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曾评价,张爱玲的小说有种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她对女人的生活理解得很深刻。给这句话加个限定条件或许更加准确:张爱玲以其个人生活经验,对上流社会女性的命运理解最深刻。

张爱玲的祖母是翻开中国近代历史,其名字俯拾皆是的李鸿章的长女,祖父是晚清名臣张佩纶。张家门庭显赫了半个世纪,可到张爱玲出生,历史已经过渡到民国。在末代王朝风光无限的豪门,在新时代成了遗老遗少,永远带着繁华落尽的暮气和悲哀。

在走向衰落的家庭中长大,张爱玲很小便懂得亲情,在金钱的作用下会扭曲变形。张父承袭了封建社会贵公子的一切恶习,抽大烟、养小老婆,入不敷出,便开始典卖祖产。幼小的张爱玲,在父母的争吵中,感受到贫穷的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父母离婚后,热衷于浪漫情调的母亲远赴欧洲。张爱玲曾在继母手下生活过一段时间,回忆那段日子时,她写到:拣她(继母)穿剩的衣服穿,永远不能忘记一件黯红的薄棉袍,碎牛肉的颜色,穿不完地穿着,就像浑身都生了冻疮。

胡兰成说,任何人在张爱玲面前都会自卑,只有她骨子里是真正的贵族。就像抄家后才能写出《红楼梦》的曹雪芹,家族的没落和没落之中的人情冷暖,给了张爱玲无限的灵感,尤其是金钱对人性的控制,张爱玲体会至深,在小说中刻画的层次分明、细致入微,比如《金锁记》、《第一炉香》,还有今天要讲的《倾城之恋》。

01 贫困下的亲情,不是雪中炭,而是一把更冷的霜

从旧时代过渡而来的大家族女子,往往恪守封建伦理,从一而终。白流苏却不肯逆来顺受。丈夫家暴、养小老婆,她宁肯诉诸法律,惹得天下皆知,也要离婚,还为自己争取到一笔可观的赡养费。骨子里白流苏有着尚且模糊的独立意识,敢于打破规矩、放下虚荣和面子,争取个人利益。

但限于时代和旧式家庭教育,白流苏无法独立,回到娘家跟母亲和哥嫂生活。起初,哥哥们觊觎妹妹的赡养费,照顾有加。等到钱被三哥四哥赔进股票里,妹妹身上再没了油水,只有多一个人吃饭的负担,嫌弃和讽刺的声音便出来了。

白流苏的前夫死了。三哥四哥一唱一和,劝她为夫奔丧,以后靠给夫家守祠堂过活。给离婚的丈夫奔丧,对不堪忍受、主动离婚的女人而言,不啻是奇耻大辱。给人守祠堂过活,更是把亲妹妹的人生,往苦窑里逼。

在现实利益面前,哥哥已经不像哥哥,半点不念手足之情。嫂子的话则更加直接,把做股票赔钱的过错,推在白流苏身上,因为她是“天生的扫把星”。哥嫂把持家政,流苏的母亲也顾念不上她,面对女儿呜咽的求告,只劝她忍耐。

经济落魄的家庭,往往有着许多亲情的悲剧。顺遂的日子,亲情尚能遵循道德仪轨,人能维持基本的体面。等到危难时,亲情便被弃之唯恐不及。大家族的自私和无情,人人心里的算盘和刻薄,全都一一呈现出来。

在家里,白流苏如芒在背。她离不开家,因为既没读几年书,也放不下大家闺秀的身份,唯一的出路就嫁个有钱的男人。

徐太太安排七妹宝络跟风流多金的范柳原相亲,宝络硬拉流苏作伴。没想到,因为舞技出众,苏获得了柳原青睐。妹妹恨她抢走了钻石王老五,嫂子骂她是卖弄风骚的残花败柳,这些话流苏全都忍了下来。她为背叛妹妹感到内疚,但现实逼得她不得不抓住一切机会。如果不是哥嫂不念亲情,她又何至于放下自尊迎合男人、伤害妹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流苏的生活悲剧,有时代的原因。从封建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女性受到的传统教育和旧式家庭熏陶,根深蒂固的思想里,依靠男人仍然是上流家庭女性的根本出路。另一方面,民国尽管新思想层出不穷,女性工作已不足为奇,但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下,社会仍然由男性主导,对女性参加工作的热情不高,只是为社会进步做点缀,大量女性仍然无法自食其力。

然而最根本的,白流苏的悲哀更在于人心的冷漠。社会剧烈动荡,世积离乱、人心浇漓,传统道德礼崩乐坏,新的道德体系还未建立,人本性中的自私便毫无约束,在纷乱的时代背景下被放大。哥嫂对白流苏的嫌弃,母亲对女儿悲苦的漠视,包括姐姐对妹妹的无情背叛,都特定年代亲情关系的真实写照。

