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物。

他有意思在哪里呢?

因为他是一个死过一次的人。但是,不可思议的是,范雎尽管遭受了巨大的耻辱和折磨,他不仅活下来了,还凭借自己分析问题,看清局势的能力,飞上枝头。

从秦国的历史上来说,除了张仪这个人能说会道以外,恐怕能和他一拼的,就是范雎了。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了范雎的列传,根据这段历史,我觉得范雎身上有两个最有特点的地方,可以和大家一起探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咱们先来说第一点,他是个恩怨分明的人。他恩怨分明到什么程度呢?

仇他是必定要报的,假如不报,他可能这辈子都不会甘心。

当然,别人对他好,他也不会忘记,假如有人帮了他,他也会想办法给他人谋福利。

不过,说起范雎的那段辛酸过往史,也真的是不容易。

范雎是魏国人,家境贫寒,生长在草野之间,他想去给魏王谋事,却不得门路。于是,他先在魏中大夫须贾的门下找了一份差事。

有一次,须贾带着范雎前去拜见齐襄王,齐襄王听说范雎这个人很能说,就派人送厚礼给他。

范雎没有收,但是须贾很生气,他觉得范雎是不是私底下和齐襄王搞小动作,谋划什么秘密。

当然,也有可能是范雎他本身的才华太耀眼,须贾心生嫉妒。

因此,须贾回来后,把这事告诉了相国魏齐,魏齐勃然大怒,觉得范雎这个人不能留。接着,他派人狠狠地鞭笞了范雎,把他的骨头牙齿都打断了,然后,又把半死不活的范雎用席子裹起来,扔到了茅坑里。

更意想不到的是,魏齐宴请宾客的时候,他还叫大伙朝范雎撒尿羞辱他。

范雎只好假装自己已经死了,才得以苟活下来。一个叫做郑安平的魏国人因为看到他不忍心,所以把他救出来,带他逃出魏国。

后来,因为秦国的使者王稽来到了魏国,郑安平混进去谋了一份差事,于是,将范雎引荐给了王稽。

王稽觉得范雎这个人不错,就把他带回了秦国。从此,范雎更名改姓,叫自己张禄,世上再无范雎这个人。

想象一下,范雎曾经躺在冰冷的粪池之中,遭受着他人的侮辱和嘲讽,他曾经的上司须贾一句话未说,他的内心该有多么悲凉。

或许,他在那个时候,心底就埋下了对须贾的仇怨,对魏齐的仇怨,甚至对魏国的仇怨。

当然,他的内心也生起另一种声音,这个声音告诉他一定他要往上爬,绝对不再受人凌辱。

范雎跟随王稽来到秦国以后,经过他一系列的政治操作,最终他成为秦昭襄王的心腹,整个秦国除了君王以后,最有权势的人。

他是怎么爬上去的,我们先缓缓再说。我们先说一说,他有了权力荣耀以后,他是如何对待昔日的仇人和恩人的。

有一回,须贾出使秦国,范雎听说了这件事,他就乔装打扮一番,偷偷来到了须贾的住处。

须贾看到他很惊讶,他以为范雎早就死了。见到故人,须贾还是很高兴的,可能他早就不记得自己对范雎的所作所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看到范雎穿得这么寒酸,就给了他一袭袍子,老兄,真是难为你了,害你到秦国受苦了。

然后,须贾就问范雎现在在哪里做事,范雎告诉他自己在相国张禄底下当差,须贾想那正好,自己刚好要去找他,不知道能不能麻烦范雎引荐自己。

范雎说没问题,跟我来吧。来到府中,听到下人议论,须贾才知道,原来范雎就是相国张禄,他吓得屁滚尿流,连忙跪下谢罪。

范雎哈哈大笑,问他,自己到底错在哪里?

须贾估计是吓怕了,直说自己罪该万死。

于是,范雎就一条一条列举出来告诉他,他到底错在哪里。

第一,当初,须贾诬陷他与齐人通奸,害他受了刑罚,被扔进茅厕。第二,魏齐鞭打他时,须贾作为顶头上司没有为他说一句话。第三,魏齐将其扔进茅厕后,须贾还跟着大伙一起羞辱他。

从范雎说出的这番话,可以见得这些年,范雎从未忘记过那些的不堪往事。他始终记在心里,等待报仇的时机。

但是,因为须贾还见到故人时,送了范雎一声袍子,好歹还有那么一丝温情,所以范雎没有要了他的性命。

后来,范雎在邀请宾客吃饭时,使劲羞辱了须贾才放他回去。

当然,他对恩人王稽和郑安平也是有所回报的,他向秦昭襄王举荐并提拔了他们。王稽做了河东守,郑安平做了将军。

司马迁说:

“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恩怨分明四个字在范雎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可能也是范雎此人本身的一个特点,不得不说,他也是有大能耐的人。

就好比当初司马迁遭受了宫刑,艰难困顿中苟活下来该有多难。

范雎很明白,自己已经死过一次了,没啥好怕了,他决定在粪坑中爬起来,重新去寻找自己的一条生路。

他本身的确是一个聪明人,但是,也或许是这些过往的经历,让他对人性看得特别透彻,所以,他能够博得秦昭襄王的心。

那么范雎是怎么一步一步爬上去的呢?

