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倩

上海市教委【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项目】特邀导师

爱自己成长学院创始人

资深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师

12月23日,未来春藤邀请赵倩Eva老师为春藤的家长们带来一堂《原生家庭如何影响孩子的一生》直播讲座。

直播中,Eva老师带领家长们层层深入,解开了家庭互动关系的奥秘。

下文为本次直播课的干货整理。

欢迎各位,我来简单地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一个家庭治疗师,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每个学校都会有心理老师、德育主任,包括分管家庭教育的校长,他们会有一个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培训项目,我是这个项目中的培训导师之一,特别高兴跟未来春藤的家长们进行分享,讲一讲原生家庭怎么去影响孩子的一生。

一、什么是系统?

我们都知道,家庭对孩子是有很多的影响的。现在很多媒体给我们很多信息,每个人都暴露在媒体中,都已经了解到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细细地说一说关于原生家庭,关于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同时也请大家思考另一个视角,就是原生家庭对孩子造成影响的时候,其实我们也是被影响了。

先来说一说原生家庭和新家庭有什么不同。

原生家庭就是我所在的家庭,我和父母所在的家庭就是我的原生家庭。

接下来我跟先生结婚,有了两个孩子,这个家庭对我而言是个新家庭,而对我的两个孩子而言是原生家庭。

我们在原生家庭中常常会学到好多东西,好多传承,好多模式,因为那就是我们接受教育学习的重要场地,每个人也会把这些传递到新的家庭中,又变成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传递的过程。

但凡谈到原生家庭,其实我们在讲一个系统,在讲一个哲学的观点。

好多年前生物学家观察到一个现象,他观察到一个地区兔子的数量是以正弦曲线的形状呈现的。有的时候兔子数量特别高,下降后再高,再下降后升高,然后下降。

生物学家就想,是不是兔子数量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会有什么传染病?

同一个地区的另外一群生物学家在研究狐狸,他们研究发现,狐狸的数量也是一个正弦曲线,是不是很有趣?

他们并不知道这里面的关联是什么,直到有一天,两份报告都放在同一个生物学家面前,他发现两个曲线是如此匹配:兔子高的时候,狐狸其实会低;兔子下降的时候,狐狸会上升。这是为什么?

你看,这就是系统。系统和家庭也是息息相关的,待会你就会知道。

当兔子很多的时候,兔子多是因为没有天敌,它的天敌是狐狸。狐狸少,兔子就得到了快速繁殖。

当兔子开始多起来的时候,狐狸的口粮就增加了,然后狐狸开始增加,兔子开始减少。

等到狐狸很多了,兔子不够吃了,然后兔子的数量就下降,同时也伴随着狐狸的增加减少,最后两条曲线就会这样相交。

狐狸和兔子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就跟我们的家庭中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微妙联系一样。

大家一定听说过一个词叫“蝴蝶效应”,是1963年的一个气象学家发明出来的。他透过一个计算机的模拟发现,一只亚马逊的蝴蝶轻轻地扇动了翅膀,两周之后可以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讲的也是系统,蝴蝶的翅膀发生了一个微小变化,它能够引起气流的变化,它能够影响到几千公里之外的一些巨大变化,这个就是系统。

在这讲一个好消息,在原生家庭中,如果我们想要优化升级,不需要大的改动,因为很小的改变就会引起很大的改变。

二、原生家庭的影响

原生家庭能够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我总结了五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条,原生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二个子宫。