02 婚姻需要爱,还是性?婚姻首先要钱

因为有足够多的钱,范柳原有资本把追求爱情当做游戏,女人则是钱驱使的对象。他把白流苏从上海带到香港,在远离白家的陌生环境里,放开手段玩弄流苏。

范柳原带白流苏悠游香港,对她说俏皮的情话,但绝不主动突破最后一步。他像吃定猎物的猎手,对猎物围而不捕,只等她主动掉入陷阱,成为他的情妇。这样一来,他既可以享受爱情,又不必受约束。说到底,是不肯给流苏一个长久的保证,他随时能从关系中脱身。

如果不是被兄嫂抛弃,尝过寄人篱下的滋味,也许白流苏会像个“傻白甜”一样上当。但痛苦的生活现实教会她世俗的心机和算计,教会她小心不踩进范柳原布下的陷阱。她明白地知道,自己要的是一张长期饭票,决不能再次跌入因贫穷的境地。

这是一场不公平的较量,香港是范柳原的主场,金钱是他强有力的武器。白流苏则处处不占优势,如果说她有一点胜算的话,那就是她对挣脱困境的意志力比对手强。

一段心照不宣的暗斗后,流苏猛然发现还是上了当,范柳原处处营造两人已是情人关系的舆论,将流苏逼入百口莫辩的境地。继续呆在香港,就只能向柳原就范,流苏提出回上海。范柳原绅士地答应了,并亲自送她回到上海白家。其实,这也是预谋的一部分。

上流社会,没结婚便与人同居的女人名声尽毁。白流苏没得到想要的保障,却先失了名节,两手空空如同人生走在悬崖边缘。她无可奈何,只能继续忍受着哥哥们的嫌弃和嫂子的讥笑在家中生活。范柳原没给过白流苏任何承诺,但已经使流苏就范。再一次,他邀请流苏赴香港,流苏只能接受,成为了他的情妇。

钱这东西,最大的魔力就是购买自由。流苏成了香港一栋小楼的女主人,不小心手按在了未干的绿油漆上,索性在新刮的白墙上涂鸦。这是她的房子,是用自由和名节交换来的,属于她的自由。不用看人脸色吃饭,听不到嫂子的讥讽和哥哥的嫌弃,这就是钱的魅力。

03 看似完美的结局,藏着深刻的悲哀

从历史的角度看,太平洋战争,日本入侵香港是必然。从两个人的爱情视角来看,遭遇战争,是颠覆人生的意外。

日本兵封锁了海岸线,本来踏上回英国轮船的范柳原,被迫上岸。兵临城下,手无寸铁的人,面对野蛮的机枪和刺刀,金钱和身份一下子失去了意义。只有人的体温能安慰人、温暖人。

战事让范柳原猛然发现,一向视为主场的香港,其实在这里无依无靠。他赶回小楼,一双强作镇定的手,握住另一双惊惶无措的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炮火和枪声中惊险地度过了封锁的几个月,柳原和流苏一同经历了死亡威胁、感受到饥饿的痛苦。一个说“这一炸,炸断了多少故事的尾巴!”,另一个说“炸死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生命的无常,让勾心斗角的男女,说出彼此间第一次真心话。

倾覆半个城市的炮火,让生活其中的人们,切身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人生的虚无,也改变了多少故事的尾巴。范柳原正式迎娶白流苏,危难中那片刻的真心和感动,别的不够,结婚总够了。

在别人眼中,白流苏是成功的,嫁给了更有钱、更爱自己的丈夫,成为那个世俗的社会里,多少人羡慕的谈资。四嫂受了白流苏的鼓舞,跟白四爷离了婚。人们埋怨,都是流苏起了坏示范。这些埋怨的声音里,又有多少是因为羡慕、嫉妒、恨。

流苏回到从前跟宝络合住的房间,点燃一支蚊香,黑暗中,微弱的火光照亮她不经意露出的笑容。柳原不再跟她说俏皮的情况,留下来对别的女人说。流苏感却感到踏实,这是把她当自己人、当夫人看待的表现。

不用看人脸色,有自己家和房产,将来即使离婚,流苏也能分到一份丰厚的财富,她为经济上的富足而安心。然而小说意味深长的留白,却将故事的结局,指向一种沉重悲凉的气氛。

范柳原娶白流苏,是战争极端情况下,生死相依的情感。离开了特定环境,范柳原的爱显然维持不了多久。另一边,白流苏也不在乎范柳原的爱或不爱。她要的长期饭票已经到手了,可以安享余生。看起来每个人都得到了幸福。可唯一的问题是,婚姻到底为了什么?在这场《倾城之恋》中,显然不是为了“恋”、“爱”,倒像金钱与美色的交换,是人生无可奈何的妥协。

结语

亦舒说,我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要很多很多的钱也是可以的。这话听着,好像钱能买来很多很多爱似的,与人们思想观念中爱情至上的理念犯冲。但翻开现实生活的缝隙,有多少亲情、爱情能做到与金钱无关呢?

其实不必拷问人性,因为答案不言自明。我们能做的,无非是在察觉到亲情、爱情的不纯粹时,用宽容的态度面对。同时,也为保护内心珍贵的感情,多一分在尘世的努力。

但愿我们的人性,永远没有被拷问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