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印象里的傅聪,还是《傅雷家书》里那个接受父亲教诲的聪儿,还是青春正好的少年郎,实际上已经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成了一名世界闻名的艺术大师。听闻他溘然长逝,不由得感叹世事无常,也为世界痛失一位大师而感到遗憾、惋惜和悲伤。
傅聪一生,命运多舛,青年时期遭遇了巨大变故,遇上了中国的特殊时期,因为各种因素被迫害而家破人亡,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也为了事业前途,后来选择改变国籍,终身旅居海外,终成一代艺术大师,自始至终也从未说过祖国的坏话,而国家也已经为他们一家平反。他在家里被平反后心系祖国,从未忘记祖国,也做了不少贡献。
祝傅老一路走好。

初读《傅雷家书》时,有一丁点的排斥,觉得那些信里说教的口吻重了些,让我想起了母亲的絮叨,想起了居高临下的教育。
慢慢地,开始被吸引,懂了傅雷夫妇的爱子之情,也体会到了字里行间的温暖和真诚。《傅雷家书》里,饱含着为人父母者的责任,充满了对子女炽烈而深沉的爱,传递着对真理、对道德执着追求的精神。

这是一个严父,也是一个良师,更是一个益友。
这是一对父子,也是一对知己,那种心灵和精神上的高度共鸣、相互映照,让人艳羡。
这里还有一对夫妇,他们在人生路上携手同行、相互扶持,是多么美妙的琴瑟和谐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傅聪评价父亲:“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在这些信里,流淌的不仅有温情,也有智慧,对生活、工作、理想朴素而又深刻的见解。这些家书里,包含着傅雷那颗炽热、剔透的心。于是,可以明白,为什么当年的大师们,足以让今天的同行们高山仰止,他们创造了一个今人多难以企及的高度——“德艺具备,人格卓越”。

等待儿子家书时的惶惶不安,收到信件时整天整天的兴奋,为儿子手抄6万字的“希腊雕塑”译稿,给儿子和儿媳用不同的语言写信,这就是天下父母心。

《傅雷家书》不仅在教人如何为人父母,也在警戒世人该怎样做人子女,更在指引着我们,对生活,对工作,该有怎样的态度和追求。
傅雷教导傅聪要有计划地工作生活,减少不必要的时光消磨,要有“安排的技术”。

他说:“越是轻视物质越需要控制物质。”所以总是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地授以家庭经济计划的经验和心得。他不时为儿子准备书,或是推荐好书,指导他们多看正经书,不能光把时间用于消遣读物。他还总是细心地指出儿子的书信中的错误,他告诉傅聪该如何用丰富的词语表达感情。

当然,他们还一起探讨钢琴演奏的技巧,彼此分享对艺术的感受和看法。
几十年前父母与子女间的对话,今天读来,依然让人受益多多。

很悲愤,这样的家书在1966年嘎然而止,看到傅雷夫妇弃世之前的遗书,那冤屈难辨的屈辱、无人能顾的孤寂,让人怅惋。
他们最终也没能等回自己亲爱的儿子,生命就这样遗憾地划上了终止符。多年后,当傅聪的儿子可以阅读这些书信时,他会对自己的祖父母作何感想?又会怎样去理解那出在颠倒昏暗的年代里上演的人生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