很有意思,你看大自然中所有的动物,小猪、小羊、小鹿、小狗,从妈妈肚子里出生之后,没几个小时它们就可以蹦蹦跳跳的,就可以独自觅食去了。

可是人类的婴儿不是这样子的,人类的婴儿需要在妈妈这里,在家庭里被呵护很久,然后他才能慢慢地自己吃饭,几乎到一岁才能够走路。

几乎所有的动物中,人类是最需要家庭的。

你看袋鼠,你有没有发现,小袋鼠从妈妈肚子里出生之后,它可以进一个育儿袋,育儿袋就像是第二个子宫一样。

人类的第二个子宫就是家庭。在这个家庭里面,我们会接受教育,会被哺育,会得到生理上的支持,同时也会得到情感上的支持。这就是家的作用。

家不仅仅只是提供生理的支持,还提供很多情感的支持。生理的支持让你可以活下去,可是心理、情感的支持会让你活得好。


第二条,孩子用感官学习,感受到的、体验到的是最真实的。


比如当我们跟孩子说“我爱你”的时候,他听到了这句话,可是如果想让他接受这个信息,他还需要感受到爸爸妈妈是爱自己的。

如果我们嘴上说着“我爱你”,可是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又很强烈地批评他、谴责他,你觉得用感官学习的孩子学到的究竟是爸爸妈妈爱自己,还是爸爸妈妈没有那么爱自己?

很有意思,6岁之前的孩子用感官学习,他感受到和体验到的都是真实的。


所以更多的时候孩子是很敏锐的,甚至比成年人还敏锐地去理解亲子互动中的真实感受。

第三条,孩子在原生家庭中像海绵一样学习,有资源也有限制。


海绵有吸水的功能,孩子也会像海绵一样狠狠地从外界吸收,好的也学习,坏的也学习。


这一点是大自然设定好的,就是为了让人类去学习、去生存的。

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既有很多的资源,能够学会怎么样更好地生存,同时也有很多的限制,尤其是来自于父母的限制。


如果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对自己的限制,然后就会直接传给下一代。

我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家庭中的爸爸或妈妈害怕冲突,当冲突来的时候,他们赶紧息事宁人。但是如果他的孩子特别有力量,不怕跟别人冲突,这个爸爸或妈妈会觉得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很显然,家长害怕冲突,那是因为他自己有限制,所以当孩子有冲突的时候,他就会告诉孩子“算了”,而不会去欣赏孩子有边界、有力量、不怕人、不可以被别人欺负的优点。

如果一个家长更多是隐忍的,他怎么可能欣赏孩子很奔放、很自由?不会的。如果一个家长好多的限制,而且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他就会像天花板盖子一样去限制孩子,孩子就会像海绵一样,所有的资源学来,限制也学来。

第四条,孩子在原生家庭中的体验直接成为他自己对自己的体验。


这是啥意思?就是说如果孩子在原生家庭中感受到被爱,全家人都很爱我,他长大了之后来到人际中,他也会感觉到我是被爱的,会有很多人帮助我、支持我。


在临床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例子,一位女士都到很大年纪了,拥有很多的成就了,她依然会觉得自己在人际中不那么受欢迎。

我们探索之后发现,她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我并不是很受欢迎”。这个信念是从哪来的?归根结底就是她在原生家庭中的体验。

在原生家庭中,她体验到自己的出生可能并不是很受欢迎,或者大家很多时候会觉得在多子女家庭中,好像多了一个孩子就多了一点零碎,她体验到是这样的。

如果让她直接去问父母,她父母当然不会承认了,还会说“没有,我们很欢迎、很高兴你的到来”,可是她体验到的不是这样的,她体验后就会有一个大脑的加工编程,然后就成为她生命的主要程序。

每个人都有个程序,这个程序就是生命的前6年在原生家庭中编出的程序,编到这个程序之后就成为我们的主要程序。

那也有可能是你遇到一个老师,这个老师没有很尊重你,或者羞辱你,或者不懂得怎么教育孩子,他用很粗暴的方式对待你,这些关键事件也有可能被编到我们的程序中,成为我们自己的程序。

再举个例子,如果你常常会觉得大家怎么都欺负我,其实并非是到了任何一个场合,别人都只欺负你,而是你内在跑的程序就是这样子——不管别人怎么对我,这个程序一跑,都变成了别人欺负我。

请大家去觉察一下,我们自己是有程序的。

也请大家去检查一下,我们也正在给我们的孩子编程。现在已经很晚了,8点多钟你本来可以看书、看电视、带孩子讲故事之类的,但是你没有,现在你在参加直播,你在学习,所以请大家欣赏一下自己,你是一个多么爱学习、愿意为孩子去投入时间的家长。

你的这些成长,你的这些打开自我的信念,你在自己身上做的工作,同时也会为孩子打开一个更广阔的通道。

第五条,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受原生家庭的影响。


我在原生家庭是怎么体验的,我就会用相似的的方式、相同的方式去对待我的孩子。

这就是原生家庭的影响,而且远远不止这些,我只是把重点拿出来跟大家说。

三、家庭基本三角关系

不管家庭中有多少孩子,都有一个父亲、母亲和孩子的三角关系。

请大家猜猜看,在6岁之前这么重要的时间中,你知道孩子的重要照顾者跟孩子可能会有多少次互动吗?

