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英图书馆的珍藏中,有一件名为《林迪斯法恩福音书》的精美手抄本,其镶嵌有黄金、宝石的封面,色彩丰富、造型别致的插图,以及线条流畅的文字,都令观者赞叹不已。它的主要制作者,据说是公元8世纪时期的修士伊德弗里斯,由于他所在的修道院位于林迪斯法恩岛,因此后人将这部手抄本命名为《林迪斯法恩福音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很多学者看来,这部精美的福音书无疑具有极高的工艺与审美水准,是8世纪英格兰宗教艺术的集大成者。然而,回到《林迪斯法恩福音书》诞生的年代,我们却会发现,当时的英格兰正处于所谓的“黑暗年代”,蛮族入侵、内斗不断,加之自然灾害、瘟疫的影响,整个英格兰在公元5-1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处于水深火热的状态之中。

那些修建于海岸附近的修道院,往往会成为维京海盗抢掠的“重点”,价值不菲的金银圣器被洗劫一空,修女、修士们或被杀害,或被掳走当作奴隶卖掉,林迪斯法恩修道院亦未能幸免。好在一位修士趁乱偷偷藏起《林迪斯法恩福音书》,将其带到多伦,才使这一艺术精品侥幸躲过一劫。

《林迪斯法恩福音书》的波折命运,是英格兰黑暗年代的一个缩影。英国资深作家、记者埃德·韦斯特的《黑暗年代:阿尔弗雷德大帝与公元5-10世纪的早期英格兰》一书,则从更广阔的视角,对这段时常被人们忽略的历史,进行了生动细致的介绍。

跟随韦斯特的叙述,我们得以走近这段长达600多年的历史时光,看布列顿人、罗马人、撒克逊人、维京人……轮番登场,一面是利斧与长矛的残酷征伐,另一面则是英格兰民族意识与统一王国的逐步形成,宗教、战争、文化等诸多因素相互交织,演绎出一部波澜壮阔的宏大史诗。

01 何为“黑暗年代”:内外交困中的英格兰

通常来说,英格兰历史的开端是以1066年的威廉大帝诺曼征服为标志。在此之前的六百年,即自公元410年罗马军团撤离不列颠,到埃德加国王统一英格兰全境的漫长时期,被人们称为“黑暗年代”。

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在《工作与时日》中,曾将人类文明分为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英雄时代和黑铁时代。其中,在黑铁时代里,人们整日辛苦劳作,却为死亡阴影、亲情淡漠、道德沦丧的现实所困,长久地“陷入深重的悲哀之中,面对罪恶无处求助”。

与处在“黑铁时代”的古希腊人相似,生活在“黑暗年代”的英格兰人同样面临着内忧外患、生存艰难的境况。

一方面,在欧洲社会动荡不安的大背景下,蛮族入侵是这一时期的主题。

先是日耳曼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抵达不列颠,经过长期混战后,陆续建立起三十余个分散的小王国,并在互相争霸过程中,进入由诺森布里亚、麦西亚、韦塞克斯、埃塞克斯、肯特、萨赛克斯、东昂格利亚主导的“七国时代”。

大约从8世纪末期开始,来自北欧冰与火之地、掌握了先进航海与造船技术的维京海盗,在英格兰各地劫掠杀戮,有人形容他们就像“一群会蜇人的黄蜂”,又如“令人畏惧的狼群”,行迹所到之处,留给当地人的只有残酷与血腥的记忆。

另一方面,在英格兰大大小小的王国内部以及彼此之间,同样弥漫着斗争的火药味。

根据埃德·韦斯特提供的数据,以诺森布里亚王国为例,即使是在7世纪相对稳定的时期,16位国王中仅有3位“在王位上平静地死去”,其余的13位国王或者被废黜、被流放,或者死于王族内部的谋杀,或在战争中丧生。连国王自己的命运都岌岌可危,位于社会底层的农民、奴隶们的真实处境可想而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生活在“黑暗年代”的英格兰人,所面临的困境远不止这些。气候条件恶化、瘟疫、火山爆发、饥荒等,更是将普通英格兰人的生活推向了绝境。公元5世纪中叶至8世纪之间,西欧地区进入“晚古小冰期”,干旱与低温导致粮食减产,人们的生活愈发困窘,鼠疫、肺结核等传染病肆虐,高死亡率与短平均寿命并存。仅仅是活着本身,已然变成了巨大的挑战。

