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袁世凯,中国近代史最绕不开的一个人物。北洋时代,风云人物层出不穷,袁世凯是其中最杰出者之一。袁世凯身上有两个大标签,一是以和平的方式迫使清帝退位,终结封建社会;二是称帝。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国人一片指责,83天后被迫下台。

对于中国人来说,袁世凯的名字至今依旧家喻户晓。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很多人家中至今还有“袁大头”这种货币,一些人甚至把它当作了传家宝收藏。所谓的“袁大头”是指袁世凯像系列硬币的口语俗称,历史上的全称是“袁世凯像背嘉禾银币”。

令人困惑的是,袁世凯只做了83天皇帝,为何“袁大头”总发行达到惊人的7.5亿枚?首先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个数字没有任何问题,“袁大头”确实发行了这么多,当时中国几乎是人手两枚。要了解为何这么多,就需要了解民国的币制情况。

民国三年(1914年)二月,北洋政府为了整顿民间混乱的币制,颁布了《国币条例十三条》,正式决定实行银本位制度。根据里面的条例规定,“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为价格之单位,定名为圆”、“一圆银币,总重七钱二分,银八九,铜一一”、“一圆银币用数无限制”。就是说,北洋政府以后将以圆银币为无限法偿的本位货币,因货币上有袁世凯的头像,故得名。

“袁大头”钱币当时有四种面额:壹圆、中圆(五角)、贰角、壹角。大家现在最容易看到的就是壹元面额的。关键点来了,“袁大头”从民国三年十二月首次开始铸造,被定为中华民国国币。此后,在民国八年、九年、十年均有铸造。目前收藏界流行的“袁大头”以民国三年、九年、十年的壹圆最为常见,民国八年的则较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袁大头”的币径为3.9厘米,重量为库平七钱二分(约26.86克),成色为九成,含银量为六钱四分八厘。其中壹圆币的边齿有普通齿、鹰洋边(试版)、T字边(试版);还有合背阴阳面和签字样板。

当时有这样的一个说法,民国时期只要动乱很多人只要“袁大头”,其他钱币一概不要。

著名话剧《茶馆》中,大兵来敲诈,开口就是要袁大头,不要钞票。

南京国民政府北伐成功,进行币制改革,使用法币淘汰了袁大头。随着战争的爆发,法币迅速贬值,袁大头又私下成为民间的主要货币,毕竟它很可靠,不会随便贬值。

到了1949年,国民政府在大陆垮台之前,又几乎只用黄金和银元了,因为纸币已经被老百姓拒收了。

有意思的是,红军和解放军,都曾经铸造过自己的袁大头。

30年代,中央苏区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即便都建国了,自然要有自己的货币。

当时中央造币厂,山寨了袁大头的样式,铸造了红军袁大头,也叫作红洋。红洋的样式和袁大头完全一样,只是制造粗糙一些。唯一的不同,就是部分红洋打上了“苏维埃”的字样,这主要是防止苏区有人走私银元出境。

搞笑的是,国民政府非常讨厌这种红洋,一旦缴获立即回炉重新铸造,所以流传到今天的红洋很少。

30年代如此,20年后还是这样。

1951年,解放军也曾铸造了大批袁大头。原因也不复杂,当时人民币正在改革,地方政权还在建设中。而云南、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居住区,当地老百姓根本不相信纸币,认为这都是废纸,是军队变相的抢劫。

无奈之下,我们只能又重新铸造了大量的袁大头,用于这些特殊地区。

这批袁大头铸造时间从51年到53年,而西藏地区直到60年代初,部分边缘荒凉地区竟然还在使用这种袁大头。

“袁大头”从1914年开始铸造一直持续到1953年,持续了39年,所以总发行量达到了7.5亿枚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