有专家统计,父母跟孩子之间的互动是超过一百万次的,而且每个互动中都包含好多的模式。在这些模式中孩子就学会了“我是谁”,“我怎么去看待自己”等等。

父母跟孩子之间的三角关系的互动也蕴含着大量的信息。我给大家看一张很有意思的图。

这是一张家谱图,也是在家庭治疗的过程中一定会画的一张图,待会你可以为自己画一张,也可以为你的孩子画一张。

这张图中,方块代表男士,圆圈代表女士。你会看到中间是一个39岁的男性和一个40岁的女性,下面的两个圈圈指的是一个7岁的女孩,两个圈说明非常重要,她就是个主诉的来访者。

你觉得7岁的孩子会是什么原因而需要求助咨询师?大家可能会猜她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有情绪问题、有攻击性之类的。

其实我作为一个家庭治疗师,我是不会跟孩子去解决这些问题的。

我们把这样的小来访者叫做什么?用中文说是替罪羊,用专业术语叫IP,叫索引。

病人是个索引,她是整个家庭的索引,并非她就是一个病人,她是家庭中最弱的一个人,所以所有症状都集中到她。

首先来看看这个家庭中都有哪些人,有39岁的爸爸、40岁的妈妈,这是一个小的家庭,对这个孩子而言是原生家庭。

小家庭是跟爷爷奶奶一起住的,图片中显示是75岁的爷爷和76岁的奶奶,还有到妈妈的家庭,75岁的外公和78岁的外婆。

通过这一张图,你能不能发现家庭中一些很有意思的地方?这个家庭里面,三对夫妻都是女生比较大,男生比较小。

看上去是偶然,其实一点都不是偶然,这就是家庭的传承。对于7岁孩子的爸爸妈妈而言,女生更大可能是他们习惯的一种家庭的模式。

细心的家长可能已经发现了,他们好像都比较晚才生孩子,而且都是独生子女,比如外婆38岁生孩子,奶奶37岁生孩子,7岁小孩的妈妈也是33岁才生孩子。

对于一个三四十岁左右的成年男性女性而言,快到40岁了才生孩子,那是一种什么体验?他们会怎么对待独生的孩子?这里面就已经有好多信息了。

这张图里面还有好多的关系,首先看看小家庭的关系。


爸爸妈妈之间画了一个红色的曲线,打了两个箭头。意思就是他们之间有很多的冲突,而且是相互冲突,不然就不会有大量箭头。

再来看看爸爸跟孩子的关系。

39岁的爸爸跟7岁孩子的关系也是红色冲突线,只不过箭头只有一个,是爸爸对孩子的。

这意味着爸爸会骂孩子、吼孩子、指责孩子,会跟孩子冲突。但是孩子才7岁,没有办法反击。如果跟一个青春期孩子,可能就不一样,不是这个局面了。

我们再来看看妈妈和孩子的关系。

妈妈跟孩子的关系打了三条线,如果你仔细看的话,三条线是什么意思?是纠缠。纠缠是指两个人的很多情感是没有边界的,需要也是没有边界的。

我观察在中国大多数的家庭中,“纠缠”居大多数。因为中国家庭不重视边界。就像土豆泥一样,你和我密不可分。

对于这个家庭,很有意思的是他们的纠缠是妈妈对孩子纠缠,孩子没有对妈妈纠缠,因为他的箭头只打一个。

举个例子,比如妈妈跟爸爸有很多冲突,冲突之后会怎么样?妈妈感到委屈,没有支持,很生气,可能就会跟孩子说“你看你爸怎么这样一点都不体谅人”,或者说“你爸怎么总是不回家之类的”。

家长所有的情绪跟孩子说,会带来什么影响?

