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轼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其父辈都是儒家传统知识分子。于是,苏轼从小就接触到了丰富的儒家经典史籍,受到了深厚的儒家思想的教化与熏陶。

首先,苏轼的家乡眉州儒学传统深厚。他写道“吾州之俗,有过古者三。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史而畏法……,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词为宗师。”

其次,深厚的家学渊源。苏轼父亲苏洵十分注重儒家经典的教化人心、催人上进、道德和社会功用,他著有《衡论》《六经论》等崇尚儒学的贵实用。苏洵运用儒学来树立家庭教育风范:“洵有二子轼、辙,貂龊授经,不知他习,进趋拜跪,仪状甚野,而独于文字中有可观者。”

由此可见,苏洵推崇儒家经典,对下一代的学术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说,苏轼从小的儒学教育使得其具有深厚的儒学功底。

儒学治世之心

儒士人生追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我完善,做行为有规范的个体;达则兼济天下,能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这也成为苏轼毕生的追求与践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苏轼的政治理想是济世安民。

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学而优则仕”是他步入政坛、实现其政治理想的的第一步。他青年得志名满京城,才能斐然,是朝野认可的出将入相治世能臣。

任职期间,他也一直以儒家“仁政爱民”的儒家为政标准来要求自己,深入民间,体察百姓疾苦,赈灾济民,为黎民百姓祈雨捕蝗,为遭受旱灾的百姓兴修水利,同时他向朝廷请免赋役。为政一方时,苏轼为官清正,整顿军纪,造福人民,深受老百姓爱戴,所到之处政绩卓著。

第二,苏轼的高尚品质是仁者爱人。

苏轼拥有宽阔的胸襟以及赤诚仁爱之心,他处处与人为善,对人心无芥蒂,从不防人,他曾对弟弟苏辙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他为人厚道善良温和,饱经忧患,并没有因此变得愤世嫉俗,也依然信奉道德的美好和人性善良。在他受到迫害后,他选择原谅政敌,置身于朝廷党争之外,凡事只以百姓利益和社稷江山为重,敢于直言进谏、直斥时弊。

在贬谪之后被朝廷招回重新起用的时候,苏轼依然不怕得罪当权者为新政中对百姓有利的政策辩护,导致他被当权者认为“不识时务”,于是再度遭到贬谪。

儋州是贬谪地最远最后的一站,那里文化落后,宋朝建国百余年无人考中进士。苏轼到了以后,在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的困苦的环境中,他作为一介儒生,开始建立.官学机构,讲学授经,为擔州培养了大量人才,至此开启了海南的人文教化,实践了“破天荒”的典故,彰显了他的文人风范。

第三,苏轼儒家思想表现在诗词歌赋各个方面。

苏轼生于北宋中期,这时期的朝廷正面临着内忧外患,国家积贫积弱,百姓怨声载道,社会各阶层的矛盾尖锐,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境地。而他对国家,百姓始终怀有赤子之心,尽管仕途坎坷,宦海浮沉,却始终不辍拳拳报国之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情感反映在诗词的创作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气势昂扬,寄托了他虽然年迈,仍然渴望能够奔赴战场,为国抗敌、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即使被贬,仍心系社稷,这是儒生奔流在血液中的成长印记。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提到''公亦奋厉有当世志”,一生穷达如一,始终直言敢谏,儒家经典构建了苏轼爱国爱民、清正廉洁、不忘初心的政治操守和丰厚学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