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克龙

图:网络

旧岁匆匆,新年切切,不经意间又跨过了元旦。

在岁暮告别的一年里,有收获的充实,有遗憾的感叹,有光阴的留恋,有复杂的回首。

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与《》的结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是二0一七年夏天,《》的红艳老师来我村拍照采风,当时我还经营农资,在农资店门口我结识了她,她鼓励我给平台投稿,并且认识了主编姜言苏老师,开始时我也学着拍照片,配文字,把写好的文章投给平台,结果图片带有水印,而且画面不够清晰,平台没有采用。

编辑老师鼓励我要多观察生活细节,拍照时要横拍,才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在编辑老师的指导下,我的文章慢慢地在平台上发表,由于我署的是实名,所以欢口一带有好多人知道了我的名字,无论赶集上店,还是出门办事,只要提到《》,我说出我的名字,人们都会说,看过你写的文章,不认识的人总叫我老师,没想到一个年近六十的种棚老农也有了一个尊贵的称谓。

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村,我的家乡张庙村也第一次走上《》平台,走上了其它网络,让全国的网友看到了苏北丰县复新河畔古村新貌,家乡邻里青年结婚的盛况图文并茂地记录下来,作为电子版影像永久留存,在网上随时查阅。

二0一八年春节前夕,受到姜老师的邀请,在老味道酒楼结识了德高望重的邓联欢校长,公益达人韩正伟老师,吴庄村农民画家吴登旭等,一同看望了身残志坚的李祥宁。

在《愚伯自留地》里还结识了丰沛鱼文学界的大咖名人,沛县的宋传恩老师,朱迅翎局长,诗人丁可,本家张克习,才女贾敬凤等,宿州的知名作家汪晓佳,鱼台县的刘新铃老师、陈东升老师等,还有丰县宋楼中学的骑行达人程守忠老师。

在《》里,我学习到了老师们的写作技巧和拍照经验,对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有着很大的帮助。

自从结识《》屈指算来也四年有余了,共计发表了二百多篇文章,其中发表的《年近六十,我和妻子不得不离开老家农村,去苏州打工》一文,平台阅读量一万多,阅读量69万多,网友评论就达近千条。

2020年7月8号发表的《丰县6旬老夫妻新疆打工记:此处是个好地方,暂把它乡当故乡》一文,阅读量也有15万多,评论154条。

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平台姜老师的支持和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培养和扶植了一大批农村写作人,使他们有了施展才华的空间与平台,他们把苏北大地淳朴的乡情,浓郁的乡趣,淡淡的乡愁跃于笔端,接地气,贴民心,拉家长里短,道乡邻亲情,像一股涓涓清流滋润着读者的心田,每一个精彩的人生故事就像发生在自己身边亲切感人,更是远方游子寄托乡思,乡情,聆听乡音的好去处。

我虽然远在万里之遥的新疆乌鲁木齐打工,每天晚上七点半准时打开手机,认真阅读每一篇文章,看着这些亲切而朴实的文字,欣赏着真实而温馨的图片,好像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家乡,在文字中与家乡亲人拉呱聊天,倍感温暖,心灵不再孤单。

我与《》结缘,不仅提高我的写作兴趣,更使我增强了对家乡的眷恋,正如人们常说的他乡再好也不过是过眼云烟,家乡故土才是我们的根和源。

值此2021年到来之际,我祝愿《》越办越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新的一年里,我也打算将利用打工之余的时间,写出更好的文章,把他乡不一样的风景和所见所闻奉献给大家,同时也祝愿家乡的父老乡亲和读者朋友们和顺致祥,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