在心理学中,我们把这样一种情况称为妈妈把孩子变成了她的“情绪伴侣”。在情绪上,孩子要承担一个“伴侣”的责任,来承接妈妈的情绪。

孩子逃不开这个家,爸爸可以逃走,可以变成工作狂,晚回家。但是孩子往往不行,他只能在家里生存,他没得选。孩子只能承受,对孩子来说压力非常大。

还有一些其他的可能性,妈妈可能会很需要孩子,比如孩子要去玩,妈妈又很需要孩子,这样下来孩子再去玩时,就会想妈妈怎么办?妈妈这么可怜,妈妈这么孤单,我不能去玩,我得去陪妈妈。

孩子想去玩,可他一旦去玩了,又感到很纠结,很内疚。这样他的内心就很拉扯,这个时候妈妈跟这个孩子之间是很纠缠的。

这种纠缠在中国家庭的日常生活中特别常见。但是一旦我们觉察到,就会有好多的机会和新的可能性。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中国家庭。

我们看到了,爸爸那里有一个黑色箭头是往外的,这意味着爸爸有一种动力,是朝外的,说明爸爸不是很想待在家里。

如果站到爸爸的角色里去体会一下,我跟太太吵架了,有很多冲突,她不理解我、不欣赏我,也不尊重我。孩子有很多地方我都看不惯,孩子又跟妈妈黏在一起,如胶似漆,爸爸在家中会有一个朝外的动力。

我们再来看一看爸爸的原生家庭。爸爸的原生家庭由爷爷奶奶构成,爷爷奶奶跟这个小家庭是生活在一起的。

76岁的奶奶跟爸爸之间的关系也是三道线,意味着也纠缠。

你可能会想爸爸都39岁,成家立业了,怎么和母亲的关系还是很纠缠。这在中国家庭中很常见,因为缺少边界。

奶奶可能跟爸爸的纠缠是什么呢?可能是奶奶跟爷爷发生冲突,跟爸爸告状。当奶奶有需要的时候,通常不是爷爷来满足他,而是要让爸爸来满足他。

在奶奶跟爸爸有纠缠的情况下,会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婆媳关系。

婆媳关系看上去是两个女人之间的战争,其实不是,是一个系统的问题,而且跟家庭中的先生是有很大关系的,他越是跟妈妈纠缠在一起,没有边界,越容易导致婆媳之间有问题。

你看75岁的爷爷,也有一个箭头是朝外的,意味着他也是一个工作狂,他有好多动力是在外面的,在家里找不到自己的归属感,得不到欣赏。

大家猜一下,爷爷跟奶奶之间的关系会是怎么样?他们之间可能比较不亲密,比较疏离,还有可能是冲突。不太可能是很亲密的,如果爷爷奶奶很亲密的话,爷爷就不会朝外,同时奶奶就不会跟儿子很纠缠。

这是一个原生家庭的系统,我们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感觉一下所有的家庭问题,最后呈现出来的就是孩子的症状。孩子的问题其实来自于整个家庭。这种家庭模式被传承下来。

这个系统它很复杂,任何一个微小的变化都可能会影响整个系统,也就意味着每个人只要发生一点变化就可以了,不需要翻天覆地,但是整体可能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来看看这个家庭中可能的改变点是什么。

谁的改变动力是最大的?可能是最痛苦的那个人,可能是最灵活的那个人,可能是领导力最强的那个人。

总之谁改变动力最大,我们就从谁入手。

通常在家庭里面,妈妈的改变动力是挺大的。

妈妈要意识到自己跟孩子倾诉这些问题是不合适的,可以跟闺蜜说,可以直接跟爸爸谈,可以去见治疗师等。只要停止跟孩子去倾诉,他们之间的关系就不再那么纠缠,孩子就会轻松。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们再来看看,如果妈妈和爸爸两个人都意识到,我们的关系很重要,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两个人开始修复彼此的关系,这对于整个家庭生态,对于孩子的成长都会有积极影响。

让爸爸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很大,爸爸是孩子心灵的守护神,他有可能就开始回归家庭了,不再训斥孩子。这样一来,孩子小小年纪不需要背负那么大的压力了,整个家庭生态可能也会发生改变。

