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航空市场规模扩张的速度令世界为之震惊。2018年时,法国空客曾作出一个预测,认为中国航空市场的规模会在20年内超越美国,达到万亿美元的市值。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大型客机注定将成为支撑这个市场的主力。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我国也在积极推进大型客机的研发,但最终还是卡在了航发这个环节,中国正面临着重大难题。

此前我国希望收购马达西奇公司的股份,从而掌握更先进的航发技术,却没想到乌克兰在美国的施压下竟然撕毁协议。随后我国又希望与俄罗斯合作,一起研发CR929大型客机,用我国未来万亿美元的市场换取俄罗斯在航发技术上的共享,同样遭到拒绝。如今乌克兰不肯卖航发技术,俄罗斯又拒绝航发技术的共享,我国航发该如何突出重围?

一直以来,我国都在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再融入一些创新来实现技术上的弯道超车。但现在,想要再借鉴技术变得越发艰难,唯有依靠自主研究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路。尤其是航发这种涉及多个科学领域、含金量极高的产品。

唯有从基础材料开始一步步研发,再到加工工艺上的精益求精,以及依靠采购和自主研发更高精密度的机床,最后再到装配、试验,每一步只有亲身去经历,遇到难关一点点克服,才可能在航发技术上慢慢追赶上美、英、法、俄等国家。除此之外,或许真的没有它法。

当然,如今我国航发研究已经不再如几十年前那样从零到一开始研发,而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就好比我国自主研发的CJ-1000发动机,虽然还处在试验阶段,但距离量产已经不远了。据悉,CJ-1000有望在2025年左右正式投入使用。不过CJ-1000距离全球最先进的发动机,却依旧有着30年的差距。

不过换一种思考角度,我国正在做的事情其实是从各个领域去追赶技术处在第一梯队的国家。而我国追赶的对象,永远是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或在某些技术领域极为尖端的国家。换句话说,我国正在做的事情,就是在所有的尖端领域,都要突破西方的技术封锁,并超越西方国家。其难度很高,但是这份雄心壮志和敢于挑战的勇气,恐怕就没有哪个国家敢于一比。

重新回到航发的研发这个问题上,我国航发研发路未来真的会越走越难吗?答案未必。航发研发之所以陷入困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在很多领域,尤其是基础科学领域的积累太薄弱。

这暴露两个问题,一个是我国在尖端科技领域的急功近利,尽管聚集大量资源来“打硬仗”,短时间内容易取得技术突破,可这也带来了一个“劣势”,那就是大量资源向个别领域倾斜,导致对基础科学的投入不够。二是,对科学投入的态度缺少等待的耐心。不过这两问题归结在一起,可以总结成一句话:“钱不够,只能集中金钱办大事。”

但随着我国经济体量的不断增加,缺钱这件事正在缓解。甚至德国专家预测,我国在2028年到2030年期间在GDP上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换句话说,只要有钱,就能给基础科学的研发分配出更多的资源,从而推动基础科学的发展。

随着各领域基础科学的积累和沉淀,航发技术终将追赶上美、俄、英法等国。不过“一口吃不成胖子”,唯有一步步实现全面自主研发,才能真正在航发领域实现弯道超车。或许,这就是我国航发未来要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