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唐朝,就不得不说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而提到这两位皇帝,又一定会想到两位备受争议的大唐女子:武媚娘和杨玉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公元649年,传奇帝王唐太宗驾崩,按照祖制,后宫没有子嗣的嫔妃,都要被送出宫修行。十四岁入宫,心怀大志的武才人也是其中之一,被送往感业寺。

两年后,唐高宗李治来到感业寺为太宗进香,巧妙地“偶遇”使他与这位父皇的才人旧情复燃。大概是对宫中千篇一律艳丽华贵的妆束看腻了,感业寺中重新进入他视野的这位清清浅浅,不着修饰的武才人显得独树一帜。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如意娘》

公元651年,在寺中修行的武媚娘再度入宫成为高宗的妃嫔,这其中,无子失宠的王皇后功不可没。但她万万想不到,她为了制衡情敌萧淑妃的手段,却是引狼入室,这位她亲手纳入宫中扶持的前朝妃子,不仅在四年后取代她登上了皇后的宝座,还将李唐江山纳入怀中,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

在此之前,唐高宗即位之初,大唐女子的妆束风格仍延续着初唐贞观年间的风尚:身量纤长,小袖短衣之下,一围长裙高束于胸。而头上的妆容却是浓艳华丽:面颊浓施红粉却不作晕染,头顶发髻两侧梳起宽大的发鬟,并插有金钗花簪。

武媚娘入宫封后,使当时宫廷女子的妆束风尚也悄然发生改变:面上的妆容变得浅淡清丽,长眉纤纤,略施粉黛。而她在寺中的一首情诗《如意娘》,也将当时流行的“石榴裙”推进了诗词文句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榴裙参照唐制的记载名为“浑色裙”,以单色布幅裁成八片或六片拼合的宽片长裙,与间色裙都是唐代的流行款式。而浑色裙中又以石榴红最为广受欢迎,很大程度上其实是这首《如意娘》的广告效应。

间色裙是自魏晋南北朝以来流行的以颜色名作为裙名称的一种,也称“间裙”。那么唐代最流行的间色裙是什么颜色呢?

红绿色,没错——“裙裁孔雀罗,红绿相参对,这个“魔鬼”配色在当时意外地备受推崇,女子还可以在外面罩一层纱罗质地的罗裙,形成立体的虚实结合效果。

而石榴裙在考古中也有可以参照的实物。在近代阿斯塔纳唐墓214号墓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组基本保存完整的高宗时期女性服饰实物,比起陶俑壁画等更加真切生动。

女墓主为大唐西州岸头府果毅息张君之妻,头戴以麻布塑形外贴裹发丝、饰彩绘云纹剪纸的义髻,身着浅褐宝花葡萄纹绮衣,所穿裙装内衬正是一腰葡萄石榴纹红裙,仿佛依照《如意娘》中那引得至尊天子回顾的石榴红裙裁制而成;外罩则是一腰极轻薄的浅绛纱长裙,轻笼于红裙之上,显得更加娉婷雅致。

《中国妆束——大唐女儿行》书中彩色插图,此处做了灰度处理

传统的史学将唐代分为初、盛、中、晚四个阶段。而从服饰上看,在初唐后期,还有一段可称作“武周时期”的阶段。因为武则天称帝后,女性参政极大地刺激、推动了妆束时尚的发展,女性开始拥有自我意识,从前推崇的“女为悦己者容”式的娇弱纤巧也转变为自然大胆的“女为己悦者容”。

但自公元674年起,高宗与武则天改称“天皇”、“天后”正式开启“二圣临朝”后,女子的妆容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从淡作妆粉再次走向华丽柔美,贵族重拾艳妆,逐渐走向奢侈,改唐为周后,攀比之风尤甚。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天下女子的妆束跟随着皇室的喜好转变,而皇室女子的喜好与帝王年号的更替密不可分。

公元705年,武则天退位后,女子大胆独立的穿衣风格也随着政权的更替而消歇。最终在公元714年,厉行节俭的唐玄宗一封令下,宫中所存的前代锦绣衣物全部付之一炬,甚至官营的织锦坊也被关停。

但这丝毫不影响人们对时尚的追求,刺绣工艺被禁止,就改用绘画或印染等方式,同样可以制出图纹绚丽的丝绸。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88号墓中出土的服饰可以看出,衣服饰品的细节也毫不减工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禁令也渐渐松弛。女子开始穿起用单色裙片拼缝的裙子,上端略加收褶,穿时裙带高束于胸间,呈现裙身中部蓬起,裙裾自然收缩的状态,也有直接以织造方式制出带有晕染效果的百褶裙雏形。

而玄宗时期,大唐女子时尚的引领者莫过于闭月羞花中的杨玉环了,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有多处对她的妆容进行了描绘:得宠时的“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马嵬坡下的“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以及天子回銮后的“芙蓉如面柳如眉”...

唐玄宗的励精图治,为大唐带来了“开元盛世”,而盛世之下的人们渐渐丰腴,为了衬托脸型,女子开始改变妆束,从而诞生了“倭墮髻”、“桃花妆”等妆容样式。渐渐地,人们的审美也开始发生改变,这才有了我们如今知道的大唐“以胖为美”。

开元后期,盛世中的享乐似乎变得更加合理,妆束时尚自然从宫里杨贵妃及其姊妹中传出。当时专供杨贵妃织锦刺绣的宫人就有七百人,从事雕刻制造有数百人。各地官员迎合宫中贵人喜好,纷纷寻觅良工巧匠,以求升迁。

等又

因此,衣着服饰的细节愈加精巧细腻,发髻妆容的花样也层出不穷。所谓“衣食足而知礼仪”,盛世之下,女子的时尚妆束再次掀起发展演变的热潮。

从初唐到晚唐,女子的衣物由紧窄纤长向博大宽缓逐渐发展,北方主要是“夹领小袖”,而南方则是“一袖之大,足断为两”。随着南北朝时期文化交流深化,南朝衣装被视为“汉衣冠”,北朝在制定衣冠制度过程中,也效仿南朝,出现南北融合的趋势。

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大损,战乱频起。因有外族入侵,世风逐渐趋于保守,女子的束也再次向“南朝化”发展,再次转向娴雅雍容的风格泱泱大国经受着几百年风雨的洗礼,百姓的心态与精神同样随之起起落落。

当然,大唐前后近三百年的历史,服饰妆束繁冗复杂,样式风格随着时间推移和世事变迁不断演绎变换,本文中仅仅对于其中两个比较有特点的时间段进行叙述。

《中国妆束——大唐女儿行》一书中,对于整个大唐的服饰妆束都进行了详细的展开介绍,既有史料详述,也有文物考证,详实准确,以唐人的眼光重新解读真实的大唐妆束时尚。

书中还附有隋唐女子的典型妆容发饰彩绘,精美细致地再现了唐代的妆束风貌,如果你对古人的衣着时尚感兴趣,快来一起翻开这本书!

寒来暑往,看时间单行向前;潮汐潮落,观历史循环往复。我是@寒汐 一起读历史,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