家庭中所有成员其实都是想要支持彼此的,之所以会有一方决定不再管孩子了,是有原因的,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在孩子刚出生时,爸爸很想参与可是笨手笨脚,也不懂怎么陪伴孩子,妈妈始终不满意,会忽略会指责爸爸做的事情。这时候对于一个刚刚开始投入热情的人来说,他会感到非常沮丧和失望。

第二个阶段,持续不被看到、不被欣赏时,他就会开始愤怒,会觉得为什么你从来都看不到我的好,什么都是你做得好你做的对。会经历愤怒加失望。

第三个阶段,他是会变得冷漠,就是说你做得好,那我就去做其他事情。

如果想把爸爸从外拉回来,更多的参与到家庭教育中来,彼此支持,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要去欣赏他。

如何去欣赏,教大家三点。

第一点是有连接。

想要欣赏一个人的时候,不要暗搓搓地说,不要悄悄地说,要跟他保持连接。比如孩子比较小的时候,你可以看看他的眼睛,有一些手、身体上的接触,保持一些连接地去做这件事情。

第二点是由外而内。

很多家长不太会欣赏孩子,常常会说很浮夸的话,比如“你好棒”,“你好聪明”,“妈妈好幸福”之类的。

偶尔这样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你永远都是这样说,孩子就会想这是真的假的,他慢慢不会相信了,所以你的欣赏需要有具体的一件事,从外界的一件事到内在的一个品质。

比如孩子帮你倒了一杯水,或者帮你拿了一个东西,你看到孩子这样做,感到很体贴被支持,那么你要从外在的一件事着手,来到内在的一个品质。这样就会扎根,而且孩子对自己的内在品质也会深深地认可。

第三点是画个句号。

不是打个冒号或者打个感叹号,省略号之类的。什么意思呢?

当我们欣赏一个人时,不管是你的伴侣还是你的孩子,我们就让欣赏成为欣赏,而不要加一个期待。

比如孩子给你倒了一杯水,你表扬孩子特别体贴,最后来了一句“下次继续”。“下次继续”这就是把一个欣赏变成一个期待了。或者很多时候你会说“虽然这个做得好,但是你今天又被老师批评了...”

大家要好好练习,学会欣赏,当你可以欣赏伴侣,你们的关系就会更好。当你可以欣赏孩子,你们的关系也会更好。

爸爸改变一点,妈妈改变一点,孩子改变他们的关系,任何一方的改变可能就会让家庭系统发生变化。

小家庭独立会让家庭系统变得简单。很多婆媳关系的处理会更轻松,爸爸会跟奶奶有更多边界,奶奶会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好好想想怎么和爷爷相处。

每个人变一点点,这个系统就会开始变起来了。

四、家庭模式的特点

我们再来跟大家讲一讲家庭模式的特点。比如说有人际交互性,有互补性,有竞争性,自动化,有权力,有斗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人际交互性

两个人拿一条毛巾,一个人拿着一头,另外一个人拿着毛巾的另外一头,拽一下,你会发现当一个人往一边拽的时候,另一边也会开始用力,为了把它维持在原位。我们会相互影响。

2、互补性

人际互补性是什么?举个例子,在一个家庭中,通常有一个生病的孩子,还有一个闪闪发光的孩子,一个孩子生病可能得到全家人的关注,然后其他的孩子就需要让自己闪闪发光,然后来得到关注,这就是互补性。

比如说一个特别爱听甜言蜜语的太太,她可能会有一个沉默寡言,从来不表达爱意的丈夫。这绝对不是偶然,这就是系统,这就是系统中的奥秘。

3、竞争性

举个例子,如果我朝你吼,你会想“你怎么可以这样”,然后你就提高嗓门跟我吼,我又继续提高嗓门...

竞争性在家庭治疗里面,有个专业术语叫做“对称升级”。通常这样的家庭都极不稳定,如果是夫妻之间有这样冲突的话,可能最后会以离婚告终。

4、自动反应


再说说自动反应。在家庭中的很多事情上,你明明知道要欣赏孩子,可是你就是做不到,你明明知道表扬他,他就会有更多力量去面对他的学业,可是你最终还是会说出来一些苛责的话。这是为什么?

