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个“百二秦关终属楚”说的是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以刘邦、项羽等为主要领导的楚军攻破秦国的历史事件。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会用“百二秦关”来代替秦国呢?这得从秦国立国以及它所在地理位置的特点上开始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人先祖嬴姓部族从殷商时期开始就已经是镇守西陲的得力干将。到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死周幽王,此时秦襄公带兵救周,作战时英勇卖力,遂有功。而且襄公以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平王封为诸侯,赐岐以西之地,并与襄公誓约:犬戎无道,屡侵岐、丰之地,秦若能攻逐犬戎,即有其地。这就是历史上的“襄公立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秦穆公时期,秦国向西发展,任用由余为谋士,逐渐灭掉西戎十二个国家,辟地近千里,称霸西戎。至秦孝公,实行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国富兵强。到了秦惠文王时期,又伐取巴蜀、义渠之地,此时,秦国拥有了函谷关以西的大部分地区。西边征服之后,凭借着崤函之固的秦国当然就想着东向灭掉六国,统一天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苏秦的合纵之策,让秦军十五年不敢东出函谷。而六国,有宁越、苏秦等以制谋,用吴起、孙膑等以将兵,合百万之师以击秦。而秦国开关延敌,六国之师徘徊而不敢进,可见六国联军对退入函谷关之秦军亦无能为也。所谓“百二秦关”,即六国百万联军,秦国只用百分之二,即两万人就可控住易守难攻之函谷关,以御百万之师于关外。所以,就用“百二秦关”作为函谷关以西之秦国领地的别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秦末农民大起义,起义军既无良好的军事素养,又无锐利的作战武器,仅以氓隶之人、迁徙之徒,秦军没能挡住起义军西向,函关也没能保住秦国江山。可见,若要守住国土、江山稳固,不在地形之险要,如函关;也不在防御工事之坚固,如长城。而在于以德政、仁政施行王道,从而顺民意、得民心、练兵马,以富国强兵,这才是真正的进可攻、退可守的“险关”。总而言之一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交流到这里,以上仅个人观点,欢迎读者朋友在评论区留言,或批评指正,或大家一起交流探讨,感谢阅读。

我是马少伯,关注我,讨论更多历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