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皆知张爱玲是现代才女,却不知道她走过的路,曾经付不起房租,不得不为生计不停地搬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爱玲,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发表作品。

22岁时报考上海圣约翰大学,却因“国文不及格”而未被录取。

23岁,因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在上海文坛一炮打响,崭露头角。

24岁与胡兰成相识相恋结婚,两年后两人分道扬镳,但这一段经历却张爱玲饱受非议。

1955秋岁旅居美国,时年35岁,1956年与美国剧作家赖雅结婚,11年后的1967年赖雅去世。

1958年开始,张爱玲获得夏志清的帮助,得到一些基金和公司的支助,从事创作。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在洛杉矶西木区家中寓所死后一星期才被发现。

由此可见,张爱玲的一生,24岁是她人生的一个分水岭,不知是否有胡兰成的影响在里面,但她1955年旅居美国后的生活算不上如意。

关于张爱玲在美国生活上的不如意,是我通过《随笔》杂志上一篇《张爱玲与夏志清交谊考》中所知。提到《随笔》杂志,说一点题外话吧!

大概是去年10月份的一天,我在兰州七里河区的一家报刊亭淘《散文》、《小说月报》、《人民文学》及《诗刊》等一些旧杂志时,碰到了好久未曾看到过的《随笔》。这本杂志,我在20年前就有拜读,至今手头还留存着一本2001年5月10日出版的旧杂志,它陪着我离开村庄,漂泊在外20年,我时不时拿出来翻翻,其中有著名诗人邵燕祥(2020年8月1日去世)的《奴隶的语言和公民的语言》、著名作家刘心武的《顾影自赏》、毛志成(2015年6月29日去世)的《不得善终》、李国文的《李白之死》和张承志的《四方的考古》等文坛名人的美文,他们使我获益匪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许,正是受这些名家美文的影响,或者说受《随笔》这本杂志的影响吧,使我从喜欢写散文、诗歌扩展到写评论,如果说散文、诗歌开启了我的写作之路的话,那么,评论则是我写作之路上提升最快和收获颇多的,不论是平面媒体(报刊杂志),还是网络媒体都有刊发,甚至一些文章被X网评论员名义发表,并有作品获奖。正因如此,使我在写作之路上哪怕再多艰辛,也一直坚持而不曾放弃。好了,言归正传。

据《张爱玲与夏志清交谊考》所述,张爱玲旅居美国与赖雅结婚后,按现在的话说,连一套定居的房子都没有,因此,不断地迁徙,为了生计,张爱玲不得不找朋友接一些编写电影剧本之类的零活应付起码的日常开支,即便如此,也仍难解现实所困,曾一度因付不起不足百元的房租,不得不搬到房租更低的黑人区居住。

期间,以西方文学、中国古典及现代文学为研究方向、且长期执教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夏志清,为张爱玲的情况深感同情。文章并没有交代二人如何相识,但是,该文开篇提到夏志清时,说夏在上世纪50年代所写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将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潜力放到了当时中国小说界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排到钱钟书、沈从文之前。事实上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界的建树确实很高,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不得不承认夏志清的慧眼识珠。

文学之路,是一条漫长而坎坷的道路,尽管张爱玲在早期就展示出了其文学创作的天赋和才能,本文开篇已提到,23岁时在上海文坛崭露头角。但是,文章写道,旅居美国之后的张爱玲籍籍无名,是因为夏志清通过自己的人脉,尽自己所为,力所能及地帮助了张爱玲。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张爱玲遭遇困境之时,也就是她搬到房租更低的黑人区居住之后的1966年,夏志清去台湾开会,专门找皇冠出版社为张爱玲的作品打开一条路,同时,他还请托朋友和自己的学生,为张爱玲找一份有稳定收入的工作。

而夏志清的努力也终于有了结果,经过他与朋友的担保力荐,张爱玲不但到迈阿密大学当驻校作家,还申请基金到赖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去翻译《海上花》,同时,皇冠出版社也陆续出版了张爱玲的作品。算是让颠沛流离的张爱玲获得了稳定的版税收入,从此改变了张爱玲的困境,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具魅力的女性作家。

✱文章资料参考2020年第5期《随笔》杂志《张爱玲与夏志清交谊考》(作者/金宏达)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