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良好的人生是受行动和智慧指导的。

生活中能够成功的人,很少有愚笨的人,大多数不算天才却也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智慧,智慧这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凭借的是人内心的想法与判断。而拥有出息的人之所以能够智慧,是他们能够领悟一种力量,遇到了要多多结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朝的冯梦龙在《智囊全书》中写道:“智无常局,以恰肖其局者为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智慧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和套路,能够最适合解决当前局面的方法就是上策。这句话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学会从实际情况中出发,多角度的考量遇到的问题,这就是生活中真正的大智慧。

唐代的名相姚崇,被誉为“救时宰相”,先是配合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迫使武则天还位于唐中宗,随后被封为兵部尚书,梁国公。当时的山东正在发生蝗灾,对于古代软弱的小农经济而言,发生了蝗灾意味着粮食会大幅减产,造成的人员损失将是十分巨大的,如果处理不当会引发内忧外患威胁王朝统治,因此皇帝对此十分重视,但当时的科学知识奇差,百姓认为蝗灾上天的灾难,反而供奉蝗虫希望他们能够自行退散。姚崇就提出要消灭蝗虫,杀死蝗虫。当时的朝堂上就一片哗然,都认为蝗虫不应该捕杀,皇帝也犹豫不定,姚崇站出来说:“古代就有过蝗灾,只是因为不肯捕杀,导致了饥荒,百姓抢食。如今已经到了这样的局面,如果再发展下去,一定会危及朝堂的。”唐玄宗随即改变了想法,派出人员督促灭蝗虫。

虽然朝堂上统一了意见,但地方上仍有疑虑,当时的刺史倪若水上书说:“只有修德才能消除天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前赵皇帝刘聪铲除蝗虫没成功反而遭致了更大的灾祸。”拒绝灭除蝗虫,姚崇就写信给他说:“刘聪是个篡逆的贼子,德行才不能赢过妖虫,当今的圣上如此的英明,蝗虫才比不过皇上的德行。古代的时候,地方上有贤良的守备,因此蝗虫就没有入境,如果说修德可以免除蝗灾,那么发生蝗灾就是无德了吗?”最后一句是诛心之言,因为倪若水不可能承认皇帝无德,只得听从去捕杀蝗虫,在姚崇的坚持下,最终没能让蝗灾扩大导致饥荒,危害降到了最低。

姚崇的这个故事在现在看来有些荒诞,但其中所蕴含的对处境的分析仍然应该为我们所继承,姚崇能被称为救世宰相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一点同样在他快要死亡的时候也能看得出来。

姚崇虽然是一代贤相,但作为一个父亲而言可能显得不太称职,他的两个儿子都收受贿赂,遭到非议,自己也因此被罢免宰相,但皇帝对他仍然很尊崇毕竟人有过突出贡献,遇到重大的事情仍然询问他的意见和看法。但树倒猢狲散,姚崇再厉害也有染病要离去的一天。临死前他最记挂的当然还是家人的安危,毕竟他还是有敌人的,张硕当时与他意见就不和,姚崇因此病重前嘱咐儿子,死后祭祀时,张硕会来,要把生平所有的财富珍宝都拿出来,献给他。如果他看都不看一眼,那你们就没命了。如果他犹豫的话,就一定都给他,并请他为我写碑文,碑文拿到后立马抄录一份送皇上,同时找好碑石,皇上同意后立马刻字,再让皇上看。张丞相的想法比我慢,可能过几天才能缓过来,想要回碑文,你们就带着他去面见皇上,然后再看刻好的石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了几天姚崇去世,张说就来吊唁这位同僚。家人们听从姚崇的话把珍宝拿了出来,张说看着珍宝很不舍,于是姚家人就将财富给了张说,也求得了碑文,张说能够成为姚崇的敌人,同样也是十分有文采的,并且碍于财富,将姚崇的碑文写的十分出色,列举了姚崇的功绩。

姚崇的家人也听从姚崇的话马不停蹄就开始准备,几天过后张说果然派人来要回碑文,说写得不好,希望改改,但其中的意思耐人寻味。姚崇的儿子们就带着使者去见了石碑,也告诉他这些都告诉过皇上了。

使者回去禀告了张说,张说为此很后悔,但无可奈何,长叹承认死亡的姚崇要比自己的智慧高。

结语

姚崇的故事就能告诉我们,面对不同的情况,如果早早地做好打算,利用好能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就是最高明的智慧,生活中的我们如果没有这样的思维,可以多做学习,如果遇到有这样思维的人可以多多结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