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坚守带来的结果是扬州全城被屠杀,而钱谦益带头投降却保全了南京,表面上看起来钱谦益的做法更好,同样是战败的情况下避免了的人员伤亡,但是具体问题我们也要具体分析。

历史上很多事情是非常复杂的,当出现某种结果的时候并不意味着这个结果就是必然的。如果实力差距非常明显,继续抵抗除了徒增伤亡外毫无意义,那么投降是可以选择的。但是如果在实力上能够与对方对抗的情况下却选择投降,那么投降就太无耻了。

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看一下当时清朝与南明之间的实力对此,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当时南明的实力是远胜于清朝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实力来看,南明并非必败之局

有学者统计,清朝入主中原四年后,即顺治五年(1648年)满、汉、蒙八旗男丁总人数为346931人,其中满洲八旗男丁55330人,蒙古八旗男丁28785人,汉族八旗男丁262816人,满清的人数并不多。尤其在多尔衮参与山海关大战之前,他向全国下达了总动员令“男丁七十以下,十岁以上全部从军”,即便是如此动员,也才动员了18万人。在清军入关以后,这18万人就是清朝的全部家当!

反观南明,其实情况要比刚入关的清朝要好很多。你可以说南明缺精兵强将,缺战略眼光,但却从不缺人,只是南明北方四镇的投降,就一次性向清朝输送了23万步兵,超过了清军入关时期的全部家当;

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南明也完全不缺钱。清军入关时期的北方已经被战火蹂躏地残破不堪了,而南方基本上没有被破坏,尤其是江南一带,是整个明朝的首富之区,赋税重地;

再说人心向背,虽然朱家天子在当时已经不得民心,但对抗满清并不是民族内部矛盾,而是对抗外敌,南方的知识分子、缙绅阶层始终都有着夷夏大防的观念,这是从孔老夫子时代就一直传下来的,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对于民族矛盾那是豁出去都要跟对方干的,在对抗清军的过程中,根据史书记载,阖门投火而死、阖门投环而死的比比皆是。比如说南明鲁王政权时期的尚书王之仁,他眼看坚持不下去了,结果全家93口人全部坐上了一条船,然后把船底凿沉,全家人沉水而死,如这样的事情在南明史上不绝于书。再比如说南明的兵部尚书张煌言,他就经常组织队伍北上抗清,虽然他的部队战斗力并不强,但只要他的船队出现在长江口岸,沿岸的市镇、县城经常望风而降,重新打起了明朝的旗号。

最后说下组织,公元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自杀。而到了5月15日的时候小福王就在南京称帝,建立了弘光政权,南明对于局势变化的反应可以说是非常快的,很快就建立了中心化的组织。

因此无论从人来说,还是经济上、人心向背以及组织上来说,南明并不是必败之局,关键在于如何振作努力了。问题就在于,从整个局面来说,南明并没有振作努力。

从行为来看,史可法是振作图强,而钱谦益是消极内斗

史可法和钱谦益都是东林党人,但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史可法是振作图强的典型,而钱谦益却是消极内斗的典型。

我们都知道明朝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王朝,在面对外敌的时候如果这个中心是稳固的,那么这个中心就能充分调动南明全部的资源来对抗清军。如果这个中心不稳,那么中心的作用就很难发挥出来,整个南明散落在各处的力量就会如一盘散沙,无法集中起来对抗清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小福王登基称帝后,不服小福王的就是东林党人。在明朝没有灭亡的神宗时期,东林党人曾经为了阻止小福王的父亲也就是老福王登基称帝,可以说是与神宗皇帝斗了几十年,最终阻止了老福王登基称帝。而到了南明的时候东林党人看到老福王的儿子小福王登基了,就一个个都不干了,到处散播谣言,说小福王荒淫无耻,甚至还说这个小福王是假的。在以钱谦益为首的东林党人的这番操作下,南明以小福王为中心的政权很快就出现了动摇。尤其是当时驻守在武昌的大将左良玉,手下号称有百万兵马(实际上可能只有20万人左右,但也不少了),他也听信了东林党人的话,认为小福王是假的,而且还荒淫无道,于是就带着大军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沿江而下,要去攻打南京,造成了南明内部的极大混乱。

