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上看到有人问:“听说二十四史就前四部可信度较高,其他的可信度低,这种说法正确吗?如果可信度不高,那有必要读历史吗?”“古今社会相差这么大,那么读历史对现代人还有用吗?”我觉得提出这些问题的人没有想清楚一个问题,“我们读历史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句古话我们想必都听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这句话来自唐太宗李世民。意思是,用历史当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我们且仔细想想,此话的指向是什么?

是谁,知道一个国家的兴亡衰败是怎么发生的?是谁,明白一个人的荣辱得失是怎样的,懂得一件事该怎么做才能未雨绸缪?是说话的人,是我们,是这个世上还活着的人。所以,历史是为后来人服务的,读历史可以让后来人借鉴前人的经验,以免踩到同一个坑里。

而如今,有很多人将读历史的目的混淆了,反而本末倒置了。我觉得,读历史的人一般有两种“误入歧途”的类型。

其一,有的人读历史纠结于考证,把自己困死在所谓的历史真相里,“历史是不是真的?是不是真的存在?”其实,这没必要。首先,你我都不是历史学家,没必要陷入历史考据的坑里;其次,况且它就算不是历史第一手资料,就算只是一个传说,那它的存在有时候也能说明某些道理的。

历史文献浩如烟海,是人穷极一生也无法研究完全、研究透彻的,就算是历史学家也是如此。而且历史学家之所以去研究历史,根本上还是为了当世和后世作一番借鉴之用,让活着的人可以“知兴替”、“明得失”。这才是历史学家们研究历史的最主要目的,所有的目的都是同一个指向。比如,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目的就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在题目上就可见作者的心思意愿。资,就是资本之义,是作为一种统治万民、治理天下的镜子存在的,就是宋神宗认为的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而这部史书起名《资治通鉴》。它既是历史学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的表现。总而言之,历史学家修史,是为当世和后世之人借鉴而作

历史,特别是中国历史,是全世界为之瞩目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将本国历史保存得如此完整。拿西方来说,他们的历史基本上都是以一种史诗的形式流传下来,比如,特洛伊木马,这是一个关于人神混战的传说,真实性几近于无。西方的史诗更是偏重于文学,而不是历史。

众所周知,历史上有四大文明古国,然而,除了中国,其他三个留存下来的记录非常寥寥。我们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就能找出自己本身存在的问题,就能对自己有所了解。这才是最重要的部分。

所以,对于历史,我们实在没必要纠结它的真假,就算它已经偏离真相,那又怎么样呢?我们不还是要相信这些历史?我们不只能相信这些历史?所谓的历史真相到底如何?如今已不得而知。但是,我们要知道的是,如今的历史已经是历史学家极力还原出来的,这就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一种人,所谓读历史,不过是读历史故事,他们时而为某个历史人物悲惨命运唏嘘感叹,时而为某个古人的糗事趣事捧腹大笑,时而为某种历史恶行怒发冲冠……当然,这样读历史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不要让自己这般陷进情绪里去。

因为就算你再义愤填膺、痛哭流涕,那些历史人物也早已作古,无知无觉,不痛不痒。就算你再大骂慈禧太后的丧权辱国、骄奢淫逸,她也不会知道了。所以,为历史故事而情绪波动不止,不是明智的做法。

那该怎么读历史呢?我们读历史的时候,不妨想想,它对我们自己有什么用?我们能从历史中得到什么?如果你是一个写作者,就想想历史能带给你什么?想想历史本身的存在是为了说明什么?

比如说,我们都非常熟悉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是它具体是指什么意思呢?

《史记》,是西汉司马迁所做,它不仅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的通史名著,而且它所带来的的影响自古至今绵延不绝。它披古通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榜样,后世仿效这种修史体裁者络绎不绝。正因为这种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古今史学家们的史学研究与写作。所以,“史家之绝唱”是鲁迅先生肯定其在史学上的价值,使后世有案可稽、有史可究。

《离骚》为战国末年屈原所作,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它抒发了屈原的所思所想所悟所感,表达的是屈原个人的想法与情感,说白了,就是屈原发的牢骚和抱怨。它是作为一种纯文学作品而存在的。简而言之,屈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纯文学作品之先河。“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大大肯定了其中所蕴含的文学价值。

