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重视自己的修行,并不断以儒释道三教的修习法门来要求自己,希望自己越发精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佛门“六度”的智慧,在于对修成正果的涅槃水晶球,做多角度、全方位的立体进取。在这种多角度,全方位的立体进取中,“禅定”度散乱的智慧之光,竟是那么的饶有奇彩。

“禅定”的作用,在于度脱修持者心猿意马,刹那刹那,妄想纷纷,思想不容易集中的散乱之心。

“禅定”有静虑、寂照的意思,和“三摩地”的定义相通,即从默处观照,摆脱散乱,克服浮躁,以求彻悟而获大智。由此看来,如把“禅定”称为明心见性的收心彻悟法,也无不可。

禅定有世间禅定、出世间禅定、出世间上上禅定等多种多样,如世间禅又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这是一种专门学问,内容博大精深,汪洋宏阔,非但为佛门的修行之士所垂青,亦且为古往今来的知识界所津津乐道。

坐禅入定,往往采取跏趺而坐的形式,并从此摄心人定,趋于理想上的真正境界。然而坐禅修习禅定是禅,不坐禅修习禅定同样是禅。当年禅宗

六祖慧能大师就认为:“禅不在座。”此禅不是那禅,而此禅又通于那禅。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一个人不管是行,是立,是坐,是卧,只要能够做到摄心入定,把心念注于一境,明心见性,使此心彻底入于清凉世界,忘却红尘万缘的纷扰,便对于禅定之道,思过半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这种只要自心清净,见性成佛,行立坐卧,莫不是禅的禅,佛门称之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禅。这是因为:对于度脱散乱,忽然彻悟,不着一物境界的取得,不是语言文字所能够解释明白的。

既然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那就岂非不着边际,使人难以悟入?为此,素有方便法门之称的一指头禅,就在佛门中传了开来。

相传唐朝金华有个出家人,因为惯常爱念俱胝佛母陀罗尼,所以取法名为俱胝。那一日,俱胝被一个远道而来参问的比丘尼问倒。事后,有杭州天龙和尚到庵,俱胝就向他礼迎参问,不料,天龙默然不语,只竖起一个指头了事。

俱胝和尚见他这么竖,心里当即彻悟。此后,凡是有人向他参问,他就总是举起一个指头,别无他言。

后来,俱胝门下有个童子,人们只要向他问禅,他也照着俱胝模样,伸出一指。不久,别人传话给俱胝说,这童子也通佛法。俱胝听说这件事,就藏起一把刀子问童子道:“听说你会佛法,不知是否这样?”童子说:“是这样的。”

俱跃又问:“如何是佛?”童子即便竖起一个指头。不防俱跃忽然用刀砍断童子指头,正当童子哭叫着出去时,俱胝把他唤回又间:“如何是佛?”

童子习惯性地举指而不见指头,当即豁然大悟,比起从前来,又深了原来,天龙一指头禅的精义,在于对干差万别的大千世界,用“万法归一,制心一处的深意来示人以悟。

制心一处,就是集中思想,不被私欲的境风动摇,久久成熟,从而使精神上那种潜在的光明力量,得到充分的蒸发。正如禅宗三祖的著作中所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

然而,俱胝断指的故事,则更进一步地启示,当涉及“万法归之后,一且有人问及“一归何处?”那一就自然归于“空相”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俱胝临终,语重心长地说:“吾得天龙一指头禅,一生受用不南宋之时,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有感》诗中就曾引用一指头禅的佛典说:“一指头禅用不穷,一刀匕药去凌空。”

这是说读书要专一精到,学有专攻,并且要学而能悟,有所飞跃,有所升华,心胸空灵而不死在句下。

眼下,社会上气功养生之法盛行。有人认为,禅定就是气功。气功要意守丹田,这和禅定的专注一境,暗相吻合,有异曲同工之妙。

气功练到高一级阶段,必定入于清静无为之境,连意守丹田也全然忘却,这和禅定的明心见性,归于涅槃寂静,也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可是,“禅定”度散乱的目的,在于勇猛精进,摄心入定,明心见性而悟彻佛法。这是一种事业上的追求,人生上的悟彻,境界上的体味,智慧上的开发。

近代台湾高僧释慧森说:“因修习禅定,除去散乱的妄念,从专一精纯的心力中,才发生观察事理深刻清晰的智慧。故禅定成了开发智慧的前奏,而智慧却成了禅定的后果。”为此,禅定较之养生家所说的气功,两者高下得失,就自然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