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一阵子的新闻上报道了一位年仅十一岁的小女孩,因口渴喝下了她的妈妈泡的山豆根水,山豆根的含量约为50克,出现了头晕呕吐等症状,送至医院后诊断为中毒性脑病。

从这么的一则新闻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现在的人们对于中药的滥用以及对于中药的合理剂量、相关的毒副作用缺乏深刻的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医对于用药一向都是有着“是药三分毒”的传统说法,每一味药物都有着明确的禁忌症以及适应症,在这一方面上其实和西药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是一样的,只有在合理的剂量内才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

山豆根这味中药虽然比较常为中医所使用,但是由于山豆根的化学成分中含有苦参碱及金雀花碱等,因此在中医的运用中,山豆根的用量一般都在6克之内,超过这个剂量就会引起不良反应,

轻微的不良反应包括头晕和行走不稳等症状,严重的山豆根中毒则会造成脑干、小脑、基底节区及大脑皮层的对称性病变,而且病变症状较重的恢复效果很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传统的中药运用中,山豆根首载于《开宝本草》中:“山豆根,味甘寒,无毒。解诸药毒,止痛,消疮肿毒。人及马急黄,发热咳嗽,杀小虫。生剑南山谷,蔓如豆。”虽然在《开宝本草》中言及山豆根“无毒”,但是事实上《开宝本草》中所收录的中药与现代中药所使用的山豆根基材豆科植物越南槐的干燥根和根茎有很大的不同,《开宝本草》中所录的山豆根和现代中医药中的山豆根并非同一种植物。

在中药的运用方面,山豆根这一味中药在古代的相关资料记载中并不一致,而且从古代的记载中来看,即使是在古代,山豆根也已经有好几种不同的药物基材了,如苏颂在《图经本草》中的记载:“生剑南及宜州、果州山谷,今广西亦有。以忠州、万州者为佳。苗蔓如豆,根以此为名。叶青,经冬不凋,八月采根用。今人寸节截含以解咽喉肿痛极妙。广南者如小槐,高尺余,石鼠食其根,故岭南人捕石鼠破取肠胃曝干,解毒攻热甚效。”

唯一与现今的山豆根基材性味一致的记载则是沈括的《梦溪笔谈》:“山豆根味极苦,本草言味甘,大误矣。”

现代中医所使用的山豆根性味苦寒,清泄,有毒,入肺、胃经。善清肺胃之火而解毒、消肿、利咽,既治火毒壅结之咽喉肿痛,又治胃火炽盛之牙跟肿痛,还治肺热咳嗽及热毒疮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要运用于以下两个方面:

1)、火毒蕴结之咽喉肿痛,肺热咳嗽;

2)、牙龈肿痛,拥肿疮毒,湿热黄疽。

内服用量为3~6克,这个很重要,山豆根除了苦寒有毒不可过量之外,脾胃虚寒、食少便浦者忌服。

山豆根在《中国药典》中的检测指标性成分是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这个成份与苦参比较相似,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属于具喹喏里西啶结构的双稠哌啶类生物碱,在人体内具有烟碱样毒性作用,能够使胆碱能自主神经系统兴奋,出现胃肠道平滑肌收缩,胃肠蠕动加快,唾液腺、汗腺等分泌增强,瞳孔缩小,神经肌肉接头阻滞。

相关的研究认为:苦参碱能够作用于大脑,引起痉挛;还能够麻痹横膈膜和呼吸肌运动神经末梢。另有研究认为山豆根的毒性生物碱可能对基底节神经元具有特殊的亲和力。

山豆根所含的另外一种生物碱金雀花碱则能够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使人体出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