因为有很多自动化的部分,这个部分跟你的程序有关,比如你是怎么被对待的?你是怎么被编程的?这些都会导致你知道再多,也没有办法落实到行动上。

所以家长需要成长,那些能够学习和成长的家长,他就可以做得更好,然后让自己更有觉知,而不是顺从于自动化。

5、权力斗争


很多时候我们会跟家庭系统中的一些人去进行权力斗争。

比如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家庭系统会非常复杂,因为公公婆婆或自己的父亲母亲会来照顾孩子,他们会问怎么养育孩子,怎么睡觉,怎么拍嗝,怎么喂奶,或者衣服穿多穿少,他们会为各种各样的事情争吵。

他们真的是在为这些事情而争吵吗?并不见得,其实他们是在为“谁在关系中更有决定性作用”而争吵。

我再给大家讲讲家庭系统中的两种模式。

追逃模式


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太太爱听甜言蜜语,然后先生闭口不言,不会主动表达爱意,通常太太就会说“你说嘛,你爱不爱我”。

当太太追着先生要他表达爱的时候,他究竟是能够更自发地去表达了,还是感觉被强迫而更不愿意表达了?他是会离太太更近了,还是他其实想要逃跑?

通常太太只要追,先生就会逃,他永远都给不了她想要的东西,这就是追逃模式,在很多家庭都很常见。

有的时候家长和孩子之间也是这样子的。比如家长希望孩子在大庭广众之下更放松一些,但是当家长命令孩子放松的时候,其实他离放松更远了。

所以命令不能让家长得到想要的结果,而是进入了追逃模式。


循环因果

我做了一张图,A到B,B到C,C又到A。


我举个例子,一个孩子早恋,如果只是普通的早恋就算了,可是很多时候孩子的早恋对象的情况不怎么好。比如一个女孩很漂亮,学习成绩又好,偏偏喜欢了一个小混混。

孩子的这种早恋,其实可能就跟她在家庭里缺少重视和关爱有很大的关系。

孩子越缺少爱,她就越需要外界有人对她好,外界只要有人对她好,她就会觉得“这就是我想要的,终于有人爱我了”。

当一个学习成绩好、长得又漂亮的孩子早恋了,老师和家长会对这个孩子做什么?我们会因此反省吗?我们会给孩子更多的关爱、温暖吗?我们不会的。

我们常常做的事情是批评她、否定她,说教或恐吓她,告诉她“你会毁了自己的一生”……

我们这样做究竟是让这个孩子回来了,还是让她更缺乏爱、关注和认可,更需要外界那个人了?

其实我们进入了循环因果——因为我们对孩子缺乏关爱,导致她去早恋;因为孩子早恋,我们又苛责、批评她;批评又导致她更缺爱了,更缺爱的她就更需要外界那个爱她的人了。

不管是老师家长,还是孩子,每一个人都在非常努力地想要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可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反而造成了一个结果,那就是这个问题迟迟解决不了,而且每个人还成为了问题的一部分。

意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你就可以停止很多行为,看看自己的行为能不能帮助到孩子,如果不能就停止。其实停止后什么都不做,反而是更好的。

五、互动环节

问题1:怎么解决追逃问题?


赵倩:
通常在原生家庭中,我们是看不到自己的模式的,所以解决问题之前要先看到追逃模式。


比如太太追着先生去让他表达爱意,一旦她发现这样是要不到自己想要的爱的,她就可以停止了,转而在自己身上做一些工作。

我是做家庭治疗的,同时也做女性成长,比如女性自我关爱部分的成长。

我认为妈妈在家庭中太灵魂了,太重要了,我会带着女性去做自我成长,她一旦能够更多的自我关爱,提升自己的能量,她就可以不再去向另一半讨要爱,追讨模式就终止了。


问题2:怎么去自动化?


赵倩:
其实也是一样的,你能觉知到自己的自动化才有可能停止,所以先提升自己的觉察能力。


身为父母,其实我们如果能够在自己身上做工作,你的孩子就会幸福,而是会幸福三代。
我们可以做自己,这就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每个人的机会。

我提倡一句话,那就是“60分的妈妈,80分的太太,100分的自己”,少做一点孩子的事情,关键是要有智慧地做,你要知道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哪些做多了反而不好,这些都是需要学习和成长的。


问题3:怎么预防女孩子早恋?


