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秦赋》火了,这部电视剧洋洋洒洒,一路从公元前259年长平之战、嬴政降生在赵国开启,讲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大一统”的伟业,恢弘的题材,加上大制作的服装、场景,一播出就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因此,有人说这是一部献给原生文明,充满光荣与梦想的史诗。

但是说实话,冗长的78集,领潮儿爷都是以2倍速看完的。

前十几集是秦异人和吕不韦和华阳太后的秦国宫斗剧

接下来十几集是赵偃、春平君和郭开的赵国宫斗剧

再接下来二三十集是秦始皇、嫪毐和赵太后的秦国二次宫斗剧

再再接下来十几集是郭开、春平君和倡后的赵国二次宫斗剧

最后不到十集开始草草灭了六国

可以说是看了四部宫斗剧,外加不到十集的灭国纪录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能最出彩的只能算是中二真性情的赵偃悼襄王和小开开了。

那么秦始皇真的为了和平才统一六国的嘛?

历史上的秦国真的值得向往嘛?

为什么说秦国的的敌、友、君、臣、子、民统统没有好下场?

待领潮儿爷为你一一道来。

一、秦始皇为何统一六国?

据史记记载,在统一六国后,秦王回忆他为什么攻灭六国时说:

赵、魏、楚反叛秦,所以灭了他,燕王昏乱,派荆轲当刺客,所以灭了它,齐王驱逐秦使,所以灭了它。

在手段压倒一切下,灭国还需要理由吗?

秦国就像一家农场和一座军营。举国上下,步调一致,纪律严明,令行禁止,雷厉风行。只要国王一声令下,便猛兽般地扑向敌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手上有刀枪的人,绝对不会跟手无寸铁的人谈道理,武力本身就是正义——如同狮子对牛羊,吃你不需要理由。

◎大共同体是一种效率第一的强人政治

从春秋到战国,战争愈演愈烈,在战争的推动下,富国强兵的逻辑压倒了一切,谁拳头硬谁就是老大,只有野蛮才能战胜文明。国家越来越少,杀人越来越多。只有效率最高、道德水准最低的国家能够幸存。

因此,封建制、贵族制和礼制等一切“温文尔雅”、“含情脉脉”的东西,都逐渐让位给效率至上的郡县制、科层制和中央集权。

◎大共同体强大但又会周期性的崩溃

秦一举扫清六合,席卷天下的气势,宛若摧枯拉朽,是何等的不可一世。而秦转眼土崩瓦解,迅速败亡,宛若枯枝败叶被狂风席卷,又是何等的惨痛悲凉。

中国历史亡秦不弃秦制,历朝历代其实都在效法秦政,因此,中国历史的明显特征就是它的大盛大衰。承平之时,“秦制”效率极高,往往威服天下。

而衰落之时又会造成空前的浩劫,据学者测算,每次“改朝换代”人口通常都要减少一半以上,甚至60%以上。

二、历史上的秦国值得向往嘛?

影响秦国最深远的就是商鞅变法

而商鞅变法最核心的思想写在了《商君书》中。

《商君书》祸害最深的,还得说是治国之术,而其治国之术的核心:

一是毁商,二是弱民。

《商君书》认为,“有道之国,在于弱民”。

通过剥夺个人资产,让民众依附国家;通过辱民、贫民、弱民,使人民贫穷、软弱,实现民弱国强。

“辱民”——让百姓们屈辱的生活,没有自尊和思考,没有“体面的工作”和“生活的尊严”,整天生活在恐惧之中。商鞅主持制定的“连坐”,邻居犯法不检举揭发要受刑罚,这样人人自危,一切人监视一切人。

“贫民”——除了生存必需之外,不能让百姓有富余的粮食和财产。俗话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百姓没有了钱物,就跳不起来了。而且,那点赖以生存的物资要由国家分给,不听君主的就得饿死。

“弱民”——不能让人民强大。在身体方面,为了耕战,商鞅还是提倡“增强体质、保卫祖国”的;但在思想意识上,不可以使老百姓自我感觉良好,更不能使他们有知识,懂道理,“知识就是力量”,人民有了力量那就糟了。商鞅要让百姓时时感到很没有安全感,才有对君主强烈的依附感。

