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点虽然人口仅占世界的0.2%,但却获得了20%的诺贝尔奖,出版的图书数量更是占到美国市场的48%,犹太民族种种成就的背后,离不开独特的教育模式。纪录片《犹太教育探秘》用25集的篇幅介绍了这个教育大于生存的民族是如何获得成功的。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米粒妈频道 (ID: MilimaPinDao)

文丨米粒妈 编丨Travis

我有个好朋友,老公就是犹太人,他们人在美国,但我格外关注这一家的日常。

每次刷朋友圈看到她有什么新动态,我都特认真地研究一番,总希望从他们带娃的琐碎片段里,挖出点犹太教育的小秘诀。

最近刷片的时候,无意中刷出一部纪录片《犹太教育探秘》,整整25集,让我彻彻底底认清了犹太教育的真相。

教育大于生存的民族

都知道犹太人重视教育,看了这部纪录片,我才知道,这个古早的渊源。

公元70年那时候,他们就有了一条戒律:每一个犹太父亲要在儿子六七岁的时候,把他送到全日制宗教学校去读书、接受教育。

如果谁做不到,就没有资格成为犹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点还真的是挺让人惊讶的。

要知道,那个时代,全世界范围内还都是农耕社会,六七岁的男孩在家里算得上一个劳动力了,可以帮家里放牛放羊,做很多农活和家务。

如果说送孩子去全日制的学校里读书,真的是很划不来。

但因为这是戒律,没办法,所以好多犹太人改了其它宗教。这样经历了500年,犹太人口从500万降低到150万。

用这个“教育”的筛子一筛,留下的犹太人,当然个顶个的重视教育。

犹太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0.2%,但却拿到了20%的诺贝尔奖。美国48%的图书都是犹太人作者出版的。

犹太人笃信:土地会被夺走,财富会被拿走,但知识拿不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前面不是提到了么,我好朋友的老公就是犹太人,她老公特别喜欢做菜,有多喜欢呢?人家上初中的时候他就已经照着菜谱自学各大菜系了,还一度想去当个职业大厨。

但是,她的犹太公公婆婆直接扔下一句话:就算要当厨师,也必须先读完四年制本科再说。

犹太人中,虎妈居多。我信了!

100多人的犹太家庭教我的事

很多犹太家庭,会生多个子女。

纪录片里,一位84岁仍然风姿绰约的犹太女性Gloria给我印象最深。

她有5个孩子,38个孙辈,以及60+曾孙辈。

为啥说是60+呢?因为接受采访的时候,这位优雅的犹太女士还在说,“这周我又有一个曾孙出生了”“过两周还有一个呢”,在她的家庭里,生命不断在延续,随时都会有一个新的小家伙前来报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的家庭,像我这一代,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下一代呢,开放二胎后,身边倒是多了不少二宝家庭。

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是,六七个大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有的还有保姆)搞不定一个孩子的,比比皆是。

Gloria有一个女儿,生了11个孩子,女儿说:生前五个孩子的时候很累,那之后就有帮手了,这就是家庭动力学。

虽然我不认识生11个孩子的家庭,但我有个在美国的朋友,夫妻俩生了5个孩子,他们每天在家面对5个娃居然还不够饱和,俩人都在外面有全职的工作。

我一直好奇他们是怎么又工作又带5个娃的。

有一次我孩子爸去这个5娃朋友家里做客,4个大人在客厅聊天,5个孩子就坐在旁边,安静地听着。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居然不需要ipad,不需要动画片!

