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的时候我面试了一位新人。

说是两年前曾经在公司实习过,表现不错,现在马上大四毕业,想留在武汉发展。

考虑到今年整体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这位同学的做法还是一个很聪明的。并且两年了,还保留着当年负责人的联系方式,也说明这位同学在人际交往上有自己的一些方法。

不过正常的面试流程还是要走的。

我问了他几个问题:

“寒假是否准备回家?”

他说:“可以立刻开始工作,寒假不想回去。”

“正式毕业后,有什么打算呢?”

毕竟按照这个时间点来说,入职其实就算正式工作的实用了,和以前的实习不是一个性质。

他说:“想靠自己在武汉打拼。”

这听上去是一个很有干劲的状态,没有因为从学校毕业到正式工作间有半年的空档期,就放肆的去享受玩乐的时光。

可是最后当我问到:“能用一句话概括你的优势吗?”

他想了一会儿,然后回答:“我能吃苦。”

为了证明这句话,他特意讲了一段自己在跟剧组时,演员轮班休息而摄像随时就位的经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把“能吃苦”当做自己的优点,一听就知道“没长大”。

我承认剧组工作很辛苦,没有毅力坚持不下来,可是“能不能吃苦”和“要不要吃苦”不是一回事。

熟悉我的朋友可能知道,我是不赞成“年轻就要多吃苦”、“有些苦你不得不吃”这些“道理”的,不知道害了多少人。

1、会“偷懒”的人,其实更让人喜欢

刚刚升职加薪的阿巧,在工作上是一个非常会“偷懒”,一点苦都不愿意多吃的人。

这里说的“偷懒”其实是对她的表扬,因为她非常会抓重点。

同样的一件事情,别人做,能够按照领导的指示完成所有的工作。

但是阿巧不一样,她会先问这件事情的目的,然后跟老板确定与目的关联最紧密的一个关键指标,接着花费80%的精力在这个关键指标上。

至于剩下的20%,往往不是在做的过程中自己消失了(毕竟定任务定目标的时候,有一些确实是多余的,这些我们多少有些体会。),就是顺手拜托给其他人,顺带着就一起做完了。

比起那些老老实实、加班加点的人,阿巧不仅大部分时间都准时下班,而且在年底述职中,阿巧是被表扬最多的一个。

这事其实不难理解。

因为在老板眼里,“可做可不做的小事”没有做,这不不减分;但“必须要做的大事因为小事耽误了”,就会很恼火。

这种恼火,是心里有气还不能随便发的那种。

因为你一旦对着“做了很多小事,很忙碌也很疲惫的人”表现出不满,对方就会给你一个超级委屈的表情,告诉你,“我真的非常努力了”。

这就是我们俗称的“瞎忙”、“穷忙”。

我还记得当初在面试的时候,阿巧就问了一个问题:

“如果我工作做完了,能提前下班吗?”

我说可以,毕竟你已经完成了工作,我有什么理由拖着不让你走呢?

从那个时候起,阿巧就是工作积极性最高的一个。

不仅不迟到,而且不拖延。

她说:“比起上班摸鱼,不如早点完成工作,下班好好享受自己的生活。这叫凑零为整。”

所以每天上班时,“准时下班”这四个字就是她当天的工作目标,剩下的时间,她或者健身、或者见朋友、或者给自己做一顿大餐,总之“很有生活”。

你看,在职场上决定你能否突围的,从来不是“能不能吃苦”,而是“会不会做事”,特别是“会不会做关键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吃苦也有“正道”与“歪道”

一个演员,“辛苦背台词”“辛苦体察人物”熬了几个昼夜,这不叫吃苦,这叫“职业素养”,叫基本功。

一位淘宝店主在上架新款服装前,都要有一个多星期的节食,仅仅为了拍照效果好看,能提高一些销量。

可是,如果今天有人告诉你,想要演戏,就必须喝某大佬的“酒”呢?想要提高销量,就必须给谁谁谁塞红包呢?这也是“苦”,也要吃吗?

在汪涵的新节目《登场了!敦煌》中,第一期就走访了敦煌的沙漠治理。

治理沙漠,不仅条件艰苦,环境恶劣,而且还很“枯燥”。

根据邱飞的介绍,需要治理的这一片地区,因为地势无法使用机器,只能人工操作。他们把长两千米、宽五百米的区域,划分成一米乘一米的方格,然后一格一格地种草。

就这样,几代人,工作了70年。

就连邱飞自己,也是二十多岁来,现在已经四十多岁了。

问他没有考虑换工作吗?

他说:“择一事,终一生。”

他这是吃苦吗?是的,而且非常苦,不比996或007简单。

可是他为什么“吃”呢?因为对敦煌有热情,对治理工作有执着,我们看起来很枯燥的事情,在他这里充满了意义。

生活上的苦是表面的,内心的充实却是让人羡慕的。

写在最后

不要标榜自己“能吃苦”,很多“吃得苦中苦”的人,最后也没有“成为人上人”,除非他们走对路,找对了方向,或者跟对了人。

对于公司,你可以说:我喜欢这份工作,我愿意和公司并肩作战。

不是所有人都能找到,或者说在年轻的时候就能找到自己“终一生”的事业。

如果你找到了,那旁人看来的“吃苦”在你这都算不上事,因为你奋斗的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份热爱与沉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