当年的大飞机项目,当年的航空工业就是教训。同时,资本的本性就是占据垄断割韭菜。被国外资本占据国内市场话语权,不说未来的新车价格会贵的离谱,就连现在趁降价买的车,维护保养和零配件价格也会水涨船高。前期期望新能源汽车弯道超车的投入,就真的打了水漂。卡脖子,釜底抽薪,套路就跟着来了。

这和民族情感无关,这是赤裸裸的利益之争。所以有自媒体拿嘲讽民族主义来鼓吹商业行为选择,是舆论陷阱。

那么,过江龙主动发起价格战,不是要不要应对的问题,而是怎么应对。中间不可避免有死掉的、淘汰掉的企业,但活下来的都是健康的、强壮的。

4.国产新能源汽车突破之狂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行业都有一种惯性。

那就是有一个天花板企业高高在上,确定行业价格的最高标准,其他企业都心安理得的水涨船高,“合理合法”的收割消费者韭菜。

比如房地产行业曾经流行一句话:“桂X园”到哪哪的房价涨。所以各地市场都欢迎它,各地ZF也欢迎。其中的弯弯绕与本文无关,也不赘述。

过去,人们认为不会花二三十万买电动汽车,更别说四五十万的电动车。有那钱,不如买燃油车。那时的新能源汽车是在捡燃油车市场的边角。几万的车型是主流,十几万的车型门可罗雀。

而特斯拉来到远东落户,让市场形成高中低档分层,不可避免有些企业会趁机狂欢一下。一边是国家补贴,一边是价格天花板龙头带来的市场价格上涨,和市场认同提升。看似春天来了。

但国际资本不是活雷锋。当国内车企趁着东风回笼资金研发升级,逐渐触摸高端产品的边界时。降维打击就来了。

消费者趋向性价比高的商品,这是无可厚非的,也是不能用爱国主义道德绑架的。痛定思痛,只能归结为自身的功力不够深厚。那就想办法提升好了。

老勾冷眼旁观,未来的过江龙和低头车的争夺,将会是行业标准话语权的竞争。那么针对新能源汽车的痛点,建立国内的标准,是最重要的突破口。

电力补充和续航里程,可以归结为一个痛点。具体化来说,就是电池和配套。

细细思量,老勾的建议是国产车企与研发部门整合,然后把车辆平台研发生产与电池研发生产分开。建立统一的电池规格标准,所有车企按照电池标准研发设计车辆平台,按照统一规格的接口,适应“可插拔更换”的电池。

这样的好处有三个:一是降低车企研发成本和难度,专注车辆安全和舒适度的提升。二是集中力量攻关电池蓄充电技术,不断迭代,促进电池能源领域的发展甚至世界领先。三是车辆电池分离,可插拔更换,减少车辆能源补充的耗时。

而减少能源补充的耗时,也意味着只要能随时更换电池,电动机就能转下去,续航里程也就不再是问题。降低的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将使得新能源汽车对于燃油汽车的竞争力变得更强。国产新能源车企从中低端产品到高端产品的升级,也将变得更顺滑更自然。

最主要的是,车、电分离形成的行业标准在中国率先建立起来,依托电池及配套的技术优势,将会继高铁、5G以后成为新的国家名片。汽车领域的弯道超车才能说是实现了。

全球化经济体系下,谁掌握标准,谁就掌握市场话语权。背后是数以亿计的利益。如果说民族情感、民族主义太虚幻,那么就问小钱钱问甜不甜?

如果有人说,车企发展起来,关老百姓什么事。这种话已经反驳的太多,老勾都懒得搭理。

国家赚到钱要不要加大基础建设?要不要改善民生?要不要投入市场流通?企业赚到钱要不要加大投资?要不要发工资奖金?汽车和电池产业兴盛了,前中后端和上下游是不是就盘活了?相关行业人员手里有钱了,衣食住行子女教育旅游购物投资理财哪一点不是商机。

如果理解不了,为什么每个地方都会有至少一个支柱企业总能理解吧。支柱企业赚到钱,在当地花,能盘活一个地方的经济。一个国家多一个支柱行业,就能带动一大批人的就业。

总之,拦路虎有了,那么闯过去的前景会更美好。

5.要对中国有信心

老勾作为门外汉,只能想到以上的破局点。期间与魔麟等朋友的聊天交流获益良多。

我想作为国家层面的棋手和各主力车企的掌门人,只会看的更多想的更多,层次更高,思路更可行。而且中国具备世界唯一的全系工业化链条。所以,我是对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是有信心的。

说到底,车企还是要以消费者需求为根本,才能真的发展起来。空喊民族品牌赚快钱,只会寒了消费者的心。同时市场也是试金石,能不能真的把产品搔到消费者的痒痒肉,才是行业发展的真正标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更优,产业链上下游、科研机构、金融机构联合起来,分工协作集中力量突破围剿才是破局的真正关键。这一点对任何行业都是通用。

作为消费者,在性价比差不多的时候选择国产品牌固然好,但无法强求。所以作为舆论阵地的一份子,在未来提醒朋友们注意几个舆论动向:

一是燃油车行业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舆论攻击。这个已经延续好几年了。

二是外资、合资品牌对国产品牌的舆论攻击。这个也延续好几年了。

三是打着商业行为理由鼓吹进口、外资、合资品牌附加值的,和放大国产品牌缺陷的。

四是找不到攻击点,不惜造谣蛊惑的。

其中第一点,现在自然有行业龙头特斯拉来扛。但未来我们自己有了龙头企业,也会直面这个压力。

第二点和第三点是一回事,无非是鼓吹外来品牌有面子,有档次。但这对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影响挺大。同样性价比,选有面子的理所应当。影响影响,就成了市场价值观。想想现在还有多少人认为“爱疯”就是比国产手机好的,就该理解非理性消费宣传的可怕。

第四点是最坏的,但一定是和第三点配合。

我们不能亲身投入到这个行业的进步中,在舆论阵地上帮助自己和他人擦亮双眼还是能做到的。以不回避问题、不盲目跟风、对国产品牌有信心为原则,一切都会是浮云。

当国产品牌的质量、性能真的上来了,舆论的影响会大大减弱。

综上,特斯拉大减价,对中国消费者是好事,对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是挑战也是机遇。把坏事变好事,是新中国几十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占了你的便宜还拿你当磨刀石助力自身的健康成长。没什么不好的。

普通人看淡一点,业内人开动起来。期待中国品牌的汽车行驶在七大洲的日子,早点到来。

(鸿思学社公众号:hongsixues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