“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

“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强”。

选拔官员不能选那些讲良心道德的,假如用优秀分子来管理奸民,那天下必然大乱。

要用厚颜无耻、心狠手辣的流氓来当头领,他们会把恐吓和欺骗手段用好用足,善良的人民只得忍气吞声,兢兢业业夹着尾巴做人,那就天下秩序井然,秦国也就强大了。

在商鞅一整套的富国强兵政策指导下,秦国果然成了当时的头等顶级强国。

以嗜杀成性、以残杀为业的秦国,六国人谈秦色变,称它们为“虎狼之国”。

从零星的史料中,我们偶尔可以看到秦国士兵的恐怖形象——一个个腰里拴着人头的杀人机器。开始我总是不大敢相信,难道秦兵个个都是天生杀人狂?读了《商君书》才知道,这绝对是可能的。《商君书》的《境内第十九》实际上是个士兵奖励细则。这个细则,就是以人头数量来作为奖赏标准的。《境内第十九》说,“其战,百将、屯长不得,斩首;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论,百将、屯长赐爵一级。”这句话意思是说,“百将、屯长在作战时如果得不到敌人首级,是要杀头的;如果得到敌人三十三颗首级以上,就算满达到了朝廷规定的数目,可以升爵一级。”

有人从《史记》中统计,仅仅白起将军一人,就斩杀、活埋、沉水消灭敌军150万,堪称“人屠”。加上秦兵自己的死亡,再加上其他将领的“功劳”,可以想见,中国人为统一付出了多少生命!而据说当时全国总人口仅只2000多万人。

后代众多无知者,盲目吹嘘所谓统一大业,说什么春秋战乱,人民受害;没有见到学者出来统计,到底是大一统杀人多,还是分封制杀人多?

秦国的内核驱动是耕战。

只有不停的种田,人民才有政治地位,只有不停的作战,农民转化而来的士兵才能实现阶层跃升。

一旦天下太平不打仗,首先面临的是士兵得不到军功,那么授田没了、爵位不升了、不能愉快的转型做官了。

作为成就秦国的中流砥柱,军功爵已经不起作用了。

生产力依然在闭环里汇聚,但是找不到输出的目标了。

秦国没有科举、没有工业、不鼓励商业,更加堵死国内的阶层流通。随着时间推移,农民只能锁死在土地里,军队士兵没有晋升空间,他们都是看不到希望的。

既然向外出路堵死,那么秦国君民只能在国内折腾。

要么是朝堂掀起腥风血雨的权力斗争,各级官员被迫选择站队,朝堂大佬倒下以后,猢狲也被一撸到底,空下的位置迅速由其他人填补。

这样一轮又一轮,直到君臣的精力都耗尽了,才能得到暂时的休养生息。

要么爆发内战。军队干部为了前程,煽动参与政治斗争的大佬动用武力,他们在内战中重新获取荣耀和军功,就像西晋的八王之乱一样。

最后留下一片废墟江山。

不管怎么选,秦国都不可能长久。

秦始皇在的时候,对现实困境一点办法都没有。

他知道敌国已经灭亡了,但是一定要不停的找敌人,让精力过剩的人民和军队有奋斗的目标,进一步释放汇聚起来的生产力。

先是一句“亡秦者胡”,秦始皇派蒙恬带兵驱逐匈奴七百里。然后派任嚣和赵佗带兵南下攻取百越,一路打到南海岸边。

最后是筑长城、挖灵渠、修陵墓、修宫殿......反正是没事也得找点事做。

倒不是说秦始皇瞎折腾。

从国家长久来说,不论筑长城、逐匈奴还是开百越,他把秦国庞大的生产力都释放出来,用一代人做了三代人的事情。他做的事情都对。

但秦始皇在释放生产力的同时,顺便也透支了国力。

对于秦始皇来说,这是大一统必须要做的,可对于六国遗民来说,他们也有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慢慢的,六国遗民不认为自己是国家的子民,充其量只是秦国的奴隶。

秦国人民过的苦逼,但是经过百年浸润已经习惯了,他们愿意把个人和国家绑定在一起,为了国家富强而奋斗。

六国遗民没有这样的传统,让他们为国家富强奋斗,就觉得是压榨奴役。

所以,如果穿越到秦国,大概率被秦军杀;

如果有幸成为秦人,也只有两条路:当兵和种地。

当兵要么杀人要么被杀,种地要么修长城要么修阿房宫要么修始皇陵,

反正不是被杀死就是被累死。

那有人说如果我是六国贵族、秦国丞相大将军或者是始皇帝的儿女总归不错吧!