赵倩:
如果家长在家里更多地关爱孩子,让她感受到被重视、被保护,孩子自己是有分辨能力的,她知道什么样是好的,什么样是低品质的爱。

一个被爱包围的孩子,一个自我价值很高的孩子,她非常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反而是那些不顾一切的、被低品质的爱吸引的人,对爱的渴求实在是太大了。

其实所有事情都是这样的。很多家长会抱怨孩子有网瘾,对电子产品过度着迷等等,这些都是和孩子内在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有很大的关系的。

推荐家长一本书,那就是林文采老师的《心理营养》。如果家长能够去满足孩子的心理营养,这个孩子内在就不会匮乏了,他就不需要去对那些低品质的爱趋之若鹜了。所以好好爱孩子、高品质地爱孩子,是最好的预防方法。


问题4:如何解决爸爸爱玩网络游戏对孩子的影响?


赵倩:
首先我觉得爸爸爱玩网络游戏,在中国社会,乃至全世界的社会,这都是很正常的。

第二点就是爸爸爱玩网络游戏,他是娱乐,还是他不顾一切,他对网络游戏有很多的需要。

从这一点也能看到,爸爸在家庭系统中是怎么样的?网络游戏也有可能是一个向外的剪头,他可能是一个工作狂,他也有可能是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有可能是有小三,他的动力是朝外的,这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我建议去画一画你的家谱图,看看你家的家庭动力是怎么样的。

如果你是爸爸,你就可以看看从自己的角度可以做一些什么来让家庭动力发生改变,然后去影响孩子,让孩子有更少的压力,让他更自在、更自由,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和能量放在学习上。

如果你是妈妈,你也看看从自己的角度能够做一些什么样的改变。


问题5:如果原生家庭有缺失,该如何跳出怪圈教育孩子?


赵倩:
哪怕是单亲家庭,其实问题也不大,只要孩子的心理营养是满足的,只要孩子需要的你都给到他了,只要家庭中没有一些压力是去拉住他,我们依然可以教育出好的孩子。
如果你曾经有创伤,你就去为自己做一些工作,比如做一些心理咨询,参加一些个人成长的课程,你慢慢把自己这部分给搞定了,你就不会去影响孩子了。

我个人认为,做父母,成长永远要放在首位。


问题6:家长如何更好地成长,有哪些好方法、好的渠道?


赵倩:
未来春藤就是一个好的渠道,春藤家长学院有那么多好的教育资源。在跟春藤的老师沟通过程中,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棒的平台。

这里面有关于父母情绪管理的,也有关于怎么去教导孩子更好地管理情绪的。

还是那句话,先是有觉知,有觉知才有可能更好地成长,才能看到问题究竟在哪里。
问题7:怎么画家谱图分析家庭动力?


赵倩:
还是刚才我教给大家的,方框是爸爸,圆圈是妈妈,然后年龄写在上面,人画好之后把关系画出来,这就是个很简易的家谱图了。

通过简单的家谱图,就想想我跟爸爸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我跟孩子的关系怎么样?他的动力是朝外的,还是他是可以安心待在家里的,这样就可以简单地评估一下自己的状况。

问题8:如何终结内耗?


赵倩:
我猜这个问题问的是自己,你想要终结它,你想搞定它,你得先知道自己内在正在发生什么?所以先去做一些觉察的工作——看看你有一些什么内耗,你是怎么去内心很挣扎、很分裂的,它们是怎么去影响你稳定情绪的,一定要搞清楚这些事情。
问题9:青春期女孩表达今后不婚不育,需要矫正吗?


赵倩:
不需要矫正,这是很正常的,孩子都会变化的。

我们对待孩子,只需要让她体验到关爱,心理营养是满足的、被支持的,其实就可以了。

你想去矫正,怎么矫正?你批评她、教育她吗?那你就又成为问题了,你就变成循环因果了。孩子会觉得“你看,做父母的就是这个样子,我就更加坚定不婚不育”。

但家长可以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不想结婚、不想生孩子,因为做父母太辛苦,或者她看到的夫妻关系都不是她喜欢的,都不是那么幸福……家长可以带着好奇心去了解一下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