所以,鲁迅先生所说的这句话不仅仅是作为一句名人名言存在,它说明了历史自有它的价值所在。而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如何读,才能获知历史的价值。那么如何读历史才有用呢?读历史真的有用吗?有用。

我有一个老师精通历史,文学素养很高,写文章一气呵成、不易一字。举个例子,他曾经写过很多篇关于美国总统、美国政事的热点文章,不仅篇篇获奖,获得10万+阅读量,甚至还能准确预言不少美国政坛的未知之事。我们一度很好奇,问他原因,为什么他读中国古文历史能写出西方的政事文章?他说,不论古今中外,历史都是相通的

他举了一个例子。《史记》中有一个成语“奇货可居”,讲的是吕不韦以秦国质子异人为投资对象,以生意人的眼光进行政治投资,结果大获成功,最后自己封侯拜相,富贵不可言。这是秦国统一六国之前的事情。

时间来到汉代时期,汉武帝的母亲王夫人也曾被她母亲臧儿当做“奇货可居”送进太子府中。王太后的母亲臧儿让人占卜发现,她的两个女儿都是大富大贵之命。于是,臧儿就逼着已经嫁人生子的大女儿王夫人离婚改嫁,然后把女儿送进太子府中。幸运的是,王夫人受到当时还是太子的汉景帝的宠幸,生育数个儿女,其中一个就是雄韬武略的汉武帝刘彻。

这两个历史事件发生时代相差百年,但是无论是当事人的目的意图,还是当事人的操作方法,都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正所谓,无论时代怎么变化,人心人性都是一模一样,万变不离其宗。

就像是谈恋爱,《诗经》中的姑娘和现代的姑娘都是一个心境,卿卿我我时的幸福甜蜜,分隔两地的思念忧愁;失恋了,相隔千年的姑娘们也是一样的痛苦和愤恨,只不过一个写写诗发发牢骚,一个上微博讲讲心情。故而,不管古今中外,人的情感都是一致的。

虽然古今社会环境相差甚大,生活方式也是有着天壤之别,但是古人和今人在某些事情上所选择的行为方式都是相似的。

比如,汉高祖刘邦当年还是混混的时候,他好酒及色,为了免费喝酒,跟酒家老板商量了一个计策。每次刘邦到武负、王媪的酒肆喝醉了酒睡觉的时候,武负和王媪就声称看到刘邦身上常常有龙盘旋。说的次数多了,好奇的人也就多了。刘邦每次留在酒肆里喝酒,买酒的人就会增加,就为了看刘邦身上有没有龙出现。结果这时候酒肆售出去的酒就比平常多好几倍。酒肆老板多卖了酒,刘邦也喝到了免费的酒,这是一个皆大欢喜、双赢的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看看如今,很多网红店火爆起来靠的不就是同一种营销方式么?网红跟店家私下打商量,一个拼命吹捧,带红店面,挣代理费;一个生意兴隆,盆满钵盈,给人报酬。宣传到位了,知道的人多了,慢慢地就形成了所谓的“网红店打卡”的现象。这两种营销策略何其相似?

还比如,汉高祖刘邦为了招兵买马,就策划了一起“斩白蛇”的神话。他自称是赤帝之子,白蛇是白帝之子,因为白蛇挡道,他拔剑将其击杀。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策划宣传,因为在那个科学不发达的时代,很多人相信这个事情:刘邦是赤帝之子,他神勇无比,斩杀了白帝之子。来投靠他的人慢慢增加,刘邦由此组建了一批队伍出来。

再看看如今,在这个网课泛滥的时代,在这个知识付费的时期,很多卖课老师将文案写的极其诱人,似乎听了他的课就能马上月入过万,就能实现财务自由,走上人生巅峰;如果再附上自己N多头衔荣誉,带来的宣传效果更是声势浩大。很多买课的人不也是因为卖课人的大肆宣扬,夸大听课效果才下手的么?

所以,数千年来,无论世界怎么变,时代怎么变,思想主义怎么变,唯有人性和人性是永远不变的。追逐利益,趋利避害是人永远不会改变的本能。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道理,也是我们该从历史中读出来的结论。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为什么要读古文?为了体会人生况味,感受人生百态,开阔胸怀,增长见识,了解人性,以史为鉴,以人为鉴。对写作者而言,还能获取历史写作素材,锻炼文学创作能力,何乐而不为?

总而言之,读历史还是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