而史可法虽然也是东林党人,但他却能够以国家利益为重,抛下党派之争力图维持南明的局面。可无奈中心化组织在东林党人的胡闹之下变得毫无号召力,当时南明要挡住清军南下的攻势,首先面对清军的就是势力强劲的四个军阀,北方四镇。

北方四镇,分别是刘泽清、高杰、刘良佐和黄得功,他们手下各有大约10万兵马,四镇总兵力加起来不下40万,可以说如果北方四镇能够团结一致的话,多少也应该能抗住南下的清军。可由于南明的忠心被东林党人搅乱,在清军南下的时候北方四镇也没有团结对敌,除了高杰战死,其余的没怎么抵抗便投降了清军。

当清军攻到扬州的时候,史可法手上其实已经没有多少兵马了,但如果扬州被攻下,那么南明的首都南京就会直接暴露在清军的面前,为了守住南京的最后一道屏障,史可法选择了死守扬州,最终战死。

就在史可法为国家大计而奔波劳累的时候,作为东林党人的领袖钱谦益在干什么呢?他基本就在领导着东林党人搞内斗,全然不顾局势的危机。而当史可法战死扬州,清军兵临城下的时候,他的表现却令人大跌眼镜。

钱谦益的红颜知己,当时已是他妻子的柳如是是著名的秦淮八艳之一,就是这样一个弱女子,在国家危亡之际都知道要以身殉国,可是以忠君爱国的道德标榜的东林党的领袖钱谦益,却不敢自杀殉国,到头来带头投降了清朝,可以说是无耻至极了。

而且即便是丢了南京,南明也并非没有希望,南明也并非不能翻盘,投降并不是当时钱谦益的唯一选择。

丢失南京后南明实际上还有多次翻盘的可能,投降并非钱谦益的唯一选择

其实在丢失了南京,弘光政权覆灭了以后,南明其实还有翻盘的可能。在这里我只说大的翻盘机会。

丢失南京后的第一个翻盘的机会在多铎攻下杭州以后,清朝觉得江山已定,可以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了,便做了一项特别错误的决策,强令江南百姓剃发,一时间反抗风起云涌,很多先前已经投降了清朝的势力又反正了过来,集中在了唐王和鲁王这两个政权的周围。

第二次翻盘的机会在公元1653年,当时永历政权的大将李定国在军事上取得了重大胜利,两厥名王,在战场上杀掉了孔有德和尼堪,几乎恢复了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地,湖南也占据了将近一半,如果接着打下去很可能能与郑成功在南京会师,这样一来半壁江山就可以光复了。

第三次翻盘的机会是到了1659年的时候,郑成功发动北伐,一度围攻南京长达半年之久。

▲即便是到了南明后期,李定国这样的大将也仍有让南明翻盘的可能

当然南明还有其他的翻盘机会,总的来说这三次是最大的。对于钱谦益来说,即便清军已经兵临城下,在当时的南明来说并非气数已尽,恢复江山还是大有希望的,投降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如果钱谦益能够放下党派之争,痛改前非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努力维持南明的局面,南明也并不是没有希望。

只可惜钱谦益是个胆小怕事的人,在面对强敌的时候其表现连一个弱女子都不如,所以拿钱谦益和史可法做对比,我认为是侮辱了史可法了。

总结一下:

投降是在实力差距太大,抵抗已毫无意义的情况下的选择。但凡实力相当,能与对方对抗的情况下,抵抗都是有意义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史可法坚守扬州的时候南明是有可能挡住清军的进攻的,所以他的坚守是有意义的;而清军攻到南京的时候,南明也有翻盘的可能,实力上仍然能与清朝对抗,在这种情况下钱谦益的投降就非常无耻了。

两者所面临的情况并不是在毫无希望的情况下继续抵抗,而是在能够对抗的情况下作出的不同选择,我自然是赞同史可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