那接下来说一下秦国的敌、友、君、臣、子、民又是怎样的下场呢?

三、敌、友、君、臣、子、民统统没有好下场?

第一、看一下大秦的敌人,也就是六国,自然没有好下场。

1、韩王安斩首示众

韩国亡国之君是韩王安,姬姓韩氏名安,他继承韩国王位时,韩国国力已经相当衰弱,濒临灭亡边缘。公元前230年,韩王安在位第十年,秦军进攻韩国,一路势如破竹,同年攻占韩国都城新郑,生擒了韩王安,韩国灭亡。

本来秦王政打算善待韩王安,但是在公元前226年,韩国的王公贵族趁秦军攻打魏国时,在新郑起兵叛乱,企图光复韩国。秦王政派兵平定了叛乱,杀死了参与起兵叛乱的韩国王公贵族,并把韩王安斩首示众,目的是起震慑作用。

2、赵王迁活活饿死

赵国亡国之君是赵王迁,嬴姓赵氏名迁。公元前229年,秦军进攻赵国,赵国依靠战神李牧阻挡了秦军,双方对峙了一年有余。公元前228年,赵王迁在位第八年,秦军统帅王翦利用反间计除掉李牧,赵军兵败如山倒。同年,秦军攻占赵国都城邯郸,生擒了赵王迁,灭掉赵国。随后,秦王政把赵王迁流放到深山,赵王迁很快就活活饿死。

3、魏王假斩首示众

魏国亡国之君是魏王假,姬姓魏氏名假。公元前225年,魏王假在位第三年,秦军水淹魏国都城大梁,随即攻占,生擒了魏王假,灭掉了魏国。因为秦王政担心再次出现类似韩国的叛乱,于是把魏王假斩首示众。

4、楚王负刍芈启皆死

楚国亡国之君是楚王负刍,芈姓熊氏名负刍。公元前233年,楚王负刍在位第六年,秦军攻占楚国都城寿春,生擒了楚王负刍,灭掉了楚国。关于楚王负刍的结局,史书没有记载,推测也是被秦王政杀害。后来秦国丞相芈启做了末代楚王,最后也被秦军所杀。

5、燕王喜五马分尸

燕国亡国之君是燕王喜,姬姓燕氏名喜。公元前222年,燕王喜在位第三十三年,秦军攻占燕国都城蓟城,生擒了燕王喜,灭掉了燕国。因为此前发生了荆轲刺秦王事件,秦王政对燕国恨之入骨,所以下令把燕王喜五马分尸,是六国亡国之君当中死得最惨的一个。

6、齐王建饿死

齐国亡国之君是齐王建,妫姓田氏名建。公元前221年,齐王建在位第四十四年,秦军进攻齐国,齐王建见到五国已灭,早已是惊弓之鸟,基本没有任何抵抗就向秦军投降,秦军进入齐国都城临淄,齐国覆灭。秦王政对待齐王建,用了跟对待赵王迁一样的办法,就是流放到深山,齐王建很快就活生生饿死了。

第二、再看一下大秦的“友人”,也就是六国的叛臣,依然没有好下场。

1、灭赵国功劳最大的郭开被活活烹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开开灭赵国不胜过百万雄兵!

秦王没有奖赏,居然给煮了。

2、赵国商人吕不韦侍秦十二载,被逼自杀。

嬴政给吕不韦写了一封恩断义绝,刻薄寡情的书信,在信中责备到:“你对秦国有什么功劳,给你封地洛阳,食十万户?你与我有什么亲缘,竟然号称‘仲父’?你还是不要在洛阳居住了,迅速携带家人迁徙到蜀地去吧!”

