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与刘伯温两人同为顶级谋士,却在君王面前拥有天差地别的待遇,这就不得不从谋士和君王这两个方面说起。

(一)张良与刘伯温

先说张良,这人本身就是出身于先秦时期的韩国贵族,五代先祖都是韩国国相,后来六国被秦所灭,张良背负国仇家恨,这才踏上了反秦之路。也就是说,张良与出身草根的韩信、萧何等人不同,他追随刘邦的初衷,并非扬名立万、封侯拜相,而只是雪耻报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当秦朝覆灭,天下安定,张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功成身退,跟随赤松子云游四海去了,也就是说他更在意的是参与这个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此外,张良让刘邦清楚地看到,他是真的不居功、不贪权、不爱财,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张良拒封的例子加以佐证。

再说刘伯温,是号称和诸葛亮一样的神机妙算,但是却唯独算不清自己的生前身后事。究其原因,在于太过于耿直,交恶了小人。虽然同样知道急流勇退,但是却还是留下了隐患,《明史》当中对此事的记载,书中写道:"御史中丞刘基亦尝言其短。久之基病,帝遣惟庸挟医视,遂以毒中之。基死,益无所忌。"

胡惟庸不依不饶要害死刘伯温的理由大概有两个:一是刘伯温曾经批评他,这可能导致其怀恨在心,想要报复;二是刘伯温即使归隐山林,却还是在朱元璋心中有着很高的地位,所以如果不将其除掉,自己的地位就始终无法得到巩固。所以,古人云“宁负君子,误惹小人”说的正是此理。

(二)刘邦与朱元璋

说完了谋士,再说君王。两人虽然同是出身于草莽,刘邦的流氓习气更重,但是他却有很大的心胸与格局,就拿他对待自己的仇人雍齿一样,做事情非常有分寸,即便是在收拾异姓王的时候,也是打蛇打七寸,拿几个关键人物开刀,如韩信和彭越来杀鸡儆猴,达到目的后也不会将其一股脑斩尽杀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元璋也是穷苦人家出身,但是到了晚年的时候,他开始变得猜忌多疑,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影响,而对待功臣,则更是苛刻与残忍,几乎所有的开国功臣都被他定点清理了,究其原因,不外乎为了自己皇权的顺利过渡,但同时也和他自身有关,很多时候他最相信的只有他自己,“卿能言之,朕能审而用之”。

所以,总结一下就是,张良和刘伯温这两个谋士的境界不同,一个只想复仇,一个只想名利,而刘邦和朱元璋这两位君王的格局不同,一个大肚能容,一个猜忌刻薄,所以才造成了刘邦能放过张良,但朱元璋却必须要刘伯温死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