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次大型考试。在2015年前后,合肥市每年的中考人数大约2.7万人,考上高中的大约1.9万人。
中考之前教育上的不公平人所共知,要不怎么会有学区房呢?
但是高中是考的呀!你考出什么样的成绩就上什么样的高中。合肥市的高中的分层情况是:一、六、八中和168中是第一层;七中是第二层;九、十、合工大附中是第三层;五、中科大附中是第四层;二、三、11、32中是第五层;17、28、35中是第六层……普高线之下的落榜生还可以选择上民办高中。
2017年9月23日,雨天的傍晚。在六中北区校门口的不远处,一个熟悉的身影打着伞,手里拿着另一把伞在等人……
我们同时发现了对方,在招呼之后,他告诉我,他接儿子,在六中。“哪个班?”他不肯说,“普通班!”已经高三了,前两年在南区我从未见过他。他的儿子成绩很差,差到需要通过艺术特长来上高中,真的考上六中了?
2015年高中报到时,每一位六中学生都会发一本《合肥六中2015级新生入学教育手册》,里面有全体在册学生的名单(不含国际班,但是含艺体生),并且是按中考分数的高低顺序排列。一共1654人,名单有的才是有六中学籍的学生。
我知道熟人儿子的名字,显然,他不在名单上。
15年开学不到半学期,通过七天网络就看到学生总数多了一百多,借读的?借读有什么条件?也许还有转学的吧?
转学真的有,我家儿子高一班上某男生进校就和隔壁班女生一见钟情,谈得火热,女生家长发现了,为了拆散他们,将女孩转到蚌埠二中,本省的另一所顶尖高中。应该是正常转学,学生的条件都够。
就在那时,E度合肥教育论坛上也出现通过合肥一中17级考生总人数质疑为啥有1995人之多的帖子。
借读?交借读费?交多少?有明码标价吗?很多事不是钱能解决的。
我只知道一个条件,就是孪生兄弟姐妹,达到一六八分数线,可以只摇一个号在同校就读;达不到的,可以就高借读,比如六中18届顶梁柱之一的孪生姐姐,这是人性化的设计。除此之外呢?
安徽的高考考生每年有50万之多,能上211高校的,不过5%,能上985高校的,不过1%,能上华五的,不过千分之一,能上清华北大的,不过万分之一。难吗?中国草根家庭的孩子,求学之路非常艰难,难得难以想象,作为对比,另一部分人的子女,上学容易得难以理解。
世界上最顶尖的大学,无论哈佛耶鲁还是剑桥牛津,其生源,远远低于清华北大华五通过高考和五大竞赛自招进入的学生。这些比清华北大不知好到哪里去了的世界名校,生源恐怕跟合肥学院最多跟安徽大学差不多吧?被恶心到了?但是,就是不对中国草根开放。
港大被吹得跟清华北大差不多,对内地开放招生后,收分跟省两千多名的第二梯队985院校差不多,被吹成跟华五一般的港中文、港科技、港理工则和第三梯队的985院校差不多。这是针对内地的,对香港本地招生标准要远低于此吧?儿子班上在高二时有同学以全额奖学金考取实力超过清华北大的南洋理工,在六中理科成绩不过一百多名。
2016年,合肥市取消了中考指标到校线下40分的限制,最低进一、六、八的门槛降到了普高线。此举引发了汹涌的争议和怨气。大都是反对的,反对什么呢?名校730都上不了一、六、八,而差校610就能通过到校的指标上一、六、八;过低分数进去会损害一、六、八的质量,而分差过大进去也会被拖累得跟不上。
作为一项政策出台是针对群体而不是个体的。你名校划下735的指标到校线,而你家734上不了是因为你家输给了同校的735,弱校620能上是因为在到校指标数额之内赢了619的考生。
去看看那些边缘化的学校,有些连普高线上生源都凑不足到校指标,那样的师资,那样的教学条件,只有贫寒人家才会去上,原本需要精心培育的学苗在那样的环境也被摧残得不成样子。那是怎样一幅画面呀,真是……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我家初中进西苑的第一感觉就是我眼前一黑,昏了过去。没有小升初考试,谁会上边缘化了的初中?还不是底层百姓?!还不是草根?!劣质的初中教育极大地伤害了心智快速成长中的孩子,他们很难跟名校初中生公平竞争。如今,分配给他们一定比例的指标,降至普高线,使他们有机会在高中发掘潜力,给他们更多的机会逆袭,有什么可非议的?!我曾经对于现在没有全省至少是全市统一的小升初考试耿耿于怀,是因为儿子的小学是可以接受的(碰巧重划学区)。小学还有差别呢!城郊的小学,城中的民办小学,跟南门小学的毕业生按统一标准初考,如果不采用指标到校的方式,也有失公允。
擅于钻营者的子女,初中哪里会上私立学校、边缘学校?!在合肥,上的不外乎42、45、48、50。
普通人跨学区上初中很难,而且有风险。高二暑假时,傍晚在六中北区遇到同样接自习儿子的郑同学爸爸,他谈的两个话题引起了共鸣。一是他们家也是隔一条马路才是45中学区,于是周围也有托关系上45中的,看着别人家迟迟没有答复的焦急等待,索性上了寿春。西苑也有类似的事,儿子高中同班的夏同学当时也是等待着50中的入学消息,错过了西苑的招生,补录时发现尖刀班、重点班都满员了,就被塞进了小班普通班(不仅贵,而且差)。后来考试时常在第一考场,才使好奇的同学了解他的故事;二是郑同学差了2分就能搭上合肥一中的音乐特长生自招免摇号的线,“呦,你家还有音乐才能?钢琴还是小提琴?”“电子琴。”“这也可以?”“那不过是个幌子,标准很低的,曲目都是自己选好,练熟,就是用来掐尖的。”……咱家超过1分,咋没想到这条途径呢,失职啊!