这也是一段值得提说的往事。

首先,范雎到了秦国以后,一开始也是不得志的,秦王厌烦了辩客,他也没有办法啊。

但是,范雎对当时整个秦国内部,以及整个国际形势都是非常了解的,说明,他一直在观察,寻找突破口,并且,他私下里做足了功课。

那时,秦昭襄王在位36年,秦国攻下了楚国的鄢城和郢城。另外,秦国也经常骚扰周围的韩,赵,魏三个国家,所以有很多说客来找他,他已经听烦了。

就是说,他在国际军事上是有所突破的,但是又好像很难再进展了。

然后,秦国内部,宣太后执掌朝政,他的亲舅舅穰侯,以及两个同胞弟弟泾阳君,高陵君都有军事大权,所以,秦昭襄王的地位很尴尬。

另外,穰侯不仅有军权,还有封地,他通过讨伐别的诸侯国,滥用私权,为自己的封地谋福利。所以,秦昭襄王也很为难。

不过,范雎看清了局势,他意识到这是他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他就上书给秦王,言辞非常诚恳。

意思就是说,告诉秦昭襄王自己一心就是为秦国考虑的,我这个人命贱不足惜,但是假如我提的意见,正好对您秦国有用,如果您错过了,那不是太可惜了吗?况且您拒绝了我,但是将我引荐给您的那个人,一定会很伤心的,您这样做也不太好,是吧!

秦昭襄王一看,哎,这个人还挺有意思的,那要不就见见吧。

然后,范雎就进宫了。他或许是怕见不到秦王,于是就在那里大声嚷嚷,秦国没有秦王,只有太后和穰侯!

或许,范雎这么做,这也是赌一把。因为,他这样一个普通人见到君王太难了。

假如秦昭襄王有心的话,他说的这些话可能就会被听进去。

果然,秦昭襄王就注意到他了,他将范雎请到了宫殿里面,询问治国的策略。

当时,秦昭襄王还是悄悄的问他的,他估计也很害怕,也许,宫里就有太后等人的眼线,怕走漏了风声。

秦昭襄王就问了范雎先生有什么看法,可是范雎也很奇怪,摇摇头,就不说。

秦昭襄王就着急了,是你说要来的,你来了又不说,那是什么意思嘛。

范雎又是一番肺腑之言,说得秦昭襄王心里像进了一道光。

他说,

“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迷惑,无与昭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

他告诉秦昭襄王,我现在不知道您是什么样的心思,我怎么可以随便乱说,谁知道您一不高兴,也许我明天小命就没了。

当然,我这种贱命,死了就死了,没什么好可惜的。但是我告诉您,您现在的情况,因为处在深宫之中,很多事情看不清楚。一方面您害怕太后的威严,另一方面,您身边阿谀奉承的人太多,真心难辨。这种情况,是非常危险的,搞不好国家社稷都没了,您这个位子也没法坐了。

这段话应该是讲到秦昭襄王的心坎里去了,他心里郁闷的点也就是在这些方面之上,他知道范雎分析得没有错,所以,这个人正是他想要的人。

秦昭襄王听了范雎的话,心里激动得不得了,拉着范雎的手不肯放。两个人你拜我,我拜你,推脱了好一番。

受到了秦昭襄王的信任以后,范雎才开始逐渐切入重点。

但是,很多事情也不是能一步到位的,也得一步一步走,首先,秦国内部的环境很复杂,还不能随便动,那么外部的环境相对简单一点,我们就从简单的地方来,一点点解决问题。

接着,范雎就向秦昭襄王提出了“远交而近攻”的政策。

就是对于远的国家,我们就交好,对于近的国家,我们就攻打。

为什么这样做呢?

想一下,假如你带着士兵去攻打远的国家,如果带的士兵少了,那么,这个远的国家根本打不下来。如果带的士兵多了,那么,自己国家的实力必定就弱了,此时,周边的诸侯很可能会趁虚而入。

倒不如我们先与齐国交好,将其他的诸侯国夹置在其中。然后一一攻打他们的土地,最后再来啃齐国这块硬骨头。

秦昭襄王觉得很不错,就用了范雎的办法。后来,魏国,韩国的很多地方都被秦国攻打下来了。

接着,范雎又把目光转向了国内,因为他说:

“善治国者,乃内固其威,而外重其权。穰侯使者操王之重,决制於诸侯,剖符於天下,政适伐国,莫敢不听。战胜攻取则利归於陶,国弊御於诸侯;战败则结怨於百姓,而祸归于社稷。”

意思是说,君王治理国家,想要内部稳定的话,首先自己要有威严,而且权力要把控在自己手中。

但是,现在您的舅舅穰侯因为军功很大,所以手中权力巨大,他去攻打别的国家,有好处了就私藏进自己的口袋,如果失败了就怪罪到别的诸侯,甚至让老百姓来承担战败的后果,长久以来这肯定是不利于国家社稷的。

秦昭襄王觉得非常有道理,所以后来把穰侯,太后等一党人都除掉了,范雎自然而然成为秦王身边最有权势和地位的人。

从被人诬陷,跌落人生低谷,又爬上权力的枝头,范雎完美完成了蜕变。

范雎能实现这一目标,这与他本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他不是一个容易屈服的人,他有一个坚毅的向上攀爬的心。

另外,他也有卓越的眼光和头脑,他知道秦昭襄王想要什么,他心里的心病是什么,所以,他能够戳到他的要害,并给出解决的方法,这才是范雎的厉害之处。

这就好像,我们平常在职场里面混,我们如何跟领导相处,态度太冷漠肯定没有用,但是一味讨好也没有用,你要仔细分析形势,知道他心里的想法,切中他的要害,说出他的心声,或许,他才会信任你,然后给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