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华为成长之路》,作者: 邓斌,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经出版社授权在网易新闻平台发布,欢迎关注,禁止随意转载。】

成长感悟:聚焦发展战略vs. 多元化发展战略

在企业战略管理领域,大家一直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是:走多元化发展战略,还是走聚焦发展战略? 20世纪90年代,主张聚焦多元化发展路线成为主流;但是近10年,主张聚焦发展路线又成为主流。

当我们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源头去看这个问题时,就会发现企业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活得久。凭什么可以活得久?因为它能持续有效成长!因此,企业战略管理的第一性原理,不应该是争论多元化发展或聚焦发展,而是有效成长。当在原有的苹果树上还可以摘到更大的苹果,而且未来几年这棵树上还有足够多的苹果时, 我们就没有必要去别的苹果树上摘苹果。当主营业务在未来拥有足够大的成长空间时,企业就应该认真做好主营业务,采取聚焦发展战略;当主营业务在未来没有足够大的成长空间时,企业将面临生存挑战,就不能死守主营业务这一棵树,必须把摘苹果的能力迁移到摘其他水果上,比如葡萄、香蕉,即走多元化发展战略,进入相邻市场。

2019年《福布斯》全球首富、美国亚马逊创始人兼 CEO贝佐斯说:“战略要建立在不变的事情上。”成长几乎是所有企业家在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关注的头等大事,这就是不变的事情。企业所有待解决的问题,追根溯源,几乎都可以回归到最核心的两个字——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成长,任正非给出的比喻更加形象、贴切:“管理的目的是提升效率、多打粮食,任何时候的考核都要把这个地方的粮食是否增产作为第一指标。以此给大家施加压力,不要热衷于为了管理而管理,做多余无效的事情,把产粮食给忽略了。”2014年6月,华为召开公司管理体系最高奖“蓝血十杰”表彰大会,在提问环节,有一位员工问了任正非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您总是讲多打粮食,打到什么程度才是终点,大家才能休息一下?”任正非回答说:“我不能制定一个目标。粮食的生产是永无止境的,五千年来,人总是要吃饭的。我们当然希望自己的企业能够长久生存下去。”

所以,战略管理唯一的意义是支撑企业有效成长,多元化发展战略或者聚焦发展战略都只是工具。把地种好才是好农民,不要本末倒置去炫耀锄头!我们从这个角度去分析为什么2011年任正非把公司业务分蘖为“三驾马车”,就会豁然开朗。

2011年,是华为成长史上非常关键的一年。

在这一年,华为把公司过去单一的运营商业务分蘖为3块——运营商业务(B2B 模式)、企业业务(B2b 模式)、消费者业务(B2C 模式)。这3块业务对应的客户场景分别是:电信运营商通信解决方案、企业数据中心 ICT、个人智能终端。B2b 中的“b”,是指电信运营商之外的企业客户,相对于电信运营商,企业 ICT 采购量普遍较小,因此用小写字母 b 表示。华为之所以对业务进行拆分,主要原因是华为的发家业务——运营商业务的成长空间即将遭遇严重的瓶颈。我们可以从《华为年报》中看到,2011—2015年,华为的年销售收入数据为:2011年,2039亿元;2012年,2202亿元;2013年, 2390亿元;2014年,2882亿元;2015年,3950亿元。

2011—2013年,华为基本处于成长停滞状态。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运营商业务的市场空间每年只有15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万亿元),而且每年的成长空间越来越小。在约1万亿元的市场份额中,华为占了2000多亿元, 占比达到20% 以上。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态势下,华为已经很难从竞争对手那里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尽管华为在2011年就预期自己马上可以坐上行业的头把交椅,但在一个市场空间不再快速成长、竞争异常激烈的行业中担任领导者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任正非是一位很在乎空间感的企业家,他不喜欢在局促的空间中与人竞争,担心踩到别人的脚,从而惹起不必要的麻烦。

于是,任正非看中了另外两块蓬勃发展的市场空间——消费者业务和企业业务。

运营商业务的市场空间有1500亿美元,而消费者业务的市场空间有5000亿美元,企业业务的市场空间将近1万亿美元。后两个业务市场分别是运营商市场的3倍和6倍,并且都在快速成长。华为当时在这两个市场领域所占的市场份额都很小,将会大有可为!

市场空间这么诱人,华为的核心能力可否复用过去就成为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以消费者市场为例,经过评估,手机业务与交换机业务相比,在供应链管理、研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大部分的能力是可复制的,不同之处在于品牌、渠道、消费者洞察。对于差异的短板,是可以请外部专家引路、发挥华为人快速学习能力的优势来补上的。因此,华为可以进入消费者市场。

经过综合分析后,2011年,华为在经营结构上做了公司创建以来最大的一次裂变:把过去的运营商 BG 分蘖为运营商 BG、企业 BG、消费者 BG 三块,从此“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卓越的企业家总是能提前预判趋势并积极行动!《华为成长之路》详细解读了任正非的这个决策到底产生了多大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两组数据对比一下。

第一,前文谈到2011—2013年,华为的年销售收入基本没有增长,为什么2014年又恢复了久违的“华为成长速度”,2015年更是比2014年净增1000亿元?因为在2014年,华为消费者 BG 经过3年的潜心布局,手机业务的明星产品——华为 Mate 7爆发了。从此,华为消费者 BG 接过了华为运营商 BG 手中的大旗,开始快速发展,支撑了公司业务的高速成长。

