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先后始皇在二十三年、二十七年、二十八年、二十九年、三十二年、三十七年(即公元前224年.220年、219年、218年、215年、210年)在全国巡游了6次。秦始皇亲视天下,周观远方的主要原因是他认为自己的统治还不牢固,需要加强对全国的控制。

当时秦朝地域广阔,边境地区难以控制,但六国老贵族不愿灭亡,想复辟。边境地区人口少,经济和文化不发达,经常受到戎、狄等强大部落的侵害,特别是北方匈奴等游牧部落的侵害,对秦朝造成很大威胁。因此,他采取巡回的方式,远播皇帝的声威,向六国老诸候和人民示威,推进政策法令,贯彻政治主张,即从军事统一发展到政治统一。秦二世说:先帝巡行郡县以示强,威服海内。

秦始皇第一次巡游的地方是当时楚国的旧都郢陈(现在湖北省江陵县北纪南城),目的是抑制战国时贵族势力强大的楚国旧贵族,加强对楚国的统治。

第二次巡游选择的路线是西北长城内边疆地区,目的是观察边防,让秦朝无后顾之忧;此外,这些地方是当时通过西域走向中亚的通道,是中国与外国联系最密切的路线,所以在这里巡游,可以向域外各国炫耀武功,展示皇威,扩大秦朝对西方的影响。

第三次巡游的地方是过去齐、鲁、周、魏等国家的旧地,特别是齐鲁地方的反秦势力很强,秦始皇巡游的目的是确立皇威,威慑六国的剩余势力,以巩固东方地区的治理,这也是他频繁巡游东部地区的原因和目的。

第四次秦始皇又一次向东出巡。这次巡视一开始基本是沿上一次同样的路线前进,但到达阳武县博浪沙(河南省原阳县附近)时,突然遭遇刺客袭击,幸而误中副车。秦始皇因此命天下搜捕十日,最终却毫无成果。刺客正是旧日韩国贵族之后,后来的汉初名臣张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遇到刺客的缘故,始皇帝此次巡游的行程也变得简略了许多,抵达之罘岛、琅琊山立碑刻辞后,便开始返回。为避免再度遇刺,车队刻意绕开博浪沙,北渡黄河经上党郡(山西省长治市一带)回到咸阳。

第五次巡游主要是在北方边境巡游,以抵御匈奴。回来后,他派将军蒙恬率领30万人击退匈奴,巩固边防。

第六次巡回到东部地区和东海滨的琅邪,这次巡回的一个目的是巩固东部统治,另一个目的是寻找永生的药。在此之前,秦始皇多次派人到处寻仙人,为了寻求长生不老的药物,花了很多钱,但没有结果。这次他自己来了,还是没有找到,死在回去的路上。

秦始皇在位期间,不辞辛苦地巡回全国,主观目的主要是巩固统治,抑制六国老贵族,防止人民反抗,客观地对当时秦王朝的交通、经济等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对交通的作用。

秦王朝是在结束六国分裂分割据的情况下建立的,当时到处都是六国留下来分割的城墙和堡垒,交通非常落后。秦始皇为了顺利出行,必须开发交通,大力修建道路,消除交通来往障碍,于是下令治理道路,连接和统一战国时分散的交通系统。

在陆路上,以咸阳为中心建造了两条路线。一条向东,直达山东、河北,一条向南,直达江苏、浙江等 省。还在今湖南省、江西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之间修筑了 '新道”。在云南省、贵州省修 筑了一条五尺道”。为了直达北方边境,他还命令大将蒙恬修筑了一条 直道”,从咸阳经过云 阳(今陕西省凉化县北)、上郡(今陕西省榆林东南)直达九原(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北)秦始皇还命令“牟同轨”,规定车辆两轮之间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

在水路方面,秦始皇命令开辟灵渠,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三次巡游来湘江上游,他根据当时的需要解决南征部队的粮食运输问题,决定挖掘渠道运输粮食,经过秦军士和劳动者的艰苦努力,终于把湘江水引入漓江,开辟了南北水路交通的重要途径。秦始皇的这些措施主观上是为了顺利巡演,播放皇威,但客观上促进了秦王朝交通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对商业的促进作用。

秦始皇大力建设道路,为巡游创造条件,秦王朝交通发达。正因为交通方便,商业也发展起来了。战国时期六国尺寸、升斗、斤两标准不同,影响商业贸易交易,秦始皇命令统一全国度量衡,一方面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官府征收粮食、物资、土木工程等的计算。

3、加强了中华民族的融合。

交通发达、商业经济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中原地区华夏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戎族、狄族、夷族和华夏民族进一步融合,形成了最初的汉族。南方野蛮人、百越也加快了与中原各族的融合,北方匈奴人与中原地区各族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因此,我们认为秦始皇的巡游客观地促进了秦王朝的交通、经济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相反,这些作用也加强了秦王朝的统治,使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