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秦赋》中张鲁一饰演“秦始皇”

随着一部《大秦赋》的热播,“秦始皇是否为暴君”也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焦点。

2021年元旦当天,著名历史学家、武汉大学资深教授冯天瑜发表了一篇《“史剧”与“史观”》的文章,对《大秦赋》美化秦始皇的形象进行了批判。

这篇文章认为,秦始皇作为“暴君”,这是历史评价,是“既定事实”,我们不能“开历史倒车”,不能“扭曲历史”,不能“歌颂暴君”。

武汉大学冯天瑜教授批判《大秦赋》

但是也有一些反对者,他们认为,秦始皇被骂为“暴君”,是后世文人的“栽赃”,真实的秦始皇并非如此。

纵观历史,横看网络,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争论确实非常激烈,针锋相对。不过我认为,要真正回答好这个问题,必须“回到历史中去”,“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那么,历史上,究竟是哪些人在“批判”秦始皇,将他骂为“暴君”呢?我们梳理一下历史,就知道这些言论背后的原因了。

所有评价秦始皇的人,我们基本上可以分为六类:秦始皇“身边的人”、古代“帝王”、古代“文人”、古代“权臣”、古代“学者”、现代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始皇画像

第一类:秦始皇“身边的人”

秦始皇身边的人包括三类,一类是以尉缭、卢生为代表的“批评者”,一类是以王绾、李斯为代表的“支持者”,一类是以陈胜、吴广为代表的“造反者”。

1.尉缭眼中的“秦王”:

尉缭眼中的秦王是这样的:

“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

虽然尉缭认为秦始皇“少恩而虎狼心”,但他的这段话看似在批评秦始皇,其实相当于是在称赞秦始皇的雄才大略:秦始皇长相粗犷,野心勃勃,尉缭作为一介平民,他竟谦卑相待,常常甘居尉缭之下,可见这个人志向远大,如果他要是统一了天下,那么天下人还有谁能于其抗争呢?都只能成为他的俘虏了。

尉缭本是魏国人,到秦国来追求事业,谋求发展,当时还是秦王的嬴政非常尊敬他,把尉缭看得很高,每次接待尉缭时在服饰、饮食等方面都一模一样,刻意地和尉缭保持“平等地位”。

但尉缭心知肚明,自己无法和秦王真正“平等”,他从中看到了秦王的野心和魄力,感到了秦王是一个从未见过的“可怕之人”,最后决定离开秦王。

秦王知道尉缭逃走后,特意把他找回来,诚挚地挽留他,还让他做了秦国的“国尉”一职。“国尉”是战国时秦国的一种官职,秦统一以后改称太尉,为全国最高的军事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

被丑化的秦始皇画像

2.卢生眼中的“秦始皇”:

卢生眼中的“秦始皇”是这样的:

“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卢生,燕地术士,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算命先生”。卢生认为秦始皇为人“刚愎自用”,因害怕被处罚,就和另外一个人商量逃走。

卢生为什么“害怕被处罚”?好端端地,秦始皇为何会处罚他呢?

原来,卢生在秦始皇面前撒过各种谎言,例如他说灭秦国的敌人是“胡”,于是秦始皇派了蒙恬带着30万大军北上“抗胡”。

卢生还骗秦始皇说可以找到“长生不老之药”,于是秦始皇给他人力、物力、财力,让他去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卢生出去之后就没有回来,逃走不说,还在民间宣传秦始皇的“残暴”,鼓动民间“造反”。

秦始皇知道后当然非常生气,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当时的情况:

“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

秦始皇这段话说得很明白,他本来就很尊敬卢生,并厚待卢生,是卢生“背叛”了他。卢生不但逃走了,而且还在民间散布秦始皇的坏话,传播秦国灭亡的谣言。

秦始皇就算能够原谅卢生背叛于他,但是也无法原谅卢生在民间散布秦国灭亡的谣言。所以,才引发了秦始皇“焚书坑术”。卢生,就是这样作为“术士典型”被坑杀了的。

《南越王》中唐国强饰演“秦始皇”

3.王绾、李斯眼中的“秦始皇”: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初,王绾、李斯等人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卢生曾批评秦始皇“以为自古莫及己(认为自古以来没有人能赶上自己)”,但实际上,这种“五帝所不及”的说法并不是秦始皇自己的,而是王绾、李斯等人最先提出来的。

当然,王绾、李斯等人的评论我们可以“不足为信”,因为王绾、李斯等人当时正在秦始皇手下做官,而且是“丞相”这个级别的大官,我们完全可以说“他们的言论可能有阿谀奉承之嫌”。

但是,2000多年过去了,用我们今天的眼光再来审视王绾、李斯的这段话,难道真的一点道理都没有吗?难道全是“阿谀奉承之言”吗?