从历史学研究的角度而言,“黑暗年代”还有另一重含义,那就是由于史料匮乏,除了《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贝奥武夫》等有限的文本资料和考古发现外,人们无法窥见这一时期的更多历史细节,特别是公元550年之后的两个世纪中,几乎没有留下任何书面记载。因此,史学家们称其为“黑暗年代”,似乎也带有些许无奈的情感成分。

02 “野蛮邻居”维京海盗:来自北欧的噩梦

在长达600多年的黑暗年代里,“维京海盗来了”恐怕是最令英格兰人闻风丧胆的一句话,在《黑暗年代》中,埃德·韦斯特说:

“对于任何一个正处于上升期的人来说,他所能够想象到的最可怕的噩梦,就是粗鲁野蛮的远房亲戚突然出现在面前,让你的生活万分扫兴。而盎格鲁-撒克逊人就有这样一个最糟糕的亲戚——维京人。”

说来也是奇妙,盎格鲁-撒克逊人(以下简称“撒克逊人”)和维京人(主要是挪威人、丹麦人)之间,在血缘、地缘、语言上有着密切的关联。撒克逊人中有一部分曾生活在北欧地区,同样以尚武善战闻名;其早期信仰中,对战争女神弗雷娅、和平之神弗雷等的崇拜,与北欧多神信仰一脉相承;在宗教祭祀活动中,和维京人一样,撒克逊人也曾有过诸如人牲等“暗黑”传统。

同样是不列颠的入侵者,撒克逊人与维京人到来的时间相差了300年,只是当年的侵略者如今竟变成了受害者。在这几百年间,撒克逊人成为不列颠土地上的定居者,以农耕生活为业,开始信奉基督教,这时他们的“旧亲戚”维京人就显得尤为野蛮不堪,只知觊觎财富,四处横行霸道,毫无人性与道德可言。

维京人之所以选择英格兰作为主要劫掠对象,背后有着多重现实考虑。就其自身条件来说,北欧自然环境严酷、耕地与生活资料都十分匮乏,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向外扩张成为一种必然。而随着罗马军团的撤离,英格兰内部陷入四分五裂、内斗不断的局面,以及岛国海岸线绵长的地理特征,都为维京人乘着长船四处突击侵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从公元795年开始,维京人陆续洗劫了多内穆坦、圣·科伦巴、林迪斯法恩、坎特伯雷等多所修道院,所到之处财富被搜刮一空,修道士们惨遭屠戮,他们甚至还掘开坟墓,试图寻找隐藏的宝藏。一些修女为了避免遭到凌辱,选择亲自割掉双唇和鼻子,最后依然难逃一死。

有人曾不无愤慨地说:“在异教的灾难来临之前,不列颠从未有过如此的恐惧”。随着时间推移,维京海盗们不再满足于“抢完就跑”,而是开始带领军队发起大举进攻,建立起永久营地,从家乡将妻女们接过来,打算正式在英格兰安营扎寨。

面对维京海盗们的种种恶行,撒克逊人的应对方式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用金钱换取和平,也就是“可耻的丹麦金”。但它所能换来的只是一时的安稳,过不了多久维京海盗就会卷土重来,胃口还越来越大。991年,他们向韦塞克斯国王勒索了1万磅的丹麦金,到了1018年,这一数字飙涨至7.2万磅。如此高额的丹麦金,其负担最终还是要落在普通民众头上,使他们苦不堪言。

另一种方式则是直接迎战,将维京海盗逐出英格兰的领地,著名的阿尔弗雷德大帝在其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03 “学者国王”阿尔弗雷德:英格兰的奠基人

在公元9世纪后期,维京人已经征服了诺森布里亚、东安格利亚、麦西亚等王国的大部分领地,韦塞克斯王国是他们的下一个目标。公元871年,年轻的阿尔弗雷德从哥哥手中继承王位后,韦塞克斯一而再地遭到维京人的袭击。

阿尔弗雷德成为国王的第一年,就与丹麦人打了9次仗,其中仅有1次以韦塞克斯人胜利告终。4年后,“维京雄狮”在威尔顿再次打败韦塞克斯军队,阿尔弗雷德不得不缴纳丹麦金,以“请”这些不速之客暂时离开。到了877年,在王室所在地齐普汉姆的一场恶战中,阿尔弗雷德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连他自己都差点没命,和少数支持者仓皇逃离到荒无人烟的阿塞尔内岛。

