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周朝的时候出现过一种作为祭祀礼器用的小几案家具,名字叫做俎(zǔ),就是越俎代庖的俎。在这个家具身上首次出现了在腿足下方加装横木垫底,这个横木构件的专业名词就叫做托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礼图》中的俎

坐在椅上,脚搁于托泥。这是充满人性化的设计,也是古人匠心独运的家具设计智慧家具的腿足之下另有木框或垫木承托,可以防止家具腿受潮腐烂,这一木框或垫木就是托泥。多出现在桌案、架几和座椅的底部。魏晋南北朝时托泥作法就已出现,不过那时是以箱形结体出现的托泥不仅改变了四腿直接落地的旧形式,出现了造型上的新意趣,同时,托泥也起到了加固四腿的连接与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有人评价托泥为拖泥带水,是累赘

座椅器型中的托泥,常见于宝座、皇宫椅等制式的家具。如果说有托泥和无托泥宝座最大的差别,大概就是气质上的威武霸气了吧。托泥可是皇宫椅身上的常客,因为皇宫椅多采用天圆地方结果,为了让上下比例协调和腿足更加稳固,一般托泥都是皇宫椅的标配,比如下图皇宫椅是有束腰带托泥并采用了高度雕饰的圈椅。此椅靠背板为三截攒框,上截雕开光镂空花纹,是卷草纹的变体;中截镶素板,任其光素;下截亮脚,轮廓近似倒挂的蝙蝠。靠背板和椅圈及椅盘相交的地方使用了四块面积较大的镂空角牙,加强了从正面观看的装饰效果。扶手出头和四足马蹄以上,借用本来要锼剔掉的木材,镂雕卷草纹,手法比较别致。皇宫椅的前后脚用料精致。此套皇宫椅用材选料精,造工细,雕饰多,但不显得过于繁琐,因其把构件都亮了出来,交代得干净利落,令人感到不是故作堆砌,皇宫椅一改明代素圈椅的质朴大方,但依然不失圈椅以舒适为主的造型主旨,骨子里透出一种高雅和闲情逸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托泥的构造在突出实用性的同时,也充满了人性的关怀,我们常见的圈椅、官帽椅、皇宫椅等,人坐在上面,脚就可以搁在托泥上,这是充满人性化的设计,也是古人匠心独运的家具设计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