中国古代历史上一共83个王朝,历经494位皇帝,试问,有几个皇帝建立了像秦始皇一样的功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始皇统一天下

4.陈胜、吴广眼中的“秦始皇”:

陈胜、吴广都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他们没有直接评价秦始皇,但是他们用“造反行动”评价了秦始皇。

留给后世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陈胜的那一句名言“天下苦秦久矣”,意思是“天下百姓受秦朝统治、逼迫已经很久了”。

由此可见,陈胜、吴广眼中的秦始皇,基本上是属于“暴君”形象。必须是“暴君”形象,如果不是,那么他们造反就没有理由了。

事实上,陈胜本来就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其证据有三:

一是小时候就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说明想寻求“发达”;

二是服役时装神弄鬼,在鱼肚子里面放“帛书”,半夜三更安排人学狐狸叫“陈胜王”

三是假冒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篡夺军队指挥权。

陈胜、吴广造反,是后世文人批判秦始皇的主要证据之一。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漫画

第二类:古代“帝王”

在所有评价秦始皇的人当中,有几位“帝王”的评论尤其值得关注。

后世“帝王”当中,有历史记载、评价过秦始皇的主要有两位:一位是汉高祖刘邦,一位唐太宗李世民

1.刘邦眼中的“秦始皇”:

刘邦,大汉王朝的建立者。可以说,这个曾经的秦朝子民,游手好闲的泗水亭长,基本上是“窃取”了秦始皇的帝国。

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大部分延续和保留了秦王朝的帝制。此所谓“汉承秦制”,虽略有所改,但在汉武帝以前的中央行政体制,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

按理说,从“大秦帝国”的根基上,建立起了“大汉帝国”,刘邦应该全力批判秦始皇的“暴政”,因为只有批判“暴秦”,“仁汉”的地位才能够得到巩固。

但是,刘邦虽然窃取了秦始皇的帝国成果,但他从来没有“批判”和“抹黑”秦始皇。

《史记》记载,秦始皇出游时允许百姓围观,当时的刘邦正挤在围观队伍中,他亲眼目睹过秦始皇出游的仪仗阵势和帝王风采,然后慨叹道“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由此可见,刘邦眼中的秦始皇可以称得上“大丈夫”,这是“称赞”“羡慕”之语,而非“批判”“抹黑”之言。

有人说,秦始皇是刘邦的“超级偶像”,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形象生动,颇为在理。

汉高祖刘邦画像

2.李世民眼中的“秦始皇”:

历史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这样评价过秦始皇:

“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汉武骄奢,国祚几绝。”

这段话说得很明白,“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李世民指责秦始皇“暴虐”,所以导致到“秦二世”儿子这一代就灭亡了。

但是,研读历史我们不能“断章取义”,联系文章的上下文,才能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历史。

细心的读者也会发现,李世民在批判秦始皇的同时,连汉武帝也一起批判。这就显得“非同寻常”了,原因何在?

李世民的这段评价出自《贞观政要》,我们来看看原文语境:

“贞观十二年,疏勒、朱俱波、甘棠遣使贡方物,太宗谓群臣曰:“向使中国不安,日南、西域朝贡使亦何缘而至?朕何德以堪之?睹此翻怀危惧。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汉武骄奢,国祚几绝。朕提三尺剑以定四海,远夷率服,亿兆乂安,自谓不减二主也。然二主末途,皆不能自保,由是每自惧危亡,必不敢懈怠。惟藉公等直言正谏,以相匡弼。若惟扬美隐恶,共进谀言,则国之危亡,可立而待也。”

这段话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贞观12年,疏勒、朱俱波、甘棠等几个西域小国上贡,李世民突然联想到了汉武帝这样平定西域的君王。用秦始皇、汉武帝作为“反面教材”,来警示自己不要犯前人的错误。

结合当时灭东突厥,灭土谷浑,征高昌国、高句丽的大背景,李世民其实是在不停地告诫自己秦始皇汉武帝时期的秦汉虽然强大,但是穷兵黩武的话都可能亡国,更别说此时的唐朝,所以收拾西域尤其是高昌要再等两年。