在这座小岛上,阿尔弗雷德过着近似于“卧薪尝胆”式的生活,他被一户牧牛人家所收留,传说有一次他帮牧牛人的妻子烤饼,由于专注于思考大事,一不留神竟然把饼给烤焦了,惹来对方的一通指责。在漫长的冬季即将结束时,阿尔弗雷德迎来了人生中的重要转机:他发布号令,集结起未被侵占土地上的自由民,到埃格伯特石附近集结,共同驱逐来自北欧的入侵者们。

他们的对手是丹麦将领古瑟鲁姆,经过几周的苦战,在一场名为“爱丁堡战役”的战争中,阿尔弗雷德的军队赢得了胜利。关于如何处置“手下败将”的问题,阿尔弗雷德展现出了极大的智慧与包容心。

考虑到双方实力依然旗鼓相当的现实,阿尔弗雷德与与古瑟鲁姆订立协议,约定各自占领英格兰的一半领土,前提条件是古瑟鲁姆的军队必须撤离,不能再侵扰阿尔弗雷德统治的地域。同时古瑟鲁姆本人要皈依基督教,由阿尔弗雷德担任教父,并公开举行洗礼仪式。

至于那些有意愿定居和平共处的丹麦人,阿尔弗雷德则允许他们继续在当地生活,毕竟在过去的百余年间,许多丹麦人与当地人不断交流、通婚,有时已经很难区分他们究竟是丹麦人还是英格兰人。虽然此后古瑟鲁姆曾一度打破协议,再次发动战争,但都被阿尔弗雷德轻松击退。

作为英国历史上有“大帝”(the great)称号的国王,阿尔弗雷德的伟大之处除了驱逐维京海盗,实现部分英格兰统一外,更重要的是,他给这个饱经蹂躏的国度带来真正的文明与进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阿尔弗雷德是一位典型的“学者国王”,他少年时两次游历罗马,还曾拜见时任教皇利奥四世,得到他赠予的斗篷和剑。对古老罗马文明的敬仰,和对基督教信仰的虔敬之心,使他一生都渴慕知识,对学术教育推崇有加。

在阿尔弗雷德统治期间,他从欧洲各地招揽优秀的学术人才,设立数所学校,致力于提高英格兰人的文化修养。他本人以身作则,系统学习拉丁语,用心研读撒克逊诗篇,翻译《哲学的慰藉》《反异教史》等书籍,还促成了《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的编撰工作。此外,阿尔弗雷德在制定法律体系、货币标准化、建立海上部队、兴建“堡”这一兼具军事与居住功能的建筑,以及促进英格兰与欧洲大陆间的文化交流等方面,都颇有建树。

学者阿塞尔说:“所有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都自愿拜阿尔弗雷德为王,臣服于他。”阿尔弗雷德的“大帝”之名自此远扬。

04 走出黑暗年代:从无尽暗夜中,看见一缕曙光

阿尔弗雷德大帝在英格兰的“黑暗年代”留下了赫赫声名,但实际上,直到200多年后,到了其后代埃德加统治时期,英格兰才真正实现了统一,完成了阿尔弗雷德的一大夙愿。此时,距离英格兰走出黑暗年代,开始全新的历史篇章,已经只有数步之遥。

回望这段波澜诡谲的早期英格兰历史,我们看到的似乎是无尽的黑暗,许多普通人不得不拿起手边的农具,对抗蛮族的疯狂入侵。那些惨无人道的屠戮,以乎永无停歇的混战,给几代人留下了沉重的心理阴影。

然而,在漫无边际的黑暗之中,往往酝酿着一缕希望的曙光。在共同抵御外敌的过程中,英格兰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在政治、法律、军事、文化等领域,一些基本的制度框架开始被搭建,奠定了今日英格兰诸多制度的基础。如今为人所熟知的英美法系习惯、国王加冕礼上的涂油仪式等,大都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一段始于仇恨与痛苦的历史,终于迎来了沐浴在阳光下的时代。

参考资料:

1、埃德·韦斯特,《黑暗年代》

2、钱乘旦,《钱乘旦英国史》

3、雅各布·阿伯特,《阿尔弗雷德大帝》

4、BBC纪录片,《英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