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林屋公子“先秦古国”系列038)

滕文公还是太子的时候,就非常仰慕孟子的贤明。他有一次出使楚国的时候,就专程绕道去宋国拜会孟子,孟子向滕文公大谈尧舜之道,并说滕国虽然是个小国但一样可以治好。滕定公死后,滕文公又向孟子咨询守孝之礼;即位后又向孟子请教治国的问题,孟子又大谈了一番民本思想,顺便还讲了一番井田制的道理(有说法井田制很可能不存在,不过是孟子的政治蓝图)。滕文公用孟子的仁政,倒也吸引了一些人才前来,比如农家的代表人物许行等,许行又吸引了陈相和陈辛兄弟前来投奔,而之前这两个人是跟着宋国的儒者陈良学习的。但是根据农家的观点,国君是要和百姓一起种田的,那么滕国有粮仓实在是罪大恶极,因为滕文公自己游手好闲,白吃老百姓的粮食。当然孟子对此不同意,所以孟子和陈相就吵了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孟子:“老许自己种田才吃饭吗?”

陈相:“是的。”

孟:“老许自己织布才穿衣吗?”

陈:“只穿粗布衣。”

孟:“老许戴帽子吗?”

陈:“戴!”

孟:“戴什么样的帽子?”

陈:“白丝绸帽。”

孟:“亲手织的?”

陈:“用粮食换的。”

孟:“为什么不亲手织?”

陈:“因为妨碍种田大业。”

孟:“老许用锅子煮饭,用锄头耕地吗?”

陈:“是的。”

孟:“亲自制作的?”

陈:“不是!用粮食交换的。”

孟:“用粮食交换锅子锄头可以,人家用锅子锄头交换粮食就不行?老许为什么不自己全部制作了呢?”

陈:“大家都有分工,不可能既种田又打铁吧!”

孟:“那治理天下的人又要既种田又行政吗?大官有大官的事做,小民有小民的事做。一个人的生活资料本来就需要各种产品才齐备,那是不是要国君带领大家什么都做一遍?所以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啊!禹在外治水八年,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进屋,你让他种田,他能?后稷让百姓学会种田,但吃饱了缺乏教养和禽兽又有什么区别?所以舜让契担任司徒负责教育,圣人担忧这事都来不及,还有空种庄稼?尧因为得不到舜这样的人才发愁,舜因为得不到禹这样的人才发愁,为种田发愁的人是农夫,尧舜治理天下难道没有尽心尽力?”一连串地说了n个反问句后,孟老夫子内心憋着说的终于一股脑抛出来了:

“我只听说中原用教化改变蛮夷的风俗,没听说中原被蛮夷改变。你前师父陈良,虽然是楚国人,但是却到中原学习儒家之道。你们两兄弟,跟师父学了几十年,师父一死居然就做了汉奸。当年孔老夫子去世,门徒可是哭着守墓三年才回家,子贡前辈又单独守墓三年。子夏等前辈还因为有若长得像孔子,想用侍奉孔子的礼节对待他。现在老许这个南方蛮子,怪腔怪调的人,却指责先辈圣王的学说;这种人正是周公要打倒的对象,你却要向他看齐,真是越学越差啊!”

陈相被损成这样,只好也抛出底牌,说:“听从许先生的学说,会让市场上市无二价,童叟无欺,因为所有的棉布、麻线、五谷、鞋子都做得大小相同、价钱一样。”孟子马上又反驳了:“各种东西质量规格都一样,你们要把价格拉平,这不是扰乱市场吗?粗糙的鞋和精致的鞋都卖同样的价钱?听从老许的学说,大家不但不会童叟无欺,反而会联合起来弄虚作假,那么又怎么能治好国家呢?”陈相终于被说得闭嘴了。总之,在滕文公时代,任人唯贤,可以说是滕国的一个小黄金时代,但是儒家思想在乱世终究不是良策。大概在前296年,因为一个疯狂的邻居,滕国历史终于画上了句号。这个邻居就是从春秋以来一直对滕国虎视眈眈的宋国,国君是宋康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康王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据说前329年,宋康王以武力驱逐哥哥宋剔成君,篡位为君。据说他“面有神光,力能屈伸铁钩”,是个勇猛的男子。他似乎对生理学特别感兴趣,据说他剖开过老妇的背,并凿开了冬天过河人的脚骨,来观察生理构造和正常人有什么区别。对待国人尚且如此残暴,对待外国则更是嚣张至极。宋国从微子开始一直是公爵国,他居然称王,而且还东边攻打齐国、南边攻打楚国、西边攻打魏国,因为穷兵黩武的原因,他在对齐、楚、魏等大国的战争中居然连战连胜,文公中兴后的滕国也于此时被宋康王所灭。当然宋康王自己的下场也不好,十年后,他遭到齐、楚、魏三国的合攻,宋康王出奔,宋国灭亡。之后滕地被齐国占领,所以后来也有“齐灭滕”的说法。

有则民间传说是这样讲述滕国灭亡的:据说滕国末年有天发了大水,这时候有两条乌龙来保护滕城,但太子却不懂事,对准乌龙的眼睛猛放箭。结果乌龙跑了,滕城就这样被淹没了,只有滕文公修建的那座高高的文公台还留着。大部分人包括国君和太子都死于这场水灾,只有部分人逃脱,这些人以滕为氏,就是滕姓的由来啦;那两条龙又跑到微山下翻滚了一阵,结果滚出了一条微山湖来。

作者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汉史、神话妖怪学。系今日头条、悟空问答、百度百科ta说签约作者,澎湃历史、网易历史、全历史专栏作者,出版有《先秦古国志》《先秦古国志之吴越春秋》《山海经全画集》《魅影:中国古代神灵志异图鉴》实体书四种,作品散见于《国家人文历史》《北京晚报》《同舟共进》等报刊杂志及自媒体。感谢阅读,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