由此可见,李世民抨击秦始皇“暴虐”,实际上是为了借用前人亡国的历史教训来警示告诫自己,不要重蹈覆辙。

秦始皇只是临时作为“暴虐”形象,被李世民利用而已;李世民并没有真正系统地、全面地评价过秦始皇。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第三类:古代“文人”

后世文人对秦始皇进行评价的人其实也不多,比较典型的是贾谊、李白柳宗元。一个是政论家,一个是诗人,一个是文学家。

1.贾谊眼中的“秦始皇”:

贾谊在《过秦论》中如此评价秦始皇: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这一段是从“统治”的角度,说明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对老百姓进行“严酷统治”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这一段是从“为人”的角度,说明秦始皇“废王道”“立私爱”,使用酷刑,是“暴虐”统治的始祖。

很显然,贾谊是从“仁义”和“王道”的角度来评价秦始皇的,为什么贾谊要用“仁义”和“王道”的评价标尺呢?

实际上,贾谊的《过秦论》是写给汉文帝看的。西汉之初,刘邦虽然“汉承秦制”,但是他并没有采取“郡县制”,而是采取了“分封制”,结果导致汉文帝时期各种矛盾的日益激化。

这些矛盾包括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也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民族之间的矛盾,等等。

为了调和各种矛盾,使西汉王朝长治久安,贾谊写《过秦论》用秦王朝灭亡的故事来告诫汉文帝,建议施行“仁政”,以避免老百姓起义造反。

说到底,贾谊的《过秦论》,名为“论秦之过”,是为“昭汉之过”。所以,秦始皇被贾谊称为“暴虐”,是出于自己的政治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贾谊画像

2.李白眼中的“秦始皇”:

李白曾经写过组诗《古风五十九首》,很有名气。其中第三首就是《秦王扫六合》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氏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李白的《秦王扫六合》,全面的评价了秦始皇的功与过。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

第一,写出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勃勃雄姿与赫赫声威;

第二,记录了秦始皇劳民伤财、挥霍恣肆、妄想长生的荒唐行为;

第三,抒发了诗人对秦始皇悲惨命运的嘲讽和哀伤。

在封建时代,李白能够如此全面、客观的评价秦始皇的功与过,纯属不易。

李白是纯粹的文人,和贾谊还是有些区别,贾谊虽也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但是他也有政论家的身份。

作为文人代表,两人的身份背景不同,其观点、态度也不尽相同。

大诗人李白

3.柳宗元眼中的“秦始皇”:

柳宗元,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人”。

柳宗元评价秦始皇最为著名的文章,莫过于《封建论》

柳宗元说: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封建论》这篇文章中,柳宗元系统而深刻地分析了“分封制”的缺点,肯定了“郡县制”的优势。主要观点包括:

①封建制的产生,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秦王朝灭亡原因在于“政治”,在于“人祸”,而非“郡县制”制度的缺点导致;

③汉朝时期诸侯国叛变,再一次证明了秦国“郡县制”的正确;

④“郡县制”不让地方官员专权,中央有治理百姓和财务管理的统一制度,这是正确的;

⑤汉朝诸侯王权力过大,是导致战乱、祸害百姓的根本原因;

⑥废除“分封制”,以天下为公,是从秦朝开始的。

通过仔细研究柳宗元的《封建论》,我们从制度上对“郡县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柳宗元用对比手法,将汉朝的“分封制”和秦朝的“郡县制”做了详细的对比,结果是“郡县制”取胜。

后世历朝历代,都效仿秦始皇的“郡县制”对国家进行中央集权管理,只是不同时代,有不同程度的矫正、补充和发展而已。

柳宗元的《封建论》,没有回避秦始皇的“暴政”问题,但更多是客观地评价和肯定了秦始皇对后世“国家政治制度”的贡献。

柳宗元画像

第四类:古代“权臣”

这里所谓的“权臣”,就是在政坛上非常有影响力的人,也包括一些“权力极大”的人。

在这里,我们列举“主父偃”“张居正”为例,看他们是如何评价秦始皇的。

为什么我们要选“主父偃”和“张居正”?