吕不韦痛心不已,自己二十余年来,为嬴政父子上位、为秦国民生大计、为征战开疆扩土而披荆斩棘,呕心沥血。此时不仅权力地位被没收,而且所有的功绩,与嬴政的感情都被彻底抹杀,以自己现在实力和处境,已经不可能再获得嬴政的信赖和重用了。吕不韦了解嬴政隐忍残暴的性格,担心迁徙蜀地以后,嬴政还会穷追不舍,或许再被赐死,自己家族都受到牵连。对于他这种位极人臣,纵横天下的英雄人物,离开政治舞台本就是生不如死,吕不韦最终决定自我了结,于是饮鸩而死。

因为吕是自杀而死,秦国不为其举行国葬。吕的门客用民间礼仪偷偷将其与已经离世的妻子,合葬于洛阳往北邙山大道的西侧,民间称陵地为“吕母冢”。

3、六国贵族迁徙杀戮殆尽。

秦灭韩国后将韩王室贵族徙至下邑灭赵后,赵国贵族被迁到今四川广元南;楚国被灭后将楚之大姓迁到陇西;五国已亡徙天下豪强于咸阳十二万户;徙三万假丽邑,五万家于云阳;秦的隐宫刑徒者七十余万人乃作阿房或骊山,这七十余万人不是战争中捕获的俘虏便是战争后逮捕的政治犯,其中当然有不少是旧贵族。

第三、秦王君主最后也没有好下场。

1、秦始皇众叛亲离,被骗后死于丹药中毒

为了保障自己的权力,赐死了自己的“相父”,幽禁了自己的母后,扑杀了自己的弟弟,疏远了自己的儿子。在晚年躲在深宫中拒绝与人相见,并疯狂的惧怕死亡,为了追求长生不老药而相信低级骗术,最终死在这一迷途当中。

2、秦二世杀兄弟姐妹,最后被宦官杀害

胡亥的故事,那更是一个知名的悲剧,这个本性其实并不太坏的年轻人上台之后迅速的沦入了癫狂,屠杀了自己兄长和几乎所有兄弟姐妹,然后在短暂的穷奢极欲当中以“二世而亡”为秦帝国画上了句号。

在秦二世的生命最后时刻,面对来逼宫的赵高,刀架在脖子上,秦二世这个倒霉孩子总算清醒点了。

他苦苦哀求:我不当皇帝了,当个王行不行?当诸侯行不行?当个大夫行不行?当个庶人行不行?

但得到的回答,都是不行。

3、秦三世投降刘邦,却被项羽杀害。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九月,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去秦帝号,立子婴为秦王。五天后,子婴诛杀赵高。十月,刘邦率兵入关,在位仅四十六天的子婴投降刘邦,秦朝灭亡。一个多月后,项羽率军进入咸阳,屠城纵火,杀害子婴。

第四、秦国臣子最后也没有好下场。

1、为秦国奠基的商鞅被车裂灭族

秦惠文王即位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在秦国变法近二十年的商鞅车裂灭族。

车裂。也就是俗话说的五马分尸,这种酷刑,因为刑具昂贵,费时费力,普通囚犯享受不到这种待遇,只有地位特别而十恶不赦的人,才有资格获得车裂之刑。从中可以看出秦人对他的仇恨之深,和欲杀商鞅而后快的决心和愤怒。

据传,商鞅被车裂后,秦国百姓争啖其肉,商鞅很快就尸骨无存,这些百姓中,有不少人就是当年商鞅一次性处决七百多人的家属和朋友,商鞅的后果,报应使然。商鞅死后,秦国百姓歌舞于道,如释重负。六国闻之,亦皆相庆。商鞅之死,似乎是个普天同庆的局面。

2、为秦帝国统一立大功的李斯受五刑腰斩灭三族

李斯结局便是“五刑加身”,腰斩而死,夷灭三族。

何为五刑?五刑乃是古人按照五行水木金火土,相克而产生的刑罚,包括了墨,劓,剕(也作腓),宫,大辟。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包括了脸上刻字,割耳朵、鼻子,砍掉双足,生殖器,死刑。可以说这五刑之中的任何一种,都是极其野蛮,不人道的,但是在秦二世二年七月,秦朝名相李斯却身加五刑,凄惨而死。《史记》中记载“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 李斯作为秦朝名相,却落得此番结局,临死之前更是留下一句话,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李斯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坏人”“奸臣”,当得知自己必死的结局时,看着相邻一样要被处决的儿子,他说了一句“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如今我想到再也不能与你(指儿子)牵黄犬去追猎狡兔,而听者无不落泪。