就像高考,如果不考虑省级差别,有些是天壤之别,采用统一录取线,那么青藏高原的孩子,云贵高原的孩子,北大荒和海南岛的孩子,将永无出头之日。不过,上海是高原缺氧还是沙漠缺水?!北京是贫困山区找不出上过大学的教师最多中专啥的?!
再有争议的政策,都是公开和一视同仁的,跟暗箱操作能相提并论吗?潜规则,你看不见,摸不着,但真实存在。
即便是极端不公平不合理,你倒是公开制定规则呀!比如,所有公务员子女可以不经中考自由选择高中,所有正处以上官员子女可以不经高考自由选择高校和专业。志愿冲突咋办?那就拼爹,看谁的官大!
我的熟人是党的人?不,他是党的佣人,司机。不管我有多恶心,多鄙视,人家就是六中在读了,至少,高三是。熟人老婆已经加进了《合肥六中我们的2018届》全校家长群,难道要点出他在哪个班吗?
考上一、六、八的学子,就算不在意身边,那些七、九、十的学子,那些二、三、五的学子,看着17、28、35的学生,甚至没过普高线的学生,初中名校的学渣,通过家长的关系和运作,堂而皇之地成了一、六、八的借读生,也许还弄到了学籍(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你们什么感受?能服气?
90年代曾经在电视里看到一位上海官员说:“关系也是生产力。”真准确。没有关系,循规蹈矩,一个微小的失误都不可更改。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后几天之内就要决定分班选择,班级分好后发现选择错误,为时已晚。即使竞赛老师愿意去找校领导说说,也不能破坏校规,高二下竞赛学习比重加大,我通过QQ私聊,尝试跟年级蔡主任沟通,希望孩子能回去。杳无回音,我就知趣了。毕竟是自己的失误,愿赌服输。
过了普高线就能上一、六、八,或者上了其他学校就能转学一、六、八,抑或是无所谓多少分都能借读一、六、八,那么中考的意义何在?如果过了一本线就能上清华北大,或者上了合肥学院就能转学清华北大,抑或是无所谓多少分都能通过除五大竞赛之外的欺骗手段自招特招进双一流高校,那么高考的意义又何在?
在六中北区的校门口接孩子时,我跟熟识的一些家长谈到了这样的假学生,他们第一反应是“那被拖死了呀。”跟不上被拖死是假学生自身的感受,如果你家孩子很努力也只上了九中或十中,而你的邻居或同事更或仇人的孩子普高线之下还能上六中,你的感受呢?
这样的假学生有多少?
2018年6月高考之后,六中的一本率超过了95%,超过了一中和八中,但是,指的是六中考生。多少人?1400人,三所高中都是1400人,并且包括艺体生在内。多一个都是指标之外的,就是说,那本《合肥六中2015级新生入学教育手册》里面的名单已经有假的了。天哪!实际人数六中1700+,八中1800+,而一中接近2000人。
总共有一千多名假学生在一、六、八中上学。
有一种情况另当别论,17年9月11日,儿子班里来了两位新同学,年级来了15位新同学,他们来自涡阳一中,根据《合肥六中——涡阳一中深化合作委托培养协议》,要在六中学习到高考前,他们全部进了重点班,被均匀分摊到了理科实验班和文科博雅班。一段时间过去后,发现他们的成绩和六中重点班,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后记,不对!11月段考28班第一就来自涡阳一中)。
这是校际间的正常交流,促进弱势地区教育的发展,没有质疑。
看着孩子高三学习的辛苦,感伤随着时代的变迁,底层百姓上升的渠道在大学扩招收费并且不包分配之后迅速变得越来越狭窄,更加悲叹自身的命运多舛。
2021年01月03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