第二,我们通过前文的数据可以看到,2011年,华为年销售收入2039亿元;2019年,华为年销售收入8588亿元,其中运营商 BG 销售收入2967亿元。那么,2019年运营商 BG 之外的5621亿元来自哪里?答案是来自消费者BG 和企业 BG,尤其是消费者 BG 销售收入4673亿元,在8588亿元中占比54.4%。大家有没有发现,华为运营商业务从2011年的2039亿元到2019年的2967亿元,8年的增长不足1000亿元(928亿元),对华为来说,这个增长速度实在是太慢了。对华为来说,增长速度慢是致命的,因为华为是高成长驱动型组织,一旦增速放缓,股权激励方式、人力资源管理方式都要重新设计,所以任正非必须为公司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

《华为成长之路》一些读者可能会问,为什么华为在主营业务遇到增长瓶颈时,选择进入企业业务和消费者智能终端业务,而不是像大多数大型企业那样进入房地产和金融投资领域呢?

因为华为是基于“核心能力可复用”的原则进入相邻市场的。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它的核心能力所在的领域,即使因为成长压力而进入,也是饮鸩止渴的短期行为,是无法做到有价值、有利润的持续成长的。 2019年5月,业界传闻华为开始“造汽车”了,实际上是华为成立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单元(Business Unit,BU)。这个部门的定位是作为智能汽车领域的端到端业务责任主体,提供智能汽车的 ICT 部件和解决方案。华为并不造车,而是聚焦 ICT 帮助汽车制造企业造好车。大家有没有发现,无论进入哪个领域,华为始终没有离开自己的核心能力——ICT。

近10年,华为之所以在业务扩张方面没有犯战略性错误,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华为战略管理比较到位,这得益于2009年从 IBM 引进的战略管理工具——业务领先模型(Business Leadership Model,BLM)。

业务领先模型是 IBM 中高层用于战略制定与执行连接的一个工具,它以差距为起点,从市场洞察、战略意图、创新焦点、业务设计、关键任务、正式组织、人才、氛围与文化以及领导力与价值观等各个方面,帮助管理层在企业战略制定与执行的过程中进行系统性思考、务实的分析、有效的资源调配及执行跟踪。2009年,华为从 IBM 引入 BLM,将其作为华为的战略管理工具,从集团到各级部门统一使用至今,有效地管理战略制定和战略执行工作BLM 模型共分为5大模块,从逻辑上来讲:差距既是战略制定和战略执行的起点,也是终点;领导力、价值观是战略的两道堤坝;战略制定、战略执行是战略互锁的两环。对大型企业来说,这套模型在战略制定和战略执行拉通方面具有重大价值,通过同一种语言、一致的目标、共同的方法、自上而下的实施和跟踪执行,达成“上下同欲者胜”的效果。

在寻找业务增长的第二曲线过程中,企业有必要使用一套共同的工具, 在团队中构建共同的语境和协同的行为,从而减少内耗。

成都武侯祠有一副名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其大意是:如果能采取攻心办法令人信服的,就使那些疑虑不安、怀有二心的对立面自 然消除,自古以来,深知用兵之道的人并不喜欢用战争解决问题; 不能审时度势的人在处理政事时,无论他是从宽或从严处理都要 出差错,后代治理蜀地的人应该深思。这副名联所蕴含的思想和 智慧也适用于企业的管理和经营。2017年6月,任正非在华为公司战略务虚会上发表了题为《方向要大致正确,组织要充满活 力》的讲话,这与武侯祠的“攻心”联有异曲同工之妙。一项新 业务能否顺利开展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业务方向大致正确;二 是打造出与这个方向匹配的执行团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在2003年,华为就已经开始布局手机业务,但一直到2011年秋余承东主管消费者业务之前,手机业务的发展并无起色。2006年,华为还邀请摩托罗拉的专家帮忙诊断过,当时专家建议华为放弃手机业务,聚焦于网络设备业务。2008年,华为甚至想整体出售手机业务,但因遇上金融危机,买家资金紧张,而且华为蓝军部力谏保留这块业务,于是华为继续为电信运营商生产定制手机,但做得很痛苦。

为什么2011年余承东接手消费者业务后,华为的手机业务能够迅速崛起?我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2007年乔布斯发布 iPhone 后,经过几年时间的市场培育,智能手机时代已然到来。华为手机的崛起,首先是业务方向正确。成长的首要因素:对趋势判断正确,不要跑错方向。方向错了,越努力,败得越惨烈。

第二,华为在2011年成立消费者BG 做智能手机,在组织结构上支撑新业务的培育。2003— 2011年,华为没有把手机当成 C 端产品来做,而是当成 B 端产品来做,所以多年来华为把生产手机的部门叫终端公司,把它当成通信网络设备的终端配套小产品, 仅用于给电信运营商做配套生产而已。既然不是主航道业务,利润又低,领导层就不太重视,更谈不上政策扶持了,所以一直发展不起来。如果不是因为2011年运营商业务成长乏力、未来成长空间不够,我想华为也不会下定决心成立独立的一级组织去做手机业务,更不会启用敢打破陈规的余承东来操盘这块新兴业务了。

活下去,是华为奋斗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持续有效成长,是企业战略管理的第一性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