因为他们在后世的朝廷中为官,一方面可以直接管理国家,另一方面还可以亲自向皇帝建言献策。

因此,他们的言论很有代表性。

1.主父偃眼中的“秦始皇”:

主父偃,汉武帝的宠臣之一。早年出身临淄,但并未受重用,到长安后被汉武帝亲自接见。后来连升四次,得到汉武帝的破格任用。

主父偃在朝廷充当汉武帝的顾问,对当时的政治颇有影响。

主父偃曾经这样评价秦始皇:

①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②务胜不休,欲攻匈奴,……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饟,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

第一句话,肯定了秦始皇的功劳,叫做“功齐三代”。

第二句话,指出了秦始皇的过错,让老百姓疲惫不堪,社会生产凋敝。

从主父偃的评价来看,秦始皇有功有过,他分析了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从语言文字和篇幅来看,对秦始皇的 “批评”比“肯定”要多。

但实际上,主父偃还非常崇拜秦始皇,这从主父偃的政治观念就可以看出。

一方面,他建议汉武帝效仿秦始皇那样统一天下,归化蛮夷;

另一方面,他提倡“推恩令”,这也是在刘邦施行“分封制”弊端下进行了一次改良和补充,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大汉天子》中王刚饰演“主父偃”

2.张居正眼中的“秦始皇”:

张居正是明朝万历皇帝的“内阁首辅”,从这个身份来看,他是一个真正的“权臣”。

张居正曾经这样评价秦始皇:

“三代至秦,混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周王道穷也,其势必变而为秦,举前代之文制,一切铲除之,而独持之以法。西汉之治,简严近古,实赖秦之驱除也。惜乎扶苏仁懦,胡亥稚蒙,奸宄内发,六国余孽尚存。因天下之怨,而以秦为招,再传而蹙,此始皇之不幸也。”

张居正这段话也有三个意思:

①认为从秦朝开始,“独持之以法”,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依法治国”;

②西汉初年之所以能够实行“黄老之治”(简严近古),原因在于秦朝做好了铺垫;

③很惋惜秦始皇的基业未能延续,昏庸无能的“秦二世”又碰上了“六国余孽”。

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实际上就是在帮助万历皇帝执政。换句话说,张居正对秦始皇的评价基本上是站在“执政者”的立场,不吹不黑,客观评价。

张居正画像

第五类:古代“学者”

秦始皇之后,有很多后世学者对秦王朝和秦始皇进行了评价。这些学者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历史学家”,包括司马迁、班固等历史学家;一类是“文化学者”,包括严安、李贽等的文学侍臣。

1.司马迁、班固眼中的“秦始皇”:

司马迁著《史记》,班固著《汉书》,两人都是鼎鼎有名的历史学家。

司马迁如此评价秦始皇: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始皇既立,并兼六国,销锋铸鐻,维偃干革,尊号称帝,矜武任力。”

由此可见,司马迁评价秦始皇的语言非常“委婉”,没有明显的“强烈批判”之语,感情上倾向于秦始皇功绩的记录。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班固是如何评价秦始皇的:

“至于秦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日县石之一。而奸邪并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

从班固的评价中,你也完全看不到“暴君”秦始皇的形象。相反,他还提到了秦始皇亲自审理批阅文书,往往夜以继日,加班加点。这说明,秦始皇的一个非常“勤政”的皇帝。

总体而言,作为历史学家的司马迁和班固,言辞用语肯定是非常谨慎,非常讲究的,他们对秦始皇的评价具有很大的代表性。

司马迁画像

2.严安眼中的“秦始皇”:

严安,是汉武帝的“文学侍臣”。汉武帝对严安的印象是“相见恨晚”,足见得严安的才华。

严安曾经这样评价秦始皇:

“秦王蚕食天下,并吞战国,称号皇帝。一海内之政,坏诸侯之城。销其兵,铸以为钟虡,示不复用。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乡使秦缓刑罚,薄赋敛,省徭役;贵仁义,贱权利;上笃厚,下佞巧;变风易俗,化于海内;则世世必安矣。当是时,秦祸北构于胡,南挂于越,宿兵于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行十余年,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

严安的观点很独特:

一方面,他认为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薄赋敛,省徭役;贵仁义,贱权利;上笃厚,下佞巧;变风易俗,化于海内”,这是在称赞秦始皇统一天下,结束战乱的功劳;

另一方面,他也指出了秦始皇的“过失”,在于“南北同时用兵”,北方蒙恬领军30万,南方赵佗领军50万,这加大了老百姓徭役的负担。

严安对秦始皇的总体评价是“穷兵黩武”,严安也是用“仁政”来劝谏汉武帝不要光顾着“开疆拓土”,要重视“休养生息”。

秦始皇塑像

3.李贽眼中的“秦始皇”:

李贽,明朝嘉靖年间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李贽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孔子对人们的思想禁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从他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观察和评价来看,他的这些观点直到今天来说,仍不失为“远见”。

李贽曾经这样评价秦始皇: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祖龙是千古英雄挣得一个天下。”

对于秦始皇,李贽亮出了两个观点:第一,称秦始皇是“千古一帝”;第二,对于秦始皇,后世人们“不可轻议”。

明代思想家李贽

第六类:现代人

上面罗列了颇具代表性的古人对秦始皇的评价,那么现代人是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呢?我们也找了四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夏曾佑、鲁迅、梁启超、毛泽东。

1.夏曾佑评价秦始皇:

夏曾佑,近代诗人、历史学家、学者。他对今文经学、佛学有精深的研究,对乾嘉考据学和诗文有相当的素养。

夏曾佑如此评价秦始皇:

“有为汉一朝之皇帝者,高祖是也;有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者,秦皇、汉武是也。”

这句话是说,秦始皇、汉武帝,都是皇帝当中的皇帝。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高吧?

2.鲁迅评价秦始皇:

鲁迅,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巨大。

鲁迅评价秦始皇:

“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的思想的……但是结果往往和英雄们的预算不同。始皇想皇帝传至万世,而偏偏二世而亡,赦免了农书和医书,而秦以前的这一类书,现却偏偏一部也不剩。”

鲁迅的这段话,其实可以作为反驳秦始皇是“暴君”观点的证据。

大文豪鲁迅

3.梁启超评价秦始皇:

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学者。他在学术界具有极高地位。

梁启超评价秦始皇:

“秦始皇宁为中国之雄,求诸世界,见亦罕矣。其武功焜耀众所共知不必论,其政治所设施,多有皋牢百代之概。”

这段话也是肯定秦始皇的“百代之概”的历史功绩。

4.毛主席评价秦始皇:

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他老人家评价秦始皇的那首诗《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非常闻名,但这里我想引用他评价秦始皇的另外一段话来作为论据:

“孔孟是唯心主义,荀子是唯物主义,是儒家的左派。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荀子代表地主阶级。又说: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说空话。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

在这段话中,毛主席将秦始皇和孔子对比起来评价。他认为孔子“只说空话”,秦始皇才是“做实事”的人。

同时,毛主席还揭露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历史的有一个真相: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

不愧是领袖!他的这种眼光是多么的深刻和犀利!大家虽然在口头上批判秦始皇,但是做起事来,还必须得用秦始皇那种思维和方法。

伟大领袖毛主席

值得注意的“几个细节”:

上文我梳理了十多个人物对秦始皇的议论,还原了历史人物对秦始皇的真实评价。通过梳理、对比,我们也发现了“几个细节”:

1.历史人物中大部分人对秦始皇持“肯定”“称赞”态度;对秦始皇持“否定”“批判”态度的,主要集中在“秦末”和“西汉”。包括尉缭、卢生、陈胜、吴广、贾谊、主父偃、严安等人。唐太宗李世民是批判秦始皇的少数皇帝之一。

2.时间离秦朝越久的朝代,对秦始皇的“肯定”“称赞”程度越高;同时,在古代文人中,也并不全是批判秦始皇的。像李贽、夏曾佑对秦始皇的评价就“极高”,而柳宗元、鲁迅、毛主席等人,对秦始皇的评价则是既深刻,又客观。

3.大部分批评者并没有专门针对“焚书坑儒”进行批判。后世人们批判秦始皇的内容,主要是“大搞修建”,包括修建万里长城和阿房宫。大部分评价者能够区分“坑术”和“坑儒”。

4.其他“鲜为人知”的几个细节:

①秦始皇手下集中了一大批政治、军事人才,包括来自六国的“客卿”;

②六国国王多次与秦约盟,又多次背叛秦国,证据“请为藩臣,已而倍约”;

①秦始皇曾经对老百姓发放粮食,证据“赐黔首里六石米,二羊”;

② 秦始皇亲自查看批阅文书,经常熬夜加班处理政务,证据“昼断狱,夜理书”。

秦始皇铜像

结束语:

人们通常说“是非功过后人评说”,不错,秦始皇究竟是不是“暴君”,是要留给后人评说。但后人评说也要客观、公正,符合历史。从历史记录来看,后世对秦始皇的评价大部分都是较为客观的、公正的。秦始皇的确有“过”,但是因此而说他就是“暴君”,这与历史不符!

秦始皇被誉为“千古一帝”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