后来,最小的2岁孩子有点坐不住了,旁边四五岁的姐姐就给他念绘本,一本接一本地讲,说实话,真是震撼到我和孩子爸了。

到了吃饭时间,我们起身出门去餐厅。然后这5个孩子呢,各司其职,全都行动起来。

有负责关灯的,有负责锁门的,有负责检查水电开关的,大的帮小的穿衣服穿鞋,哥哥帮弟弟妹妹准备出门要带的玩具和图画本……

朋友家的儿童卧室,几个娃几个监视器,大人可以边吃饭边聊天边查看每个娃的睡眠情况

这个朋友家,别看有5个娃,家里超级整洁。

去他们家做客的时候,我发现,最小的2岁孩子把书架上的书都拿出来摊了一地,然后四五岁的姐姐就帮着一本一本放回去,按照原来的顺序摆好。

完全不是一家熊孩子和一个累瘫了的妈妈那种悲催画面。

别误会,我不是在这骗你们生5个娃,毕竟我们家也只有一个娃。

但我真心觉得,一个家庭里,不应该有太多双眼睛盯着孩子,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这么多人前呼后拥,不是什么好事儿。

而且成人越多,越容易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

在家里个个都是宝,但进入学校呢?走入社会呢?

如果你没有在家里训练孩子去适应人生,以后总有人会伤害他、拒绝他,总有失败、不如意,如果家庭这个“小社会”过于童话,可能等不到步入社会,孩子就被击垮了。

一位出生在上海的犹太人后裔沙拉,写过一本书《特别狠心特别爱》,作为两个儿子一个女儿的母亲,她在书中分享了自己在教育中的转变和“狠心”。

曾经她也像很多中国父母一样,给孩子当24小时“保姆”“管家”。

可犹太父母告诉她,这样未必是真的爱,很可能是真的“害”。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孩子分担大人的负担。

后来,她真的这么做了。

沙拉的女儿长大后成为了外交官,两个儿子一个成为亿万富豪钻石商,一个成为以色列政府官员,后来也投身钻石领域。

如沙拉说“你把所有的一切,你的生命、财富、地位、时间、精力全部交给孩子,你的孩子也不见得终身幸福。”

一个人,从还是孩子的时候起,就要学会生存、学会独立,这是犹太教育给我最大的启示。

纪律可以教,创造力教不了

有一个流传很久的段子,说犹太孩子回家后,家长不会问:你今天得100分了吗?而是会问:你今天提出了好的问题吗?

犹太孩子真的非常善于提问,而提问的前提其实是:他思考了,而不是被动接受大人或老师教给他的知识。

一位犹太人教授回忆说,他自己还是个学生的时候,不仅提问题,还专门核实教授说过的话。教授提到的内容和观点,他会去查书,看教授有没有说错。

而教授也超级喜欢他这个爱问问题的学生,主动让他当助教,考试分数更是比别的同学高很多。

质疑、挑战权威的过程,其实也是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

我觉得,这种教育是非常正向的,你鼓励提问,孩子就愿意思考和互动,而这样的互动也会让孩子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新的知识。

AVI CHAI慈善基金会主席梅茵,被称为耶路撒冷最有钱的遗孀之一,她也是最会花钱的遗孀,因为她已经在慈善教育上花出去了十亿美金。

梅茵一直在说,纪律可以教,但创造力没法教。创造力来源于思维模式,有创造力、有挑战思维的学生,你可以用规矩去约束他,但反过来,你没办法教一个听话的人如何有创造力。

如果年轻的时候没有激发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年龄大了,其实很难再培养。

我曾写过相关的一个故事:在以色列,有三个自掏腰包尝试登月的犹太大学生,被视为英雄。

虽然他们的登陆舱最终在距离月球表面5公里坠毁,但全社会都鼓励他们的勇于尝试。

对于犹太人来说,创新、创业、创造力就是教育的一部分,甚至是他们生存的一部分。

因为各种历史原因,犹太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生存是他们的第一要务。

为什么追求创新?为什么培养独立?为什么大量投入在军事和教育上?因为他们有危机意识。

尽管我们的背景不同、环境不同,但我觉得,犹太人能把家庭中的权威教育和学校、社会的创新教育融合得这么好,他们身上被逼出来的特质,真的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

作者简介 :作者米粒妈,美国海归、原500强高管麻麻一枚,专注于科学育儿、亲子阅读、剁手推荐。5-12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频道 (ID:MilimaPinDao ),0-5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ID:milima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