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华安是谁?

没错,谢华安先生在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是超级杂交稻和三系杂交稻育种,并于201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我们可以从谢华安的个人经历看出,很多关键词都和福建有关,因为他的出生地就在福建龙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这位杰出的植物遗传育种学家,并没有袁老那么大的名气,但并不妨碍他培育出“明恢63”和“汕优63”(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后者更成为了中国稻作史上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至少适合16个省种植,比如四川、福建、海南、广西、浙江和陕西等地。

很多人喜欢说是袁老养活了14亿人,但实际上,大部分人吃到的可能都是谢华安院士的“汕优63”,而并非超级杂交水稻,这与高产水稻品种对生长条件的要求和抗病虫害能力有很大关系,这决定了一个杂交稻品种育成之后能否被大面积推广。

为什么杂交水稻之父是袁隆平?

袁隆平先生于1930年在北京出生,其出生时间比谢华安早了11年,他从1964年的时候就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更是我国研究和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数十年来,袁隆平先生将所有精力都集中在了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上,堪称这个领域的带头人,包括“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的发明、“两系法”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的构建等。

所以,袁隆平先生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并不只是因为他从事该领域研究的时间早,而是取得的重要成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具体来说:

早在1986年的时候,袁隆平就将杂交水稻育种战略划分为一系法、两系法和三系法,让杂交水稻育种的程序化繁为简;

过去的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一直有三大难题,雄性不育系的培育途径、水稻杂种优势的利用和如何突破制种关,但这一系列难题都被袁隆平先生成功解决;

在2018年的时候,就在三亚水稻国家公园,示范田高达1065.3公斤的亩产量创下整个海南省水稻单产历史上的最高纪录。而2020年湖南衡阳在进行杂交水稻双季测产的时候,更是达到了亩产1530.76公斤。

袁隆平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却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大家知道为什么有的科学家能成为工程院和科学院双院士吗?比如钱学森、黄旭华和张光斗等,他们一开始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后来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成立后又再次被入选为院士。

这件事还得从工程院的建立说起,要知道科学院早在1949年成立,由于工程技术人员同样为祖国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但很多时候又难以入选科学院,所以科学院的院士们就提议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褒奖他们。

这个建议提出时间很早,那时候还是1981年,但工程院正式成立的时间则是1994年,为了在最短的时间让大家认识工程院,并提高工程院的知名度,于是才有了一批杰出科学院院士入选工程院院士成为双院士。而袁隆平先生入选工程院院士的时间就是1995年,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最早一批入选工程院院士的科学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袁隆平先生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但却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两个荣誉实际上是没有高低之分的,并于2006年的时候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而袁隆平先生身上最不可复制的荣誉之一,应该就是在2019年获得的共和国勋章了。

总有一些人片面地认为袁隆平先生没能入选科学院院士,是因为他不如有的人那么擅长写各种论文,这样的观点显得太过偏激,比如钱学森和邓稼先两位伟大科学家,他们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难道他们只是理论家?

科学院院士有其既定评选标准,绝不等同于写几篇论文那么简单,而为祖国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的袁隆平先生,也不可能因为没有科学院院士这个头衔而被大家遗忘。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在任何时期都是最重要的物资保障之一,口水之争其实并无意义,国家的富强需要我们每个人力所能及的做出自己的贡献。