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田田”与保护站附近的居民也十分亲近。 海南日报记者 王迎春 摄

文\海南日报记者 李梦瑶

汤表义摇了摇手中的奶瓶,身姿修长挺拔、眸子乌黑发亮的“田田”顿时雀跃着飞奔过来。几天前的傍晚,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宿舍楼下,管护员汤表义再次充当起“临时奶爸”的角色。

“田田”不是人类,而是一只背脊两侧缀满斑点的海南坡鹿。两年前,保护区里一只母鹿难产去世后,鹿崽便被汤表义抱了回来,取名“田田”并照料至今。

“其实它早就能独立采食野草了,我们也有意识地引导它回归原野,学会觅食与生存的技能。”汤表义说,或许是与管护员们相处出了感情,如今小家伙跳跃在野外灌木丛之余,也会经常踱步至保护区宿舍区“探亲”。

事实上,海南坡鹿的天性并不亲近人类,尤其在数十年前,东方市大田镇附近的海南坡鹿遭到大量猎杀时,人与鹿的关系更是剑拔弩张。直到20世纪80年代,大田坡鹿保护区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坡鹿这才有了较好的生存安全保障。

“近几年,我们沿着保护区外围升级改建倒刺围网,在核心区及重要管护区安装监控摄像头,有效堵住监管漏洞,并补种上千亩的象草和柱花草,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海南坡鹿的粮食短缺问题。”汤表义告诉海南日报记者,经过多年精心保护,这一濒临灭绝的海岛精灵从最初的不足百头,至2004年时增加到千余头。

手持镰刀,攥着望远镜,一圈圈巡逻在占地13.14平方公里的保护区里时,汤表义常常会与坡鹿群对视,有时隔着十多米的距离,甚至更近,“这些坡鹿知道我们不会伤害它们,见到人群靠近时,并不会受惊或逃跑。”

汤表义享受这种与海南坡鹿不远不近的相处距离,偶尔也会惦记:那些因超过大田自然保护区生态承载量,而被分流至其他自然保护区的海南坡鹿,是否也过得如这般惬意?

“白沙邦溪、东方猴猕岭等地,都有从大田野放过去的海南坡鹿。”让他感到欣慰的是,随着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已有较为乐观数量的海南坡鹿在一处处新家园生存下来,并继续繁衍壮大着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