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以来,人们就对权势有着特殊的崇尚。这可能是由于古时候,谁手中握有权力,比如兵权、政权等,谁就可以杀伐决断,也可以为自己的集团谋取利益。在权势上是分等别级的,而且,不同身份的人就有其相对应的社会地位,比如士、农、工、商。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如果做不了最高统治者,那可以考虑为最高统治者服务(做官为士),以获得次等级别的权力,同时还会对最高统治者的授权、恩赐等而感恩戴德,在他们心里有一种皇恩浩荡的观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古代,生活资料不像现在那么充裕,而资料的多寡是因社会地位之高低来决定的。人面临的最基本的问题就是生存,对平头百姓来说,为了生存或者生存地更好,为了获得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机会,一般都是通过读书考取功名这条途径来实现。对多数读书人来讲,之所以有十年寒窗苦读的动力,主要原因就是可因之实现做官的愿望。正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而且,这样还会名利双收。如此一来,试问有几个人不想为此而奋斗?

然而,古代读书人读的都是圣贤书,是以圣贤为榜样、为学习对象的。读书人当有高尚的操守与德行,至少表面上看起来要这样。久而久之,在众人眼里就形成了一种规格或标准,即:读书人在为官上要表现有谦逊、清高的态度和一心为国、为民的胸襟,而不能表现出为了一己之私利。可以说,这些人都是活在别人的眼光里,且有一种虚伪、做作之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一点,就是在那种虚伪、试探的环境之中,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在官场上的交往中,一定要有听懂弦外之音、话外之意的本领和悟性。上司授权给下属,不一定是真心授权而只是试探一下呢。这个时候,下属要推辞一下,既有谦逊的一面,也有保全自身的作用,还有试探上司是否真心的意思。从这一点上来说,要去适应那样的环境,就得学会遮遮掩掩,可谓不得已也。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都是为了财利,但是读书人都讲究脸面、德行、清高,要表现出重精神不重物质。实际上,无论是谁,都想生存地好一些,都想被人尊重,都想尽量活得体面一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会争取名利双收,都是面子里子都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