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老师,送您一朵小红花!”昨日,武昌理工学院城市建设学院教师焦冰收到了学生吴甜亲手编织的小红花。原来,两三年前,焦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开设了编织课,不少同学在课余时间养成了“编织”的习惯。焦老师说,“匠人精神不仅是一种热爱,更是一种传承和创新。”

“我这还差一股梅花扣就做好了”“帮我扯一下这根线条,它要掉了”“焦老师教咱的扭加针是怎么操作的来着”……在武昌理工学院的一间学生寝室里,同学们没有打游戏,没有刷剧,也没有睡懒觉,而是聚在一起探讨着老师“课堂”上教授的编织技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学口中的焦老师是该校城市建设学院建筑系教师焦冰,她自2018年开始自学并自费组织开展“编织课”,教授学生编织技艺,利用课余时间丰富学生们的“第二课堂”,到如今已有三个年头,就连疫情在家那段日子也不曾间断。

没有固定的教学场地,没有连贯的学习时间,前来学习编织的同学全凭着一腔热爱,从一开始基础的线和针的拿法学起,慢慢过渡到各种针法的练习,再继续到收缝边的方法、接合方法、缝合方法、挑针方法、扣眼等的各种更高难度挑战。

在这期间,焦老师利用零散的课余时间进行教学,目前她个人编织作品已有100余件,学生的作品有30余件,除了毛衣之外,还有各式各样的针线小玩意儿,如玩偶、小提包、钥匙装饰……

“同学们一开始零基础学习编织的时候,都纷纷感慨比专业课还难,看着好像会了,但是拿到手里就不知所措了,手完全跟不上脑子的感觉。”焦老师回忆起一开始教授学生编织时哭笑不得的场面。

令她印象最深的一次编织课是在一次教授绕线这一技巧时,学生们选了三种不同花色的线材,需要几个人一起有条不紊地绕才能将三种不同花色的线均匀地绕成一团,这一过程不仅考验耐心和细心,更是对团队精神的一种考验。最后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齐心协力下顺利完成,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团队配合的意义。

“编织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只有靠时间去慢慢打磨,我们做其他很多事也是如此。”焦老师经常在编织课上这样教导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该校工程造价专业大三学生吴甜说道:“忙碌的课程学习和其他工作安排,能留出时间来跟着焦老师学习编织,真的是真爱,经过长期见缝插针的学习,我现在已经能自己打一条围巾了,收获颇丰。”学生李明真说:“专注于编织这一过程是一个非常享受的事情,我们都在忙忙碌碌过着自以为很充实的生活,何尝不让心灵停下来慢慢感受一下喧嚣中这一份宁静的美好。”

据了解,焦老师的学生主要是学建筑学或建筑装饰专业的,编织这一技艺与他们的专业课有着很多共通的地方,他们需要经过独立思考摸索、实践、提出编织设计草图、提出配色方案,完成设计;甚至之后学的难度大了,还需要进行“尺规作图”,这都是专业课的延伸和实践的过程。

“人生遇到困境的时候、感到孤寂的时候,拿起针和线慢慢地织起来,一点点把苦恼、困惑都编织进去,一切都会抚平了,等到充满了力量,再继续前行。”焦老师说,“编织课”这一“第二课堂”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传递着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着匠人精神,也在磨炼着学生们的性格,进一步促进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朱威龙 刘明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