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科技投资》龙敏

在广州银行披露招股书近半年后,证监会终于公布了对广州银行IPO的反馈意见。

11月27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广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请文件的反馈意见》(以下简称《反馈意见》),要求广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银行”)就贷款集中度过高、金融投资底层资产风险、部分年度监管指标低于标准、股权变动及股权清晰等51项问题进行回复。

早在2011年,广州银行即提出上市目标,但进展缓慢。市场有声音认为,股权过于集中是广州银行上市进程的重要阻碍。如今经过几年的发展与股权优化之后,广州银行已将单个股东持股比例降至监管要求的30%以下。

九年坎坷上市路 股权结构成负累

于广州银行而言,股权结构一直是上市的一大阻碍。

今年7月3日,中国证监会网站披露了《广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以下简称“招股书”)。直到11月27日,证监会才发布反馈意见,要求广州银行对51项问题进行答复。

在此次反馈意见中,证监会就股权变动及股权清晰、股权形成过程、股东确权以及流程规定等方面提出质疑,要求广州银行补充披露相关信息:一是发行人现有股东是否符合法定资格,是否存在不适合股东的情形;二是尚有股东未确权事实是否构成股权不清晰,是否符合首发办法的相关规定。

据广州银行招股书披露,自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4月30日,广州银行共发生2466笔股权转让。截至2020年4月30日,由于股东人数众多,广州银行尚有311名非自然人股东和1114名自然人股东未完成确权。对此,广州银行在招股书中表示:“本行虽然存在未确权的股东,但该等股东所持份数仅占本行股本总额的0.60%,占比极小。”

记者就相关事宜向广州银行发送采访函,截至发稿,广州银行未作回应。

实际上,股权结构一直是广州银行的一大“心病”,其上市步伐沉重,与该行股权高度集中有很大关系,广州银行为此用了九年时间来持续优化自身股权结构。

广州银行首次提出上市是在2011年。该行在2011年年报“工作重点”中表示,将尽快完成引资工作,形成多元的股权结构,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水平、扩大业务规模、提升盈利能力,争取早日实现上市目标。

从广州银行2010年年报可以看出,彼时该行前三大股东分别是广州国际控股集团(现广州金融控股集团)、广州市广永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永国资”)和广州市广永经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永经贸”),持股比例分别为63.84%、26.16%和1.89%,总持股比例为91.89%。

值得注意的是,广永国资由广州金融控股集团100%控股,广永经贸又由广永国资100%控股,也就是说,广州金融控股集团直接和间接持有广州银行的股份超九成。

按照商业银行上市要求,原则上单一法人持股比例不得高于30%。为了满足监管要求,广州银行随即进行增资扩股,股权结构在几年间发生了较大变化。

据其年报资料,直到2017年末,广州金融控股集团、广永国资、广州金骏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分别持有广州银行50.01%、27.96%、9.99%股份,这三位股东实控人均为广州市政府,即广州银行至少有88%股权控制在广州市政府手中。

2018年6月,广州银行又引入南方电网、南航集团等7家投资者完成了股权结构优化工作。目前,广州金融控股集团仍为最大股东,不过持股比例降至22.58%。2018年10月17日,广州银行在广东证监局办理了辅导备案登记。

现在看来,广州银行虽然已将单个股东持股比例降至监管要求的30%以下,但在上市方面存在的问题仍未完全消除。

房地产贷款高企 资产质量堪忧

除了股权问题,广州银行的资产质量也颇受外界关注。

在本次反馈意见中,证监会多次提及广州银行的不良贷款处置和资产质量问题,并要求广州银行就以下几方面进行说明:报告期内不良贷款率变化的原因;2018年不良贷款率大幅下降的原因;报告期内公司转出和核销不良贷款的具体情况,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及制度流程。

年报显示,2017-2019年末,广州银行不良贷款合计分别为24.78亿元、20.62亿元和35.18亿元,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46%、0.86%和1.19%,呈现先降后升态势。

从财报可见,该行2018年末不良贷款总额及不良贷款率较2017年末有所下降。对此,广州银行表示,主要是综合运用了核销、转让等方式处置不良贷款。但到了2019末,随着该行贷款规模增长及经济下行压力增加,2019年末的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总额均有所上升。财报显示,2017年至2019年末,广州银行核销不良贷款金额分别为2.67亿元、0.99亿元和17.09亿元。

大量核销不良资产会在一定程度上侵蚀利润的增长。对此,光大银行金融分析师周茂华向记者表示,核销不良资产时需注意三个方面:要科学合理界定银行不良资产;规范不良资产核销操作规程,压实各主体责任;最后要加强审计。

此次证监会反馈意见中还提及,广州银行报告期内存在核心负债比例、最大十家客户贷款集中度以及贷款拨备率等指标不符合监管标准,要求广州银行披露前十大客户的主要情况,说明超过相关监管指标标准的原因,是否受到监管处罚等。

招股书显示,2017-2019年,广州银行最大十家客户贷款集中度分别为60.70%、45.80%、47.62%。值得注意的是,监管规定银行最大十家客户贷款集中度不得超过50%,2017年广州银行该值为60.70%。对此,广州银行在招股书中称,截至2019年12月31日,该行向最大十家客户发放的贷款和垫款余额占该行资本净额的47.62%,向最大十家客户发放的贷款均为正常类贷款。

招股书同时显示,该行前三大贷款客户分别为房地产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截至2019年末,分别占全部贷款总额的25.61%、22.03%、16.71%。

可见,房地产贷款居于该行对公贷款第一大户。年报显示,2017-2019年,广州银行的房地产行业贷款和垫款总额分别为245.03亿元、316.99亿元和350.5亿元,占公司贷款和垫款总额的比例分别为22.88%、25.61%和25.61%,在各行业中居于首位。

针对贷款集中问题,同策研究院资深分析师肖云祥称,广州银行的情况,实际上是中国大部分银行的缩影,主要原因是银行将大量的贷款投向了房地产行业,其危害在于:房地产贷款较多,无形诱导居民住房消费,因住房消费金额较大,削弱了居民在其他领域消费的能力,不利于内循环的形成;其次将会积压实体经济贷款的需求。

“从银行角度来看,大量贷款余额集中在房地产行业,若经济趋势发生剧烈变化时,房价可能大幅下降,会激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对银行的影响不言而喻”,肖云祥说。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李国平表示,广州银行房地产贷款集中度过高,可能是因为近年中央严格控制房地产融资,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比较认真执行了中央的政策,房地产企业难以从这些银行获得资金,转而向其他银行融资;或者是在争夺其他客户(特别是优质机构与个人客户)方面,广州银行没有优势。

那么在房地产行业监管不断趋严的情况下,银行业该如何加强对房地产贷款的管控?对此,李国平进一步说到,要真正领会党中央的房地产业政策,不要抱着回到“炒房”老路的侥幸心理;其次要真正重视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银行的生命线;最后可以在总行层面上,对房地产贷款进行总量(对房地产贷款总额或者贷款占比)控制,然后下达给各分支机构,并严格规定总行与分支机构不得超标。

今年以来,商业银行A股上市整体进展缓慢,截至目前,成功过会的A股银行仅有厦门银行(601187.SH)、重庆银行(601963.SH)、上海农商行和齐鲁银行。此次广州银行遭证监会51问,欲突围IPO,如何应对当下问题或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