3、为秦帝国奠基的战神白起被赐自杀

白起是继中国历史上自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公元前258年,白起被夺官、削爵、降为士兵、迁居他乡。由于病情反复,白起无法远迁。他滞留在咸阳的3个月里,正是秦军节节败退之时。颜面扫地的秦昭王,不想让他继续得意,更不想让他看到自己决策的失败,便勒令他离开。

白起才走,秦昭王就和范雎商量:“白起心怀怨诽,不如处死。”在咸阳城外十里,白起接到了赐死的命令。刚烈的白起拔出剑:“我有什么弥天大罪,何至于这个下场?”良久,他又叹息道:“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国40万人投降,我欺骗了他们,把他们都活埋了,这足够死罪。”说罢,他举起了那把鲜血浸染过的战剑,刺向了自己。

4、帝国最后的战将蒙恬被赐死部队被坑杀

蒙恬手握三十万大军,面对赵高和胡亥谋朝篡政,对上过于忠心,没有想到以军事实力扭转乾坤自证清白,反而心中自我定罪:我的罪过本该受死,筑长城挖沟渠一万余里,这其间不可能没挖断地脉,这便是我的罪过呀!"

最终大部在巨鹿被40万诸侯联军(其中包括项羽5万人)歼灭。这其中,三名有记载的高级将官王离、苏角、涉间战死,少数幸存者混编入章邯的部队,临近入函谷关时,和章邯的近20万部下一起,在新安被项羽下令坑杀。

文臣武将都没有好下场!

第五、秦始皇的儿女最后也没有好下场。

据专家考证,秦始皇共有子女33人。秦始皇的33位子女,除胡亥在赵高、李斯合谋下篡得皇位,做了秦二世,其余32人皆死于非命。

长子扶苏被篡改的遗昭赐死,胡亥称帝后,怕其兄长不满而残酷的杀戮他们。据史书记载的有,将“六公子戳死于杜”,“十二公子戳死于咸阳”。公子高准备逃跑,又害怕家属被杀,只好上书,请求为秦始皇殉葬,胡亥准其请求公子将闾昆弟3人,被迫“拔剑自刎”。胡亥不仅处死了他所有的兄弟,对其姐妹也不放过,史书记载:胡亥将“十公主戳死于杜”。就这样,胡亥为保住自己的皇位,残酷的杀害了自己众多的兄弟姐妹。最后胡亥也被赵高诛杀。

第六、秦国的子民更没有好下场。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时,共发动了22次战争,最终秦国胜利,这22场战争是用181万条人命换来的胜利。根据记载的可考死亡人数,共杀了166.8万人次,这个数量是在秦国是白纸黑字记载的,这期间还不包括没有记载的死亡人数。

秦始皇兵马俑的建造共耗时39年,征调了70万民夫来修建陵墓,而这个70万还是保守估计,实际人数是要来得更加庞大的。

总结一下,大秦帝国灭国战争,最后二世而亡,

其敌人、其朋友、其君主、其儿女、其子民,

统统没有好下场!

秦帝国的崛起,是一场没有任何人群从中受益的宏大悲剧。

六国的百姓与士族被屠杀,秦国臣子和民众被驾驭奴役,甚至看似至高无上的皇帝本人,也因绝对的权力而扭曲变态,走向毁灭。

西汉的贾谊,就在《过秦论》中总结道,秦仁义不施、繁刑严诛、赋敛无度、天下苦之。

但整个社会一直有一种成王败寇的思维,事情做成了,他就是“正确”的,哪怕他的手段再卑劣,也会为他的过往行为合理化。

最后,还是以《过秦论》的话做结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

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

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

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

最后领潮儿爷想说的是: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大国崛起在,小民生活哀。

转眼始皇殁,身死悲族灭

一夫作难而七庙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